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音乐歌曲 > 内容正文

《在太行山上》:战歌传唱中华魂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余玮   2018-03-11 14:48:48

  太行山,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共产党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对赢得山西抗战、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战红歌《在太行山上》,就是一把以战斗的姿态插入侵略者心脏的钢刀。歌曲中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再现了让人心潮澎湃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一致抗战的热烈场面,“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发自内心深处的吼声又怎不振聋发聩?怎不叫侵略者心惊胆寒?

  每当这首雄壮的抗战歌曲响起,都会把我们带回到那血与火的难忘岁月,让我们仿佛看到无数太行儿女武装起来,走向抗日战场,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抗战红歌

  《在太行山上》唱遍了祖国大地,其曲作者冼星海众所周知,而词作者桂涛声却鲜为人知。

  桂涛声,原名桂独生,1906年出生在云南沾益县卡郎村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桂涛声两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15岁时,桂涛声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后破格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在读书期间,桂涛声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身学潮,因而被校方视为“赤化分子”,于1926年被开除学籍。1927年8月,他回到曲靖母校担任美术教员。桂涛声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们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1928年2月被解聘。

  1928年4月,桂涛声来到广东韶关,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当部队转驻郴州时,他亲眼看到反动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以致尸横遍野、鸦啄狗拖的凄惨景象。革命理论的启示和目不忍睹的残酷现实,使他坚定了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中共秘密组织考察后,1928年5月,桂涛声在郴州城的一个馆子里秘密参加了入党宣誓。

  桂涛声入党后,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进行秘密策反活动。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9月3日,李公朴带着桂涛声去太原见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向桂涛声谈到了正在组建“国民革命军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的事,桂涛声便以“战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名义,参加了陵川县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按照党的指示,桂涛声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

  太行山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至关重要。陵川县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

  桂涛声来到陵川,为太行山的壮观景色所惊叹,更为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而感动。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刚刚开始,八路军整编后出征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侵略的勇气和信心,迎来了联合抗战的高潮。尤其在山西一带,国共两党部队共同抗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桂涛声到达陵川时,八路军的3个师(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正深入太行、吕梁、五台诸山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到陵川后,桂涛声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到街头演说,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宣传“游击战争”“统一战线”。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控诉日本侵略者的人群,热血青年争相参加八路军,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

  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桂涛声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如《送棉衣》《歌八百壮士》《点后曲》等歌词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1938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铁壁铜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多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桂涛声在《在太行山上》歌词中写道: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家住陵川的老人赵志存和武文德,成为那段历史有力的见证人。赵志存曾回忆道:“我是18岁那年,也就是1938年间给桂涛声做通讯员的。当时他是八路军第二战区行营游击司令部的党代表,大家都称呼他‘桂代表’。我经常看到他拿着钢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却不知道他是在搞歌词创作。”赵志存记得,桂涛声爱讲话,经常带领他们年轻人喊“中华民族万岁”。

  据武文德回忆,1938年春天,一些抗日武装来到了陵川,他们住在八蜡庙,贴出了招收文艺儿童团的广告,一共有17名儿童参加了陵川抗日儿童文工团。当年14岁的武文德是其中之一。武文德记得里面有一个“桂代表”,“桂代表”带领儿童团下乡,老百姓给他做鸡蛋拌汤,他却坚持吃糊饭(当地用小米和玉米面做的糊状早餐),非常朴素。

  武文德在回忆中提到一个重要细节:一天晚上,在太行山脉佛山脚下的六泉,他所在的儿童宣传队演出抗日剧目,次日凌晨3时便由六泉村一位叫做牛双泉的农民带路,走了4个钟头登上了佛山山顶。当师生们登上佛山顶时,一轮红日蓬勃而出,大家不禁欢呼起来。同行的陵川民众小学女教师李曼激动地指挥队员们唱起革命歌曲。“当时桂涛声、冼星海也和我们一同登上佛山,二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歌曲,并教给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武文德说,教唱的歌曲就是后来的《在太行山上》。

  武文德的这一说法有线索印证。2010年7月,《山西晚报》在一篇报道中也提到此事:“秦红宇是以拍摄太行山王莽岭风光照片而闻名国内外的摄影家。2003年,他为筹备王莽岭摄影作品展前往北京制作展板。数十幅照片制作完成准备运抵太原前,他邀请曾在家乡陵川参加抗战的姑姑秦玉清观赏。当看到大气磅礴的王莽岭时,老人心情非常激动,轻轻哼唱起《在太行山上》。1935年,年仅14岁的秦玉清不想当童养媳而离家出走,参加了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那时,桂涛声、冼星海经常带我们到佛山上教唱歌曲,其中就有《在太行山上》。’秦玉清告诉秦红宇。”

  《陵川县革命遗址概览(1919—1949)》(中共陵川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也曾记载,是历史的机遇和艺术的规律,使陵川成为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首创地和首唱地。

  《解放军报》社军事研究院王志刚经调查则认为:1938年5月,桂涛声离开太行山,6月返回武汉,即带着歌词去见冼星海。冼星海曾回忆说:“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冒险去了一趟太行山,看见了朱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也看到了太行山上的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当兵的感人场面,写了一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请我给他谱成曲。”

  响彻太行的战歌传颂抗战精神

  1938年6月的一天晚上,冼星海刚刚回到音乐科所在地武昌昙华林,桂涛声急匆匆地来了,冼星海赶忙出来迎接。他一边接过桂涛声写在烟纸上的歌词,一边让桂涛声给大家介绍山西游击队反9路围攻的战况。

  冼星海看完歌词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随即音乐灵感来了:由舒展宽广明朗向上的小调主旋律,引出战斗性的进行曲旋律,既充满青春朝气,又有豪迈精壮的气势。冼星海赶紧用笔把思路记了下来。

  送走客人,冼星海依然被游击健儿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坐在钢琴前,反复琢磨、构思,怎么才能把歌词原意表达得准确无误?把如火如荼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歌曲要充满朝气,使之既要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要有抒情浪漫性,彰显革命浪漫主义瑰丽色彩——这是二位作者创作的灵魂所在!激情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连夜将它谱写成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曲和进行曲风格,实现了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7月,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做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的准备工作,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在太行山上》,他们便前往武昌昙华林冼星海的住所。斗室内,冼星海正全神贯注地坐在钢琴前,边弹钢琴,边拿笔在纸上修改《在太行山上》的曲谱,未发觉有人到访。周恩来、郭沫若便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一曲终了,郭沫若才捅了捅冼星海的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冼星海忙站了起来。郭沫若说:“星海,你先试唱一遍,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周恩来便说:“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如何?”冼星海惊奇而又兴奋地说:“好!”琴键上流泻出《在太行山上》的前奏……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冼星海深情地唱道。“……照遍了东方……纵情歌唱……”周恩来神情投入地和唱……

  浑厚而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听完两人的动情合唱,郭沫若连声赞道:“好,好!当年,张子房用箫吹奏项羽家乡的楚音,吹散了楚霸王的8000子弟兵;今天,这首《在太行山上》一定会激励我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打日本,形成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局面!”周恩来、郭沫若当场拍板,确定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演唱《在太行山上》。

  不久,冼星海先将作品拿到“星海歌咏队”试唱,又对个别曲谱进行了修改。这年7月,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盛况空前。《武汉文史资料》这样记载:长江“水上歌咏大会”尤其动人,无数条大小船只上都有歌咏队在唱歌,高亢的歌声以武汉江面为中心,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歌的狂潮。这首歌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大会上唱出后迅速在大后方、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开,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

  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在太行山上》“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在太行山上》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体现了太行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是太行山区军民的战斗号角,是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表达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心声和亿万华夏儿女的报国热情,成为鼓舞全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奋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巨大推动力。

  太行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军事上的胜利固然是中华民族能以弱胜强,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原因。然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文艺同样是一个强大而坚固的战场,并始终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日战争的爆发及全民抗战的热情,使当时的爱国词曲作家的激情得到一次彻底的释放,艺术创造力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投入抗日的烽火当中,去感受生活、汲取营养,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创作了一大批宣传性、鼓动性极强的抗战歌曲。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当年之所以能成为一首万人传唱的歌曲,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太行军民昂扬的精神面貌,并以战斗的姿态成为插入侵略者心脏的一把钢刀。在太行根据地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使根据地由小变大,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归结起来,就是因为党的群众工作做得很好,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这在《在太行山上》歌曲中能很容易找到共鸣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涛声从西安来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后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他把党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从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7年,桂涛声退休后,曾回家乡云南原沾益县探望,帮助家乡办公益事业。1982年12月,桂涛声因病在上海育才中学辞世,终年76岁,学校按照回族习俗安葬了他。

  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献礼巨片《太行山上》。主题曲就是这首《在太行山上》。同年,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也成为该剧的主题歌。2009年5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联合发文,将歌曲《在太行山上》定为“‘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100首“红歌”之一。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当年,《在太行山上》表达了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着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冼星海、桂涛声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首战斗的歌、胜利的歌却穿越了时空,源远流长、永远年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