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锷,1929年出生于沅陵县,194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十一期,1947年底毕业,曾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10月随国民党军队从汕头迁往台湾,先后在“参谋大学”、“国防大学”学习,退休前任“台湾陆军二十军中将军长”、“驻金门防守司令部副总司令员”。目前在台湾、沅陵两地居住。
◆本报记者 刘敏婕 图/本报记者 彭英杰
16岁从芷江步行到成都黄埔军校就读,70年后戴锷携夫人和幼女从台湾回到长沙,纪念母校成立90周年。
在6月16日举行的湖南庆祝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这位前“台湾陆军20军中将军长”、“驻金门防守司令部副总司令”遇到同期的老同学和台湾老部下。当天中午聚餐,戴锷尽兴而饮,来者不拒。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在下榻的酒店咖啡厅,戴锷向湘声报记者轻声唱起了黄埔校歌。黄埔校训“亲爱精诚”,他从来不敢相忘半分。
回想少年报国、戎马一生,如今两岸分离,白发苍苍的戴锷感叹“孤忠今犹健,有负报国忱”。
黄埔21期最小的学员
1929年,戴锷出生于沅陵县北溶乡朱红溪村,12岁时以第一名考入湖南辰君联立中学,即沅陵一中的前身。
国难当头,校无宁日。1944年秋,日军的飞机经常轰炸,无法继续求学的戴锷前往沅陵县城,被招进宪兵队,不久便开往芷江训练基地。
1945年春节刚过,黄埔军校在芷江招考第二十一期学生。黄埔军校的威名,吸引戴锷立刻偷偷赶去报名。但16岁的他年龄和身高都不达标,招生考官不让他报名。
“我现在年龄小,以后会长大;现在个子矮,以后会长高啊!你先让我考试嘛!”戴锷信心满满的聪慧劲令招生官破了例。回想往事,戴锷笑说自己能进入黄埔军校,凭的是一张三寸不烂之舌。
由于宪兵训练基地管理严格,戴锷只能偷偷地从楼下狗洞里爬出去应考,通过国文、数学、英语科目考试,一考即中,成为当时年纪最小的黄埔军校二十一期步兵科学员。
不料接下来却是半年的等待,新学员被命令在会同等待抗战胜利。不能学习,每日上山砍柴,只能勉强吃饱,这段军不军民不民的日子是戴锷最痛苦的时期。
一日闻得鞭炮声大作,戴锷被告知,抗战胜利了。半个月后,他们得令步行前往黄埔军校成都本部。由于抗战结束,黄埔军校缩减学员,重新进行甄选考试,戴锷又顺利通过。
“没有考上的给路费回家,有的同学喊着口号‘国民党不要共产党要,蒋介石不要毛泽东要’,就去了延安。”戴锷回忆。
虽然年纪最小,但戴锷在学校风头很劲,被老师评价“少年老成”。操场训练时总是被教官钦点示范,“你们看戴锷的!”他的战术课程尤为突出,作业总被老师批“very good!”
“我们在军校受训时,教官讲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但并没有宣扬三民主义如何好、共产主义如何不好,所以我们毕业时并没有浓厚的仇共心理。”戴锷郑重地说。
两年后戴锷毕业,从成都返乡过年,过了正月十五离开家到山东部队,淮海战役期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黄维的侍从官。只是19岁的他当时怎会知道,自此一别,亲人再难相见。
辞官返乡探母
“我要去一个很好的地方,请父母放心。”1949年10月,戴锷跟随国民党部队从汕头撤退到金门,临行前在信中告别双亲。此后他在台湾仕途顺畅,先后进入“参谋大学”、“国防大学”学习,50岁便荣升中将军长、副司令官。
1988年末,戴锷辗转收到弟弟自沅陵托来的寻亲信函,告知父亲过世,母亲仍在。读信后,他彻夜难眠,因军职在身不能回大陆,他提出辞呈未被批准,只好委托女儿、女婿先回去探望祖母。
当时交通不便,从长沙到沅陵就花了3天。女儿10天的行程,只在祖母身边呆了一个晚上。归来时,戴锷带全家到机场接女儿,一起看她带回的录像带。当看到老母亲思儿心切,以泪洗面致双目几乎失明时,戴锷躲进房间失声痛哭。
他下定决心提前退役回乡探母,长官被其孝心感动遂批准了他的辞呈。“像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人到了年龄还不愿意退,退了就等于放弃了晋升上将的机会,但我们都支持他。”夫人张海平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1990年初,戴锷获准退役,清明节前夕携妻子回乡祭祖。渡过沅水库汊的河流,走过熟悉而陌生的山道,他看见母亲坐在门口张望的瘦弱身影,一步上前跪倒在地。
母亲用颤抖的手摸遍儿子的全身,才把他迎进屋里。在回乡的半月里,戴锷与母亲一起拉家常、烧水做饭、喂猪养鸡,母亲不让他离开半步。回程前夜,戴锷和衣陪母亲睡到天明。
3个月后,母亲安然离世。由于交通不便,戴锷无法及时赶回送葬,便在台湾设灵堂隆重拜祭母亲,成为一时美谈。
不能忘的黄埔校歌
每年戴锷在台湾和黄埔同学聚会,必然先集体合唱校歌,一帮八九十岁的老先生唱得激情澎湃,张海平笑说,“真担心有的人假牙都会唱飞出来。”
还有一段插曲,戴锷在成都读军校期间,一次在校外碰到一位四川大学的女学生,彼此互留姓名地址。四川大学紧挨黄埔军校,女生曾在信中倾诉,每晚要听着他们唱完黄埔校歌后才能安眠。
回忆起这桩青涩往事,戴锷不禁莞尔,张海平在一旁早已乐不可支。但9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没有合唱校歌,令戴锷颇为遗憾。
黄埔军校一直是台湾最重要的军事人才摇篮,陈水扁当政时曾欲篡改校歌,将“党旗”改成“国旗”,甚至一度下令停唱校歌,引发黄埔校友强烈抗议,一些老将军哽咽道“不如唱流行歌曲算了”。
戴锷记得,黄埔军校80周年纪念时,陈水扁在军校主持仪式,黄埔校友参与者寥寥,而近万名黄埔军校校友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举行了盛大活动。
对于两岸时局,戴锷十分关注,眼看着内地发展繁荣,两岸实现三通,他心中充满欣慰。他和张海平都参加了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张海平当时在金门担任广播员,每日呼唤对面的“朱毛军弟兄们”,对面则大喊“蒋介石弟兄们”。回忆起当时的对峙,如今竟觉得有趣。
数年前,儿子媳妇有想法去美国定居,戴锷写了一封10多页的长信,尽诉家事国事天下事,告诉他们“以后是中国人的天下,两岸必然会三通”。儿子见信后再没提去美国,一路做到华航总机师。
如今一儿两女事业顺利,家庭和美,但戴锷担心的是,在被篡改的历史教材教育下,台湾年轻人的中国观念一天天淡薄。
2011年春节,戴锷带领全体儿孙回到沅陵老家。祭祖、探亲、访友,他还亲自策划亲友团和当地中学打了一场篮球赛。同年,小孙女大学联考,回来告诉外公,国文题目《我最愉快的一件事》,她写的是回沅陵祭祖,令戴锷欣慰不已。
两岸为家
“将星落乡原,夫唱妇随行,佳城共穴息,同修来世姻。”戴锷曾自撰《浮生吟》一首,表达与张海平的伉俪情深。
1959年,作为当时台湾军中最年轻的营长之一,30岁的戴锷和来自浙江宁波的张海平结婚。“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家乡人联姻,属于国共合作。”张海平笑说。
张海平出身宁波大家族,更是台湾军中知名的“黄埔家庭”,父亲是黄埔16期,3个兄弟都毕业于台湾黄埔军校,其中两位是少将。
戴锷称张海平为“花木兰”,因其毕业于政治作战学校,退休时比照中校军衔。“她善于攻心战,所以我遇到她就没办法了。”戴锷故作一脸无奈。
张海平10岁时举家迁往台湾,懂得丈夫对故乡的思念。逢年过节,戴锷倍加思念家乡,除夕夜总是一遍遍回忆父母弟妹,令妻儿跟着陷入伤感。于是张海平经常带着孩子到部队过年,借人多热闹冲淡丈夫的愁绪。
在张海平眼中,丈夫是一个尽责的长官。由于长期呆在部队,戴锷记不得回家的路,要靠司机才能到家,但澎湖每一个碉堡和岗哨,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如今的戴锷和张海平以两岸为家,每年夏冬住台湾、春秋住沅陵。他们沅陵的家建在凤凰山下、沅江边上,山顶是张学良当年被囚禁之处。
86岁的戴锷喜欢咖啡和冰淇淋,喜欢看内地电视节目,尤其是中央5台和11台,“体育频道和戏曲频道非常好看,台湾没有转播这么多种类的体育赛事”。
他在家乡修葺学校、建学生礼堂,并在沅陵一中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20多年来,受到资助的学生达100多人。
两岸直航后,戴锷少了许多舟车劳顿,从长沙直飞台北,半小时后就能到家。“落叶归根”是他最大的心愿,希望能和夫人一起长眠于故乡的青山绿水间,永远陪伴着父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