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从边陲到“中央”: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流变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作者:董学升   2022-02-12 09:21:36

  内容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整个东北,中国知识界在总结与反思之余,开始着力研究东北,“东北学”一时间成为当时学界研究的“中央”。通过观察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知识界尤其是知识精英对东北的认知流变,能够看出其中的明显变化。因此,九一八事变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界对东北认知的重要分水岭。

  01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识

  长久以来,从文化层面进行渗透是日本学界的惯用伎俩。就东北研究而言,日本多位学者宣称此地为“满洲”抑或“满蒙”,大肆渲染“中国本部”这一称谓。事实上,中国知识界业已看出日本的险恶用心。

  然而,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学界对东北的研究常使用“满洲”“满蒙”“中国本部”“中原十八省”等日人所惯用的词汇,从而给国人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针对部分国人对东北的认知偏差,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知识界即已作出回应,他们首先对东北称谓的由来展开研究,而这也成为知识界关于东北认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九一八事变前的论著,当时中国知识界已然具有强烈的“东北”与“满洲”“满蒙”话语之争的意识,从中体现出中国知识界心忧国家、以史救国的坦荡精神。

  02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研究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加紧分裂东北的活动,组织相关学者妄图篡改东北历史,开展大规模的所谓“满蒙研究”,其目的昭然若揭。受此影响,国内开始出现研究东北的学术团体,其中主要以金毓黻创办的“东北学社”与张伯苓创办的“东北研究会”为代表,其他多为零散研究。总体来说,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东北的研究并不充分,虽然金毓黻、张伯苓等人曾为之努力,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识分子真正参与研究之中,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以可乘之机。

  对此,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多次提出批评,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冯家升所言:“回顾我国,九一八以前,东北史地简直无人过问;九一八以后,则为了欲证明东北是中国的领土起见,才临时作起文章来。我尝说:凭日本人对于东北研究的成绩,也可以把东北取走了。假使国际联盟注重学术上研究的话,凭我们临时作的几种小册子,是要失败的,东北四省仍是要送掉的!”

  0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对东北认知的转向

  直至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漠视东北的认识才彻底得以改观,而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认知亦发生了重要转向,其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中国知识界对漠视东北的反思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全境在短时间内全部沦为日人之手,国人闻此莫不痛心疾首,国内报刊有关哀痛东北之论述俯拾皆是。此时中国知识界亦不平静,部分爱国学生奔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收复东北。与此同时,他们业已看到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学界对于东北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此后数年,中国知识界开始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方面的缺失。

  中国知识界开始着力研究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知识界在巨大的悲愤中开始着力研究东北。此后,“东北学”从“边缘”迅速成为当时国内学界研究的“中央”。

  中国知识界对东北的研究成果如同雨后春笋,其骨干力量多为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东北学人。他们并没有因为日本侵占东北而停止研究东北的脚步,纷纷组织各种学术团体以唤起国人认识东北、熟悉东北,希冀收复东北失地。而后数年,先后成立的东北研究团体主要有东北青年学社、东北行健学会、东方快报社等。虽然其中有些研究团体没有善始善终,但对东北的研究,始终是中国知识界的着力点。

  中国知识界民族觉醒的自觉性与广泛性逐渐展现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东北全境的失陷,使中国知识界逐渐展现出民族觉醒的自觉性与广泛性,在抵抗侵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界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概念的重要性。

  时人有言,九一八事变是沉睡的中华民族深夜的第一声鸡鸣,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家族而没有民族,只有地域而没有国家的弊病。中国知识界尤其是知识精英开始以“中华民族”为号召,主张民族自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

  董学升:历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