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的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是苏日两大帝国主义的分赃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远因
苏日两国关系紧张由来已久。早在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日本就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干涉苏俄革命。1918年春,日本出兵俄国远东地区的海参威(本属中国),强占俄国的远东沿海地区,并积极参加1919年秋冬反对苏俄的“十四国远征,”试图将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尽管苏日两国于1925年在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首都北京建立了外交关系,但视苏联为其侵略中国障碍的日本并未因此改变反苏立场,反而变本加厉地与苏联为敌,多次制造事端。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抛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后,加快了对中国侵略的准备步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整个东北后,与苏联远东边防军的摩擦频繁发生,关东军不断制造紧张局势,挑起边境冲突,1935年发生106次之多,1936年头3个月,就有22次。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日的立场,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给予了全面和广泛的援助。日本则于1938~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的远东边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试探苏军的虚实,以便为其北进作准备。虽然日苏双方于1939年10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但由于积怨已久,随时都有再次爆发冲突的可能。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近因
1940年夏,纳粹德国闪击西欧大陆成功,日本决定乘机南进夺取西方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为了实施南进战略,日本在加强同德、意勾结的同时,积极谋求调整对苏关系,以便巩固北方安全,并促使苏联停止援华,达到早日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此时,面临纳粹侵略威胁的苏联,为摆脱东西受敌的危境,一方面支持中国抗战,以束缚日本手脚;另一方面力求和日本签订条约,保障东部边境的安全。
1940年7月起,在日本的倡议下两国开始会谈。8月底谈判一度中断。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条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又致力于苏日中立条约的谈判,日本提出《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并起用陆军中将建川美次为新任驻苏大使,加速日苏谈判步伐。1940年10月30日,建川拜会莫洛托夫,提交日本政府草拟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方案》。1940年11月18日苏联提出《苏日中立条约草案》及附属议定书草案。12月中旬谈判又告中断。
《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条约签订当天,松冈洋右对德国驻苏联大使说:“这一条约对于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是加于中国国民政府的一项极大的压力,可能由此而容易迫使中国屈膝求和;同时,日本对抗英美的地位增强了。”曾经参与美国外交政策计划的赫伯特·菲斯记述当时的情况说,日本政府对此条约感到“很高兴”,近卫首相迅速地取得天皇的批准,“因为这一条约缓和了陆军长期以来想与俄国作战的冲动,带来了使蒋介石屈服的希望,并使南进的道路更安全些。或许甚至美国政府也会变得较宽和一些。”
2、此条约的签定,表明苏联在中日战争中,由支持中国转向中立的立场,这是苏联在中苏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倒退。因此,它在政治上是对中国抗战的一个打击,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损害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形象。此条约不仅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抗战前途的忧虑和对于苏联政府的恶感,而且也使得中国其他方面对“条约”表现出不满。甚至中国共产党对于“条约”露骨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倾向也进行了委婉而严肃的批评。
3、此条约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成为中国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的重要国际因素之一。日本利用苏联的保证,扩大了对中国、南洋的侵略。
4、“条约”签订后,苏联援华物资锐减并逐渐中止,这就削弱了中国抗日的军事力量。
5、此外,《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剧了中国抗战势力的分裂,促使中国国内抗战局势的复杂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