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这段历史不容忘记!华北抗战的真实记录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9-09 10:29:45

1942年李少言创作的版画《重建》,表现的是日军扫荡后八路军帮助根据地群众重建家园。 陈亮供图

  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街101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7年对外开放。馆内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了中华儿女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军民是如何战斗、学习和生活的呢?纪念馆珍藏的《一二〇师在华北》大型系列木刻组画,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华北战场的历史场景。

  组画由八路军第120师司令部政治部秘书李少言创作,原有42幅,只有34幅保存下来。每幅木刻由晋绥根据地特有的麦秆和马兰草混合制成的土纸贴裱,边区自制油墨印制,下方有李少言手写的标题及内容。组画《雁门关战斗》《陈庄战斗》《水上游击战》等再现了八路军浴血奋战的激烈场景;《运动大会》《斗笠》《捉汉奸》《统一战线工作》等反映了华北战场的方方面面;《学习》《传达》等突出了八路军注重思想政治学习的优良作风;《露营》《夜行军》《野外演习》等刻画了八路军艰苦的军旅生活。整套作品结构巧妙,刀法细密,线条流畅,朴实无华。

  这套木刻组画是为迎接党的七大召开而精心创作的。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非常关心组画的创作工作,对李少言的每一幅草稿都不止一次提过建议。组画内容丰富,生动全面反映了第120师在华北战场抗击日寇、创建晋绥根据地的战斗生活。从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创作期间经过两次反“扫荡”战役,每一幅木刻都是在行军打仗间隙构思、刻制、修改完成的,都经过抗日硝烟的熏染。它们不但是珍贵的革命文物,也是红色艺术珍品,被誉为“美术的黄河大合唱”。

  1940年2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给中央军委的报告手稿,见证了抗日根据地开辟和发展的艰辛。手稿用小楷毛笔写在8张毛边纸上,纸张已有些发黄,部分印有水渍,虽有大量修改涂抹痕迹,字迹仍清晰可辨。报告叙述了冀热察游击战争发展形势,认为游击战争大有前途。2月10日中央军委的回电抄件,用蓝色钢笔书写在电报方格纸上,字迹工整。回电抄件肯定了萧克的报告并指示:“同意你们的计划是完全正确的,望遵此坚决执行”。这些报告手稿和回电抄件是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献。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成立,经过广泛调研、仔细分析,确立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1941年平西、平北、冀东终于连成一片,形成三大块互相邻近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承德等地数量庞大的日伪军。三块根据地互为掎角,使日伪占据的北平古城完全处于八路军包围之中。

  展柜里还陈列着一件对于今天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器物——煎饼鏊子。它的主人叫邓玉芬,是北京密云张家坟村的一名普通农妇。邓玉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八路军和县区干部。密云山区条件艰苦,身体虚弱的八路军伤病员长期食用粗粮,不但难以下咽,营养也跟不上。邓玉芬特意养了几只母鸡,用鸡蛋给他们补养。她按以前贫苦人家改善生活的办法,粗粮细作,找来煎饼鏊子,支上火,将小米、玉米等配上鸡蛋,做成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厚煎饼给伤病员吃。而她自己和孩子们则以粗糠、树叶、野菜搭着充饥。邓玉芬被誉为“英雄母亲”,她誓死不当亡国奴,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锈迹斑斑、制作简陋的煎饼鏊子,是八路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

  6700平方米的展厅内,1170幅照片、2834件文物和大量视频影像,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让人们牢牢铭记这段历史。(陈 亮 作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