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芦苇荡掩护新四军 木船伏击日寇蒸汽船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5-08-25 10:12:05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薄云峰
  1943年,一名念过私塾的18岁高邮青年参加了新四军。在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老百姓划着易于隐蔽的小木摇船埋伏在芦苇荡里,新四军战士利用熟悉复杂水域的优势,用步枪和手榴弹向“突突突”途经此处的日寇蒸汽机船发动伏击——民盟南京市委58岁的方晓荷女士,在看到扬子晚报《我家的抗战》系列报道后激动不已,她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方策当年在里下河地区的抗战故事。

  在方晓荷的家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照片上,四位身穿新四军军服的年轻战士英姿飒爽,目光坚定。前排右一的战士面容清秀,气质文雅。“这就是我的父亲——方策,这是当年和战友们的合影照片”, 方晓荷指着照片告诉记者。

  当年18岁的父亲和7个伙伴一起参加新四军

  1925年,方策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川青乡(现在是高邮市临泽镇)。方家当年在高邮也是殷实人家,方策的祖父方曰三在高邮开药铺兼行医;父亲方书卿则是当地小学的校长。在日寇占据高邮之前,方策家里过着平稳安逸的生活。方策念过私塾,读书时就深受历史书籍的影响,对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尤其喜爱。

  高邮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川青乡是沿着河流水网自然形成的土地肥沃的乡村。在日寇没有侵扰高邮之前,当地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

  1938年,日寇占领高邮,当地百姓的生活被打乱。此情此景,让方策很愤慨——我们的土地,日寇凭什么来这里杀人、抢东西、烧房子!

  1943年,方策18岁,他与村子里的其他七位男青年同时参加了新四军。由于方策念过私塾,他在新四军里先后当过文化教员、在文工团演抗日救亡剧。参军第二年,方策加入中国共产党。

  芦苇荡掩护新四军木船伏击日寇蒸汽船

  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芦苇荡丛生。新四军当时的武器装备条件很差,并不是每位战士都有枪,子弹也很少。而侵略整个华东地区的日寇数量很多,他们装备有坦克、飞机、机枪等重武器。侵扰里下河地区的日寇,还配备了行驶起来会发出“突突突”声响、喷着蒸汽的蒸汽机船。当地老百姓长期受到日寇侵扰,非常痛恨日寇。看到新四军来到高邮,新四军和老百姓利用熟悉当地复杂水域和地形的优势,军民联手打响了灵活机动的伏击战。

  “突突突”……当日寇蒸汽机船发出巨大声响,冒着蒸汽汽雾途经此处时,老百姓划着易于隐蔽的小木摇船,早已埋伏在附近芦苇荡里。只要时机一成熟,船上的新四军战士就用步枪和手榴弹向日寇蒸汽机船发动伏击。小木摇船灵活机动,当地老百姓自愿给新四军当船老大。水路弯弯曲曲,芦苇又是天然屏障。日寇的蒸汽机船一进入伏击圈,战士们就把手榴弹扔向敌船,枪弹也同时射向船上的日寇。芦苇荡伏击战让日寇防不胜防,心惊胆战。

  装备简陋的新四军照样打胜仗。就如《新四军军歌》所唱的:“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随着全民抗战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淮阴城、宝应城、兴化城、高邮城……一座座曾被日寇侵占的城市,新四军都拼死夺了回来。

  一首高邮乡音抗战歌曲,献给牺牲战友

  方晓荷回忆,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到,新四军战士打起仗来都很勇敢。战斗惨烈得很,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继续往前冲,就是为了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土地。

  解放后,方策曾先后担任高邮县文化馆馆长、临泽镇医院院长等职务。方晓荷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方策2010年2月去世,享年85岁。方策晚年时,时常会拿出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仔细端详摩挲;并爱用高邮家乡话唱《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歌,每当他唱到“屯上的稻子黄又黄,鬼子下乡来抢粮、来抢粮……”这几句歌词时,他的眼角就闪现泪花:当年从高邮和他同村参加新四军的那一批8名青年中,6名战友都在抗日战争中先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方策晚年,在文字回忆资料中曾写到,“抗战的日子里,里下河的百姓们给新四军巨大的帮助。我们转移的时候,老乡都给我们炕锅巴、炒焦屑(类似炒面的一种食品);秋天给我们煮芋头,冬天为我们烀山芋,每个人的干粮袋都被塞得满满的。我们临走时也都给老乡的水缸里挑满了水。当然,对老百姓最好的报答还是抗击日寇。里下河是水网地区,芦苇荡是抗击日寇的最好战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