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天炉战法”源自苏联顾问提案?
来源:史威史   2015-11-12 14:21:41

  1938年5月3日,德国政府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正式下达了禁止对中国输送战争物资的命令。失去了德国的军事援助,不少人因此担心国民政府能不能依靠原有实力继续坚持抗战。幸运的是,国民政府对此已有准备。

  经过中方的争取,苏联政府同意在援助飞机(包括飞行员)、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之外再以苏联装备武装起20个中国师,以此替代原本装备日益枯竭的德械师,使这些部队成为抗日战场上的新生攻击力量。

  在1938年3月3日、11日和22日这三天,中苏双方接连签订了三笔军火贸易合同。

  1938年7月3日,中苏两国进一步签订了第四笔合同,其中用于装备苏械师的有1500挺DP27捷格加廖夫轻机枪、500挺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100门M1930型37MM战防炮,以及机枪子弹2000万发。

  截止到1938年10月为止,苏方虽然提供了20个苏械师的装备,并增补了第四笔额外的2000挺轻机枪,但实际武装起来的苏械师却只有4个。

  在契列潘诺夫的建设下,苏联军事顾问团逐渐扩大,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宜昌战役等著名战役中也都有苏联军事顾问的身影出现。经过改良创造出了“天炉战法”,并以此接连取得了三次长沙会战的捷报。

  第5军成立时,第200师和新编第22师都已经装备苏械,经过筛选,第1军、第2军、第71军、第74军和第85军所属各师在众多野战部队中脱颖而出。

  经过1939年的对日作战,奋战在前线的第2军、第71军、第74军和第85军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为了补充这些部队在战时损坏的武器装备,国民政府除了拨补库存苏械外,还于同年6月20日与苏联签订了第六笔武器进口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订单中的冲锋枪和步枪。前者虽为苏军量产装备,但实际使用份额小,截止到1939年底也只生产了4000余支。苏方在此竟将其中的3000支予以出口 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更使苏联政府无暇顾及中国战场,苏援也随之不再被提及。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再次寻找新的外援,并最终确定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随着美援的逐渐到来,苏械师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著名的“美械师”则应运而生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