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08月15日第B04版,作者:东山涛,原题:国民党八大粤籍将领的抗战印记(本文为节选)
黄琪翔,梅州梅县人。在国民党粤籍高级将领中,黄的左翼色彩明显。在上世纪20年代那轮反共高潮中,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都积极清共,唯有他态度纠结。广州起义后,国民党内检讨整个事件时,特别对他的“容共”行为表达强烈不满,并声讨他。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黄琪翔被蒋介石起用,参与淞沪抗战。1939年,他出任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指挥枣宜会战。1940年5月,日军以5个师团重兵向枣阳、宜昌进攻,企图在攻占宜昌的同时,趁机聚歼第五战区的主力。作为正面迎击日军的主力,黄琪翔在枣阳作了周密部署。然而,就在日军杀过来之时,本应在侧翼协防的汤恩伯却不听战区司令李宗仁调度,不战而退,使得枣阳完全暴露于敌军面前。即便是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黄琪翔也没有退却。他下令第173师力战数倍于己的日军,尽量牵制日军,好让主力及时转移,适机再战。在他的激励下,第173师打得异常惨烈,自师长以下几乎全部阵亡。20天内,枣阳几经易手,最终被日军占领,随后,襄阳、宜昌等地相继失守,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枣宜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枣宜会战失利,参战部队无法精诚团结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黄琪翔产生出一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痛感。他感叹道:“若有当年第四军在手,我对抗战不至于毫无办法。”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发表公开声明:“从此退役,决不参加内战。”从此,他彻底退出军界,投入民主运动的洪流,留下“民主将军”的美誉。作为著名民主人士和农工民主党创党领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黄琪翔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90、100、110周年诞辰都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