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战前中国的GNP三倍于、工业产出四倍于日本
来源:人民网 作者:铃兰台    2017-01-04 10:20:56

  抗战前中国的GNP三倍于、工业产出四倍于日本

  深水区里贴的杨天石教授「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 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读后很生气,作为教授,怎么可以靠乱编数字来忽悠读者呢?编得还很离谱。

  杨文替蒋介石战前的不抵抗政策和战争爆发后的节节失败进行辩护,心情可以理解,无非替老蒋洗刷罪愆,证明老蒋的判断没错,而这些判断早就被历史沉重地打脸,例如,什么“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杨无非想通过编造和虚构,让读者对老蒋感到同情、甚至钦佩。

  杨文编了许多数字,手法不外乎拼命地扩大日方数字和拼命地缩小中方的数字。就像捏弹簧,想吹捧“黄金十年”了就把弹簧拉开,想说中日差距悬殊了就把弹簧摁下;歌颂蒋的“功绩”时就说“统一了全中国”,诉说抗战艰难时就强调“日本统一而中国四分五裂”。中国的优势,统统回避,日本的劣势,一概不提。这都哪门子的学风?

  他那些数字,不客气地说个个有问题。我们只看几个关键数字。

  第一组关键数字是GNP和工业生产总值。杨文说:“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年工业总产值已经高达60 亿美元,而中国仅为13.6 亿美元”。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统计体系根本不存在,全国性(包括东三省在内)的相关调查根本没搞过,所有的都是毛估估。一些广为学者引用的数字,如1936年中国GNP为40亿两白银或260亿元法币,两者之间着实差了好几倍。网文「抗战前日本GDP应为中国三倍 人均20倍」 [2] 根据此二数字给出了一个范围:19.5到69亿亿美元。如后面的结果所展示的,这两个数字低到了中国人没饭吃,存在数量级上的低估。我们的办法是估算粮食产值,因为“1936年粮食总产量约1.5亿吨”,这个数字是基本公认的,有出入也不会太大。从《上海价格志》,可以查到上海当时的粮价情况 [3]。

  大米:“民国25年一度低于10元,民国26年恢复到11~12元。”

  小麦:“民国26年小麦价格回升到每担6.07元。”

  大豆:“到抗战前夕,大豆批发价达到每担6.5元。”

  中国的种植结构之中大米是主科,按1949年的种植结构加权平均后,每石10.1元,即每斤6分3。

  这里的“石”是旧制重量单位,1930年实施《中华民国度量衡法》,规定升斗石作为容积单位,1石=10斗=100升的大米或小麦,约相当于今天的160斤。这里的“元”是法币元。1935年起,国民政府实行法币制度,废除了银元,规定“法币1元与14.5便士或0.2975美元等值”。根据上述几个数字,不难估算得出,1.5亿吨粮在当时值56亿美元。就是说,光1936年全国产粮这一项,就已经值了56亿美元。当时全国总人口5.1亿,种粮一项相当于每人一年创造了11个美元或37元法币的GDP,这当然是很低的,从每斤6分3看出,因为“谷贱”。

  接下来就是这56亿美元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多大的比例的问题,然而真实的比例只有天晓得。我们参照1951~53年的情形。这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到了1936年的水平(1952年GNP总量679亿元或305亿美元),这三年粮食总产值占GNP的比例为25.6%。以此为参照,不难得出抗战爆发前夕中国的GNP规模是,56亿美元 ÷ 25.6% = 218亿美元。

  至于工业总产值,经济史书上一般都说占1∕3,因为1949年就占1∕3。然而,由于迭遭战争、老蒋逃台大拆迁和苏军拆迁等的破坏,到49年时中国的工业肯定不行了,战前的工业比例肯定是比49年来得高。我们只按1∕3算,得出1936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为73亿美元。

  不是说我得出的数字就一定准确,但导出有理有据,而杨教授言之凿凿的“13.6亿美元”来自何处?还精确到小数后的一位,弄得跟真的似的。这个数字只及73亿美元的18.5%。结果是弄巧成拙,把他万分景仰的蒋委员长的工业业绩一下子缩小了五分之四还多!

  杨文所谓的“日本的年工业总产值已经高达60亿美元”也是编造的。

  1936年日本的GNP是50亿美元(172亿日元),只及本文估算的中国同年GNP总量218亿美元的31%,换句话说,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基于GNP的中国国力是日本的3.2倍!日本1937年的GNP是212亿日元(61亿美元),仍大大落后于中国。以上数字见荒川 [4],汇率100日元兑28.8美元见 [5]。

  虽然日本当时已经是工业国家,但它是后发的,更不可能让国民全靠吃钢铁、喝石油、啃矿石过日子,它需要第一和第三产业;即使最牛的美国,当时工业的比例也只占到50%左右。从资料 [6] 的“図1 工業化と経済成長”不难看出,战前日本的工业生产占GNP的比例,1935年达到最高,为37%、1936年是36%,大约18亿美元左右(具体数字待查)。

  归纳上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掌握着全国几乎所有的资源,拥有三倍于日本的GNP国力和四倍于日本的工业产出,却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更使我们警醒,单靠GDP不行。GNP和工业生产总值自然是显示国力的重要数字,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军费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日本的兵力和装备情况,这个有空再写。

  [1] 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强国论坛。

  [2] 陶慕剑:「抗战前日本GDP应为中国三倍 人均20倍」,凤凰网。

  [3] 《上海价格志 第一章 农副产品价格 第一节 粮食价格》。

  [4] 荒川憲一:「戦争と経済-1930年代における日本の生産力拡充問題-」(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

  [5] 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CSV, (56kb)。

  [6] 岡崎哲二,「戦間期日本における産業構造変化と産業組織」(東京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2009 年7 月)

  铃兰台

  2015年8月27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