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史迪威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中美乃是盟国,美援对中国抗战之胜利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当日对中国战场的漫不经心,亦曾给中国抗战制造过相当多的麻烦。这些麻烦里,以两宗为最大。其一是“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的物资援助,不愿体谅中国实情,合作办法有误,而致中国通胀急骤暴涨。①其二,则是因本国微末私利,而粗暴强迫国民政府交出最高军事指挥权,使中国抗战前途,几乎濒临崩溃。
罗斯福进逼
时为1944年7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致电蒋介石,要求其将史迪威自缅甸召回,“以统率全部华军及美军”。据罗斯福解释,其动机,是欲挽救中国战事免于崩溃。一位盟国领袖要求另一盟国交出全部军队指挥权,在近代世界史范畴,实属罕见;况且,尽管当日中国面对日军“一号作战”,呈节节败退之象,但亦未至崩溃之局。罗斯福此举,带给蒋介石的突兀与震惊,可想而知。
蒋介石接获该电报,正值抗战7周年纪念日,故其反应异常强烈,认为该电报是对中国的莫大侮辱。7月15日,蒋再接罗斯福电报,语气粗暴,且威胁称:若中国不能努力作战,则两国此后将无继续合作之基础。蒋受此刺激,在日记中告诫自己:中国必须开始准备单独对日作战。
此事折磨蒋介石极深。7月21日,蒋在日记中写道:“余今已突入陷阱之中,四面黑暗,遍体鳞伤。”②8月23日,蒋又在日记中写道:“自本年七七以来,每闻罗有来电,无不疑惧战兢。以其非威胁即压迫之电,皆为余之耻辱临到之时也。”③
9月1日,蒋又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为十年来所未有之耻辱。处境至此,悲惨已极。今日环境,全世界恶势力已联络一气,来逼迫我,污辱我,似乎地狱张了口,要等待吞吃我。每一个波浪无不是威胁我。这样摧残我的情景,诚是毫无理由。自思我往日,虽骄矜暴戾,然亦不致受此报应,而且问心实无愧怍之事。惟信此皆出于主的旨意,只有忍耐接受而已。”④
图:史迪威在缅甸丛林
马歇尔的考量
对罗斯福此举,国内学界主流意见,长期简单认定,乃国民政府抗日不力,故美国政府欲以在缅甸丛林指挥远征军作战之史迪威,来挽救中国战局。但据齐锡生教授的研究,其内在决策逻辑决非如此。实情乃是:美国政府欲顾全印缅战场上的美英关系,及本国脸面,而不惜以邻为壑,简单粗暴地将史迪威空投到中国战场,单方面赋予其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全然不顾此举将对中国抗日战场产生何种剧烈的震荡。
先是,1944年6月,东南亚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史迪威,收到了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英国将军蒙巴顿的最后通牒。蒙巴顿无法忍受史迪威的行事作风,坚决欲将其赶出东南亚战区,并已将该要求提交至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马歇尔不得不通知史迪威,来自英国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拖不下去了。
此中情形,“简单地说,英国人要史迪威从东南亚战区地盘彻底扫地出门,而马歇尔又必须在短期间给英国人一个明确答复。可以想象的是,马歇尔的处境相当困难,因为一位美国陆军上将竟然被一个盟邦视为不受欢迎人物,而美国的陆军参谋长必须赶紧替他另外找一份有体面的工作。”⑤史迪威能否体面地离开东南亚战区,既关系到史迪威的个人脸面,也关系到美英关系及美国的体面。
马歇尔建议史迪威保留其在缅甸的名义职务,将实际指挥权交给他人,且不妨回到中国战场,“去做出一点成就”。史迪威则在1944年7月3日回复马歇尔,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被调离东南亚战区,前往中国战区。作为回报,史迪威要求由罗斯福给给蒋介石写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中国政府的无能和军队的软弱,让蒋介石把中国的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自己。马歇尔接到回复后,雷厉风行。7月4日,参谋长联席会通过了史迪威的该要求,随即将报告送给总统罗斯福,声称已对中国局势作了详尽分析。罗斯福随即签字致电蒋介石。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担任英美两国军队最高统帅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前后历经四个月的不间断磋商,并签署了措辞严谨之协定。反观任命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场中、美两国军队最高统帅一事,从史迪威提出要求,到马歇尔拟定报告,送交罗斯福签字,不过一两天工夫,且当蒋介石复电要求就此事制定具体计划及签署正规协定时,收到的却只是罗斯福更多威胁言辞的来电,其粗暴与草率可想而知。中国之抗战,在英美二战体系中之地位,亦可想而知。当然,这种粗暴与草率,更与二战局势已趋明朗,中国战场重要性大为降低有直接的关系。
而当蒋介石为此事屈辱愤恨、力图补救之际,正拟接掌中国战场,充当“拯救者”角色的史迪威,却丝毫不关心中国战场之战局变化,竟往海岛休假一月有余,终日以玩牌为乐事。
图注:1943年,蒋介石夫妇与蒙巴顿(中)、史迪威(右一)合影
一再忍让
如前所述,美国在1944年7月,曾拟将在东南亚战区无法立足的史迪威,空降至中国战场,“以统率全部华军及美军”,并由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要求其向史迪威移交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美方此项决定,事先既未与中方磋商,且其决策过程,从史迪威提出要求,到马歇尔拟定报告,送交罗斯福签字,不过一两天工夫,其简单粗暴,已臻极限。无怪乎蒋介石在日记中将其视为“十年来所未有之耻辱”。⑥
以马歇尔为首的美国军方及史迪威本人,为达成此事,压迫蒋介石长达数月之久。考虑到美援对中国抗战前途的重要性,蒋介石最初的反应是决定忍辱吞下苦果。在其7月8日给罗斯福的回电中,蒋表示同意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史迪威,不过考虑到中国军队派系背景复杂,为防引发混乱,须有一定准备时间。⑦同时蒋还要求,两国政府应就此事签订一项正式协议,以明确军事指挥权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以避免未来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但是,蒋的退让,换来的是华盛顿更严酷的高压。7月16日,孔祥熙来电报告:罗斯福坚持要求蒋必须立即宣布对史迪威的任命。17日,蒋接获罗斯福电报,威胁称:若中国不能努力作战,则两国此后将无继续合作的基础。更让蒋无法接受的是:如此重大的人事问题,美国军方却拒绝循美英、美苏之先例,与中国签订任何正式协定。换言之,“美国人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一张空白支票,由美国人任意填写其内容,中国人不得加以限制。……这等于是美国要求中国无条件奉上军事领导权。”⑧
虽则如此,蒋仍决定继续忍辱。在8月26日的日记中,蒋写道:美国欺人太甚,其对中国的侮辱,已远甚于日本之侵略,“惟考虑结果,对美外交方针,不能不用逆来顺受之道。故决定极端容忍,接受其要求。……此一政策之决定,乃为国家存亡成败之所系。”⑨
然而,罗斯福措辞粗暴且语带威胁的高压电报仍不断飞来,乃至于使蒋产生了心理阴影,“每闻罗有来电,无不疑惧战兢”。蒋甚至想到:也许只有自己辞去所有军政职务,方能摆脱美国的此种压迫。但蒋也明白,自己的辞职,将带来极大的政治动荡,其后果殊难预料。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目下勉强维系的各派系政治力量统一抗战之局面,将迅速崩溃。故8月31日,蒋思前想后,仍决定“只有忍耐接受”。9月7日,蒋通知罗斯福特使赫尔利,表示自己原则上已决定将指挥权交给史迪威。随后,双方代表进入细节层面的磋商。
但事情的进展仍不顺利。9月8日,蒋闻听赫尔利与宋子文已就指挥权细节问题达成共识,即将签署正式协定,曾在日记中表达过满意之情。但至9月15日,蒋却获知:美国根本不想就此事签订任何协议,且希望将指挥权的内涵尽量模糊化。蒋因此大怒,在日记中写道:“其对余污辱欺妄竟至此也。惟情势至此,决与之据理力争,不能再事谦让,并作独立作战之准备,以防万一也。”⑩
图注:马歇尔与蒋介石夫妇合影。史迪威风波,肇因于马歇尔欲为史迪威寻求体面退路
下定决心
无具体协议,则意味着史迪威之权力与义务,可随意伸缩。若抗日有成,则史迪威必成中国之“太上皇”;若抗日失利,亦不妨诿过于国民政府之掣肘。更何况,9月15日当天,史迪威还极度无礼地破门直入蒋介石办公室,严厉责备蒋抗日不力,但所举之不抵抗案例,却恰恰是蒋无力控制的地方派系军队。
为压迫蒋就犯,史迪威对此一时期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任何胜利都感到厌恶。9月14日,霍揆彰部将日军从腾冲击退;17日,史迪威又得到消息称日军已自龙陵撤兵,遂在日记中深感担忧:“如果日本人真的撤退了的话,花生米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了。”(11)更严重是,为迫蒋就犯,史迪威甚至不惜动用其手中权力,阻碍陈纳德的美国空军协助中国抵抗日军所发动的“一号作战”,使中国军民承受了相当多不必要的牺牲。
与此同时,蒋也通过宋子文了解到了史迪威对其指挥权的理解。按史迪威的描述,他的权力无限之大,包括在中国各战区任意调动部队、任意合并部队、任意解散部队、任意组建新部队乃至整个改变中国军队的建制,以及任命任何美国人担任中国官职。史迪威所不了解的是,即便是蒋介石,在派系严重的国民政府,也从来都不曾拥有这样的权力。但史迪威并不愿体察此种实际情形,而只是一味地警告宋子文:“我必须要有全权。假如中国不合作的话,在美国将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最终迫使蒋放弃忍辱之念,奋起反抗的,是罗斯福9月19日的电报。电报要求蒋介石“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以全权指挥所有中国之军队”,且威胁称,“阁下如再延搁犹豫,则吾人对于援助中国所有之计划,必将完全消失。”该报告又一次由史迪威携带,闯入蒋介石办公室送递。蒋接电阅毕,反应平静,仅谓:“我知道了”。
随后,蒋撇开所有幕僚,前往黄山官邸闭门静思。24日,蒋告诉宋子文,他的最后决定是必须彻底赶走史迪威,即便因此与美国断交,也在所不惜。同日,蒋召见罗斯福特使赫尔利,告知其:中国主权不容损害,国家尊严与个人人格必须互相尊重,不容玷污。美国必须召回史迪威,可另派一名军官来华代替。⑦蒋如此决绝,乃是考虑到若让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中国之局势必将发生莫测之变故,抗战前途堪危。
10月3日,张治中等责问蒋,如此重要之决定,为何“不与文武僚佐细商”,蒋的答复是预知僚佐们不会同意,故决意独断。同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提交报告,建议罗斯福,以自中国撤走美军及美援进一步迫蒋就犯。10月5日,蒋约政府各院长午餐,“力言我国单独抗战时较现在好,以后还是要准备单独抗战”,希望众人有心理准备。(12)同日,蒋接获罗斯福表示让步之电报,拟调史迪威担任中国云南、缅甸军队的指挥官,但被蒋拒绝。
蒋此番决策,立场虽然坚决,但仍留有余地。在要求史迪威必须从中国战场上彻底消失德同时,蒋仍表示:原则上不反对美国另派一名将军来统帅中国军队。耐人寻味的是:曾坚持中国战场必须由美军指挥方能免于崩溃的马歇尔,此时却坚决反对再派美国将军担任中国军队统帅——这自然也不奇怪:当日空降史迪威,本只是为安置这位被英国政府扫地出门的上将,以保全其个人及美国的颜面。如今这一目的既然不能达到,另派美国将军统帅中国军队,自然也没有了必要。而史迪威则在此期间,出于个人怨恨,正积极策划刺杀蒋介石的阴谋。
注释
①《国民政府偿还了多少抗战美援?》,短史记第163期。②蒋介石日记,1944年7月21日。③蒋介石日记,1944年8月23日。④蒋介石日记,1944年9月1日。⑤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P524。其余引自该书者,不再赘释。⑥《美国曾逼迫中国交出全部军权》,短史记第170期。⑦蒋介石致罗斯福电,1944年7月8日。⑧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P555。其余转引自该书者,不再赘释。⑨蒋介石日记,1944年8月26日。⑤蒋介石日记,1944年9月15日。⑩《史迪威日记》,1944年9月17日。(11)蒋介石与赫尔利会谈记录,1944年9月24日。(12)(台)中研院:《王世杰日记》,P640-641。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