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1937年,中国日本两国综合国力对比
来源:大鹏说书   2017-06-08 16:31:46

  1937年全面战争在即,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迎面而来:中国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

  战争是物质的抗衡,是交战双方国家综合实力的对决,即交战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对决。

  战争也是精神的较量,是交战双方作战决心、作战意志、作战毅力与战争智慧的抗衡。

  就一九三七年的中国而言,面对将会蔓延至整个国土的战争,全民的坚强意志以及胜敌决心是必须的,但显然还是不够的。尽管中国的总人口比日本多数倍,国土面积也比日本大数十倍,可仅从综合国力上比较,当时的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与日本的全面战争中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

  一九三七年,日本工业增长速度高达百分之九点九,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为全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一九三七年的中国,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即使把外国在中国开办的企业算在内,中国的工业产值也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除了沿海部分城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少数的轻工业外,中国所谓的“工业”绝大多数仍处于手工阶段,这一阶段在中国至少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而战争,其实是在打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

  战争开始的一九三七年,中日两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是:

  工业总产值:日本六十亿美元,中国十三亿六千万美元;

  钢铁产量:日本五百八十万吨,中国四万吨;

  煤炭产量:日本五千零七十万吨,中国两千八百万吨;

  铜产量:日本八万七千吨,中国七百吨;

  石油产量:日本一百六十九万吨,中国一万三千一百吨。

  唯一能够掣肘日本工业能力的因素,是岛国本土资源的匮乏,特别是棉花、橡胶、羊毛,铅、锡、锌等有色金属以及石油和煤炭。日本本土年产铁矿仅为四十五万吨,加上从朝鲜掠夺来的六十万吨,也仅能满足其所需的六分之一。中国的东北地区,煤、铁蕴藏量极其丰富。当时,抚顺年产煤七百万吨,本溪年产煤六十万吨,产量合计居全国第一。东北的铁矿藏量和钢铁产量也居全国第一,辽宁一地的铁矿储量就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九,鞍山和本溪两处的钢铁产量合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还有石油,东北地区的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百分之五十二。但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已经成为日本统治下的“满洲国”,对于中国来说这“无异于丧失了经济命脉”。“日本本土资源实甚贫乏”的现状,自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情势为之一变”。

  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日本猛烈地扩张军事工业的规模。一九三七年,日本军事工业投资高达二十二亿三千万日元,比上一年增加了两倍以上,占到当年日本工业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七。日本已具备年产各种作战飞机一千五百八十架、大口径火炮七百四十四门、坦克三百三十辆、汽车九千五百辆的军事工业水平。至于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年需要量。

  一九三七年,如果说中国尚有军事工业的话,其水平与清廷重臣李鸿章、张之洞经办洋务的时代区别不大。整个国家没有生产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汽车的能力,飞机和舰船虽然能够少量生产,但主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必须依赖进口,远达不到支持一场全面战争的批量生产规模。中国能够生产的只有步兵的轻武器以及小口径火炮,其生产能力同样无法支撑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