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机轻质量甚至到了不惜牺牲强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工业基础差,这体现的航发上面。日本通过引进德国的航发,虽然进行了仿制,但因为工业基础和工艺的原因,仿制品的性能比原创品差得多,航发功率寿命等一直无法上去。功率小了,但又需要机动性和飞机飞起来,如此只能是降低飞机质量来达到。所以日本设计师剑走偏锋,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把飞机性能拉到了极限,进而初期在太平洋和美军一战,然美军感到不可思议,进而高估日本战机性能。这正是日本军方希望的,如此才能让对方觉得打不下去,进而接受自己的条件,尽快结束战争。如果真的如日本设想的那样,在一年里面连续击败美军,进而迫使美军接受日本义和条件,结束战争,那么日本的战机还真算成功。可惜时间一长,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日本战机,在使用中缺点(工业基础差的原因)不断暴露。
日本战机轻质量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也是设计思想落后。日本是按照一战时期的“飞机轻机动性好”的思路来设计,而30年代初期开始到二战时期航空工业迅速的发展,各国经过多次局部战争,看到了战机发展方向,而日本没有看到,即使是中下层有眼光的看到了,日本呆板的上层也不会允许。不仅飞机差,而且机载武器跟同时代西方相比,更是被不断拉大差距,这也体现日本工业基础差。
所以日本这样的资源匮乏的半工业化国家,也是就跟当时民国这样的落后农业国打打。其实即使面对民国这样的孱弱的对手,因为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差,工业品更多是依靠那种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提供,没有大机械化,自然无法支撑起长期全面的消耗。而日本也没有战争长期消耗的考虑,其考虑都是短时间击溃大量杀伤对手,进而迫使对手求和。如果碰到意志强一点的对手,战争超过局部范围,陷入全面长期状态,那么早期日本的素质高的老鬼子,加上通过之前长期积累起来较充沛良好的装备和物资,会随着战争拉长,不断被消耗;而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小作坊式生产规模,加上匮乏的资源,马上供应不上,进而陷入窘境甚至困境。这也是抗战初期半年到1年内,日军几乎非常轻松横扫中国军队,但1年甚至半年后,日军马上呈现出后继乏力的局面。面对装备低劣且不统一各自为战的中国军队,往往更多只能是击溃,而难以彻底击垮获得决定性胜利,如此自然无法建立稳定的战场态势,进而让中国对继续抵抗感到无望。所以日本的军工体系和军力国力,如同一个不错的短跑选手,如果是短时间内结束,自然能获得胜利,但如果是长时间了——如不是日本设想的短跑而是变成长跑了,那么在初期看上去是日本遥遥领先、对于某些缺钙的自然会产生“这才多久,他就领先这么多了,再跑下去我们能赢吗?”。然而其实是日本在初期遥遥领先的时候,体力消耗已经很大,后续乏力了,而那种看似初期被甩开很远的对手,反而能稳定跑上来,最后长期消耗,一直到超越、然后把日本不断地甩在后面。无非就是这个选手需要多长时间罢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