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小礼堂
河南大学大礼堂
河大学生在拍民国风照片
河南大学矗立黄河之滨,底蕴深厚,翰墨飘香;她见证百年沧桑,传承中原文明,学风浓郁,于斯为盛。她是一所美丽的大学,北临宋代千年铁塔,东靠明清城墙,坐拥近代建筑群。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难将这里与侵华日军入侵烧杀抢掠的累累罪行联系在一起。
虽然日军竭尽全力刻意掩盖他们惨无人道的罪行,但是仍然有一些历史遗存记录下了他们的罪恶行径。作为百年名校的河南大学,曾经一度沦为日军的大本营,他们在这里设立司令部,并留下了无法销毁的侵华罪证。
记者跟随开封文史研究者刘海永走进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听他讲述沦陷期间百年学府遭遇的那段黑暗时光……
大礼堂成为日军的马厩
来到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门,中国传统的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映入眼帘。大门为南北两个牌楼圆拱相连,中为正楼,两边为次楼。原来河南大学东侧为古城墙,没有现在的东门和西门,只有一个南门,是易守难攻的绝佳位置。于是,日军在兰封会战后占领了开封,便把大本营扎在了河南大学。
记者眼前的南大门始建于1936年,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遇七七事变,历经八年全面抗战,幸未毁于战火。如今,即将毕业的河大学子,成群结队在此拍照留念,遥想当年,此处应该是被日军严防把守,戒备森严之地,普通人应该根本无法靠近。
走进河南大学,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
横卧在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交会点上的大礼堂,与古朴、庄重的南大门遥遥相望,是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更是所有河大学子的骄傲。然而,这座雄伟的大礼堂在开封沦陷后,却成为日军的马厩。
开封文史研究者刘海永告诉记者,大礼堂自落成那天开始,便成了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九一八”之后,大礼堂接待了大批逃亡来的东北大学师生。后来,日军在河南大学安营扎寨,大礼堂竟被日军当做马厩,在此养马。除此之外,大礼堂内2880个钢架座椅也被日寇拆去用于生产军火。
得知昔日的大礼堂成为日军的马厩,记者悲戚愤怒。其实愤怒的不仅只有记者,还有当年的学生们,“国难当头,华北不保,中原不保,如今省会也不保,读书无用,回去打鬼子”的呼声不绝于耳。
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现在大礼堂恢复原貌,依然是河南大学举办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岁月沧桑,她见证了那段黑暗的时期,也留下了当年日军侵略的痕迹。
小礼堂是日本人所建的俱乐部
青砖红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的大礼堂与河南大学南门遥遥相望,是河南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已经成为“国宝”,被大家所熟知。但是,知道小礼堂历史的人却寥寥无几。小礼堂位于学校中轴线西侧,行政大楼的北侧。刘海永向记者爆料,小礼堂是当年日本人修建的俱乐部。
从中轴线来到小礼堂东门,门两侧“团结勤奋 严谨朴实”的红底白字标语映入眼帘,八个大字给这座建筑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记者看到,小礼堂前屋顶短,后屋顶长,如同一个横放的“7”字。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正门口安置有仿古式的雨篷。“小礼堂是典型的日式建筑。”刘海永向记者讲述了这座特殊建筑的历史。“1938年,开封沦陷,日军占领河南大学后,就马上将斯文之地的河南大学作为河南兵团。为了给侵华日军的官兵提供一个消遣的地方,缓解他们离乡背井的离愁别绪,当时驻守河南的日军长官决定修建一座建筑,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礼堂。”刘海永说,建成之后,这里灯红酒绿,夜夜欢歌。日军在此打牌、看电影、跳舞,消遣娱乐。
刘海永说,不少人都误认为小礼堂就是当时日军的司令部。经过多次走访和查询史料,这一说法被他推翻。刘海永推测说,小礼堂跟其他日式建筑相比,整体较为粗糙。因此,不可能是日军司令部。
记者正在采访时,一位身穿硕士服的学生从这里经过,他一边走一边向人们介绍,这里原来是慰安所,晚上还曾有哭声。哭声的说法纯属道听途说的传言,但正如该学生所说,这里曾经是日军的慰安所。据刘海永介绍,当时日军将从朝鲜、日本带来的慰安妇带到这里,于是,这里也一度成为罪恶的慰安所。
刘海永说,1945年,抗战胜利,驻守河南大学的日军官兵为了效忠天皇在这里剖腹自杀,最后这些日寇都被埋在小礼堂周围。现在小礼堂掩映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之中,但最终掩盖不了日本人的罪行,这个建筑就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