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领土范围在二战结束时由《波茨坦公告》做了规定,其中不包括琉球群岛(日本称冲绳县)。在更早的中国明清两代,琉球是独立的王国,同时也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武力殖民灭掉了琉球王室,将其领土据为己有。
日本入侵,琉球王对华求援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来华,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自此,中国与琉球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关系。明亡清兴,琉球与清王朝接续了这种宗藩关系。中国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琉球人每次朝贡后,都带着价值数倍于贡品的礼品满载而归。在这种朝贡体制中,琉球是实际受益方。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闽人三十六姓”进入琉球,不但带去了生产技术,也带去了中华文明。
1609年,日本萨摩藩的主政者岛津氏出兵琉球,毫无防御能力的琉球只能投降,萨摩藩强迫琉球向其进贡。此后的两个多世纪,琉球并未向清政府言明其艰难处境,清政府对此也没有关注。
1872年(日本明治五年),明治维新拉开序幕。日本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来到琉球,软硬兼施地要求琉球王尚泰派使团前往日本,庆祝“明治新政”。不明就里的琉球使团刚到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下发的表文。琉球使节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日本企图剥夺琉球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强行把它变成日本的行政区。
日本明白,若想真正把琉球攥在手心里,只換个称呼还不够,割断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是关键。1875年(清光绪元年),日本内务大臣松田道之以“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琉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禁止向中国进贡,禁止使用清王朝的年号,琉球的对华贸易由日本全权负责等。这个所谓的“改革”,目的是阻断琉球与中国的联系。
琉球人向日本人请求:只要保留对中国的宗藩关系,其他一切条款都能应允。但哀告是没有用的,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率3万人马大兵压境。眼看亡国在即,琉球王尚泰只剩最后一步棋可走——派密使前往中国求救。
1876年12月10日,尚泰的姐夫、紫巾官向德宏与琉球通事蔡大鼎、林世功等人乔装改扮,躲过日本人的监视,乘一条小船前往中国。由于风向不顺,向德宏等人的船竟在海上漂泊了4个月,直到第二年4月2日才抵达福州。向德宏等人拜见了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王的咨文,请求清政府代纾国难——这份咨文的副本被琉球人保留了下来。
“废藩置县”,琉球王遭到软禁
1877年12月,清政府决定让即将赴任的驻日公使何如璋考察琉球与日本的关系。何如璋刚到日本,在神户港尚未下船,滞留日本的琉球使臣马兼才就乘夜色秘密登舟,哭诉日本欲吞并琉球的阴谋。琉球王在给清朝公使的求救密信中写道:“今日阻贡,行且废藩,终必亡国。”何如璋到达东京后,琉球官员毛凤来等又先后求见,请求清政府出面干涉,救琉球于危亡。何如璋看清了日本对琉球“阻贡在先、吞并在后”的野心。
1878年5月,何如璋向李鸿章和总理衙门写信谈了自己对琉球问题的看法:“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次及朝鲜。日事要求,听之乎,何以为国?拒之乎,边衅究不能免……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对中国的蚕食正是循着何如璋所预见的步骤进行的。
经过对日本的考察,何如璋看出,日本财政困难,常备陆军只有3万多人,海军不过4000人,新近从英国买回的铁甲舰也徒有其表。废藩置县后,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实在不是中国的对手”。不过考虑到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一直奉行息事宁人的外交政策,何如璋还是给朝廷提供了上、中、下三策:上策为先遣兵船,“责问”琉球,征其入贡,示日本以必争;中策为据理言明,约琉球令其夹攻,示日本以必救;下策为反复辩论,或援万国公法以相纠责,或约各国使臣与之评理。
在何如璋看来,当然应该采取上策。但总理衙门认为,“上策、中策都过于张狂,并非不动声色的办法”。于是他们选择了下策,指示何如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决不动武”。
1878年9月,收到总理衙门指示的何如璋来到日本外务省,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提出口头抗议。
当时中国对日本的情况了解很少,准备工作也很不充分,何如璋出使日本竟然连日语翻译都没有带。清政府以为,日本已经全盘西化,官方应用英语,带英语翻译就够了,而实际情况与此相差甚远。何如璋跟寺岛交涉了几次,都是鸡同鸭讲,说不清楚。不过,汉字双方都懂,何如璋在征得寺岛同意后,向日本政府递送了书面照会。
10月7日,一份措辞强硬的书面照会摆到寺岛面前。何如璋用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并谴责日本恃强凌弱的行为。面对何如璋有理有力的照会,日本外务省理屈词穷。他们很清楚,法理和人心都不支持日本,于是只能抓住照会中“背邻交,欺弱国”等语句,指责“这是对日本的暴言”。
日本外务省与中国使馆之间的信函,一般在几天之内就可往复,而日本政府这次给何如璋的复照却拖了一个多月。寺岛反复问何如璋,这是清政府的态度还是他个人的态度?出使前,李鸿章曾嘱咐何如璋先以个人名义表示抗议,这样还有转圜的余地。因此何如璋表示,这是他个人的意见。日本方面意识到,何如璋强硬立场的背后,并没有清政府的有力支持。因此日本人决定抓住措辞问题,把态度强硬的何如璋顶回去。
就在何如璋与日本的交涉陷入僵局时,日军乘汽船在琉球那霸港登陆。1879年4月,松田道之向琉球王尚泰宣读了日本政府“废藩置县”的命令,宣布“琉球国变为日本冲绳县”。尚泰被强行掳到东京软禁。
泣血哀告,美国人调停无果
一个月后,滞留福州的向德宏收到琉球人的密报,得知国家已亡。向德宏决定带着蔡大鼎、林世功等人赴北京陈情。他们一路北上走得并不太平。使团走到上海,听传言说在华的日本特务为了阻止他们,组织了暗杀队。琉球人的发型、服饰保持了明代的特色,迥异于长袍马褂、剃头梳辫的清人。为了躲过日本特务的暗杀,琉球人只好剃头改服,一路躲躲闪闪来到天津,拜见了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向德宏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虽糜身碎首,亦所不辞!”但李鸿章还是决定先观察事态的发展再说。
与此同时,琉球国内的消息不断传来:琉球民众不甘心就此亡国,武装抗争此起彼伏。抵抗日军暴行的官民遭到严刑拷打,一些忠义之士自刎殉国。一批民众写下了向中国求援复国的血书,可惜未能送至中国。不过,这封血书的原件被琉球人保存了下来。
向德宏见国内形势十万火急,而李鸿章又态度暧昧,于是决定派毛精长、蔡大鼎、林世功等人去北京总理衙门求援。面对琉球人的泣血哀告,主政外交的恭亲王左右为难。一方面,当时清政府自顾不暇,不太想管琉球的事;另一方面,面对藩属国求援,清政府又不想丢宗主国的面子。
正在踌躇之际,李鸿章听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造访东亚。格兰特被认为“在国际政治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李鸿章觉得,如果说服格兰特调停“琉球案”,日本人可能就范。
格兰特问李鸿章:“中国果无争朝贡有无之意?”李鸿章答:“朝贡有无非问题之所在。琉球王历来受中国册封,今日本无故废灭之,违反公法,实为各国无先例之事。”格兰特又问,琉球人能否用中国文字?李鸿章答,琉球人能使用中国文字。他同时指出,琉球作为主权国家,曾与美国签有通商条约。日本吞并琉球,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如果中日之间因琉球开战,必然影响美国在远东的商贸利益。格兰特对李鸿章所言深以为然,表示“将站在中国这边”。
但格兰特到日本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1879年7月3日,当格兰特乘坐军舰“里奇蒙德”号驶入横滨港时,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欢迎。明治天皇亲自出面宴请格兰特,还把自己在海边的行宫腾出来给格兰特居住。日本政府要员陪着格兰特在日本度假胜地日光山又吃又玩,好不惬意。虽然宾主相谈甚欢,但对于琉球问题,日本毫不让步。不久,格兰特给李鸿章写信道:“我到日本后,屡次会晤内阁大臣。恭亲王与李中堂所托琉球之事,情节微有不符。日本确无与中国失和之意。日人自谓琉球事系其应办,并非无理;若中国肯让日人,日本亦愿退让。” 显然,格兰特的调停并没有什么实质结果。
“琉球二分”,清政府并未接受
曾任日本驻天津领事的竹添进一郎,以个人名义找李鸿章斡旋。竹添道:“今日之天下非昔日之天下。有虎狼之国,无一日不欲逞志亚细亚……贵国地方广大,四疆之地不易把守。乃如伊犁之争,未闻其结局。正值此时,琉球恐贵国鞭长莫及。”这番话戳到了李鸿章的痛处——此时在中国西北的伊犁,清政府正与沙俄对峙,因此害怕俄国与日本联手对付中国。
日本人看透了清政府息事宁人的心理,让竹添进一郎向李鸿章抛出“琉球二分”方案,即把琉球群岛最南端的宫古、八重山两岛给中国,其他归日本。但这两个岛不是白给,日方提出修改中日《修好条规》,日本要与西方列强一样,在中国内地享有通商权。这就是所谓的“分岛改约”。
日本人把琉球问题跟改约搅和到一起,大有讹诈之意。而李鸿章仍倾向于“喝下这杯苦酒”。不过,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表示,中国不要琉球两岛,应该把它们还给琉球人,让琉球王尚泰把宗庙迁到这两个岛去。琉球人得知这一方案后大失所望。他们告诉清政府,宫古、八重山两岛是不毛之地,在那里生活都极其困难,更别说保留宗庙了。
关于要不要接受琉球分割方案,清政府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赞同的一方认为,这样可以快速解决与日本的纷争,防止日俄联手夹击中国;反对的一方认为,这样一来会让中国丢掉宗主国的尊严,使得朝鲜、越南等藩属对中国失去信心,转而依附日本。
与此同时,琉球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申报》曾以《琉民恶日》为题报道了几个典型事例:琉球一山林着火,烧掉当地百姓40余间房屋。日本官吏欲施米赈灾,琉球人拒不受领;又如,一长年驻华的琉球官员回国宣传“清国有意派出援兵”,立刻遭到日本人逮捕……
一边是清政府对“分岛改约”的暧昧态度,另一边是不时传来的日人暴行,令来华求救的琉球使臣感到绝望。当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签署“球案条约”后,在华奔走呼号几年的琉球使臣林世功在总理衙门的大门前挥剑自刎!
事实上,清政府并没有与日本签订“球案条约”。1880年2月,经过驻英公使、钦差大臣曾纪泽的斡旋,清政府不但收回了伊犁地区,还挽回了之前让给俄国的部分主权。一度剑拔弩张的中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于是,清政府对日本正式否决了“球案条约”。在中国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的日本公使只好灰溜溜地回国了。
此后的若干年,中日双方虽然曾试图就琉球问题重启谈判,但一来双方主张相去甚远,二来对中国意义更重大的藩属越南、朝鲜先后发生危机,中国与周边国家维系了上千年的宗藩关系,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挑战,清政府无暇处置琉球问题。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也失去了与日本进行任何外交谈判的资本,琉球最終被日本侵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