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2点15分,在过完元宵节的第二天,10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郑维邦,在成都家中安详地走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命。这位曾代表抗日川军受邀前往北京参加“9·3”大阅兵的老兵,就这样带着一生两度从军抗战,赴山西、往云南,亲历中条山战役等重大战役,在战火硝烟里同侵华日军拼杀的峥嵘往事,离去了……
10日下午,郑维邦女儿郑秀英告诉封面新闻记者,1月12日左右,父亲突然病重,在成都新华医院住院治疗。“这段时间回家后,人还比较清醒。”让她没想到的是,父亲刚过完104岁生日没几天,就在9日下午2点15分于家中辞世,“父亲走的时候还算安详,清醒的时候也没有留遗言。他以前总说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很知足了。”当天下午,郑维邦的遗体准备火化。
据郑老生前口述记录,他于1939年1月,毅然参加了川军47军在成都九眼桥莲花池举办的军事教导队。同年10月,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47军104师312旅63团3营8连担任排长。之后,跟随部队,携带极其简单的装备,远赴山西参加抗战。
当时在山西驻扎时间较长,参与过夜袭被日军占据的山西运城机场,以及奉命参加中条山战役中的夏县文德村和白山顶簸耳村战斗,全身从耳朵到脚有多处弹片伤。
1942年10月,时任623团机枪连排长的郑维邦,在回川接收新兵时,请假回家料理完父亲丧事后,无法和部队取得联系。一个月后,在人民公园得知征兵信息后,再次报名,跟随52军195师585团3营8连,前往云南作战,直到侵华日军投降。
左1为参加“9·3阅兵”回蓉的郑维邦
2015年9月3日,作为抗日川军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曾喊出,“乘车参加阅兵时,我很想丢开拐杖再走一次!”的豪言。
“但今后,再没有机会在人民公园的讲堂上,听到郑老掷地有声讲抗战事迹的声音,也见不到他拄着拐杖,站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敬礼的身影。”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秘书长张光秀说,郑维邦的离去,是川人抗战历史的一场重大损失。
(时间:2020年2月10日 来源:封面新闻 记者:杨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