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寇润涛
避难
从1956年毕业分配到潍坊昌潍专区第一人民医院(现为潍坊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开始,夏宝枢就零星听说过一些当年被关押在这里的“洋鬼子”的故事。他没有想到,三四十年后,这段历史会被重新挖掘,成为这座城市难以磨灭的印记之一。
彼时,每天按部就班工作的夏宝枢从后来盖起门诊楼的一片空地上经过,看到残存的带有外文字样的墓碑时,会偶尔闪过一些念头:“这里埋葬的到底是谁?”
他只知道,这座医院是当年一个美国人创建教堂而建立的配套设施,与之相对的,还有距离医院不远的一所名为“广文”的学校。
这个美国人叫狄乐播,1882年来华,在潍坊建立起一个叫做“乐道院”的场所,集教堂、医院、学校三位一体,用于传教、办学和治病救人。
更多的历史背景,则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学者陶飞亚和刘天路在《基督教与近代山东社会》中分析,当时教会发现,在直接布道之外,通过兴办教育、医疗等世俗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废科举、兴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之前,传教士兴办的教育机构几乎是内地人民了解、接触西学的唯一途径。”
潍县乐道院的成立便有了特别的意义,事实上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据史料记载,1916年,乐道院成为战乱中潍县县城的避难所,其后当地人为了感激乐道院的救助,士绅们特制了一块“仁里德邻”的匾额,加上一份厚礼送到了乐道院。乐道院则把原来北大门上“乐道院”的旧匾取下挂在大门里面,将新匾挂在外面。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潍县,乐道院此后成为十里八乡最好的避难所。
于1921年离世的狄乐播未曾想到,当初自己为了传教而设立的这片占地将近200亩的建筑群,会在1942年前后成为一座关押“自己人”的巨型监狱。
拘禁
战争爆发之前,远在北京的英国人狄兰已经隐约有了某种不好的预感。
已过而立之年的狄兰当时是英美烟草公司驻张家口的经理人员。战争爆发后,他所在的公司很快受到了影响。
“他可能一开始没怎么在意,毕竟他们属于中日意之外的第三国。”对狄兰这段经历有着长期研究的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潍坊校区纪委副书记崔书田说,进入抗战相持阶段,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大,日本人开始疯狂掠夺各种资源。
崔书田所在的学校源自乐道院基督教医院护士学校。2009年该校筹建校史馆,当时负责整理校史资料的崔书田发现,校史上关于集中营的这段记载语焉不详,遍询之下,周围能讲清楚这段历史的人也寥寥无几。
几经打听,他找到了青岛一位叫韩同文的老人,详细了解了这段历史。更让他意外的是,老人赠给他的一本书,成为之后几年崔书田在工作之余的另一项重要“业务”。
狄兰1943年3月关入集中营,1944年6月逃出,1945年8月17日集中营解放,第二天他与恒安石便回到了集中营。大约9月份,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军用飞机座位,离开了潍县乐道院,飞到了北平。1949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推出了全球首部日军关押盟国侨民状况的回忆录,即这本《CHINESE ESCAPADE》(《中国逃亡记》)。这是一本外国人亲眼见证中国人民受尽日本侵略者残酷压迫,中国各阶层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不挠坚持抗战的历史纪实。”崔书田说。经过六年的努力,他已翻译完成此书,并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今年8月17日集中营解放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
根据书中记载,狄兰1941年初便被日本人以“黑市外汇交易”的名义拘禁,在被迫签署了“出让”公司的协议后,他才被日军放出。狄兰知道,日本人不会轻易放过他。“因为作为一个小小的销售经理,他签字出让公司,实际上产生不了法律上的效力。”崔书田说。
1941年12月6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两天,他又被日军以设计绑架的方式在天津抓获,当夜从北平转道,押往张家口日军司令部监狱。
当时北平城的同盟国公民中间,盛传外国人要被送到一个叫做“潍县”的地方,但当时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山东小县城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命运。
不仅北平,华北所有城市中,但凡同盟国的公民都被日军拘禁起来。对此,日军给出的说法是,美日战事一开,美国囚禁了大量在美的日本籍公民(美国怀疑其中一些人从事间谍活动),日方此举系报复。
无论如何,在战争机器面前,个人已经变得无比渺小。等待这些人的,就是那个叫做“潍县乐道院”的地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