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以史为鉴 > 解密抗战 > 内容正文

真相与谎言──中日媒体如何报道卢沟桥事变
来源:纪录片大后方   2015-07-09 09:44:0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起。中日两国的报纸均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而欧美媒体也随即跟进报道。

  即使也许未必意识到一场持续八年的战争由此开启, 并且由于各自的立场导致的判断迥异,但在78年后的今天,仍可带我们重回历史的第一现场。

  中国媒体

  中国主要媒体第一时间做出了详细报道,告知全国人民正在卢沟桥发生的事件,并报道了中方将士决心抵抗的决心。

  7月8日 世界晚报

  龚德柏、张恨水在上海创立的《世界晚报》在7月8日详细报道了发生在北平的“卢沟桥事件”。报道称“日军在卢沟桥开炮,我方因炮火猛烈,不得已正式抵抗”,截至到发稿前,“双方军队仍在对峙”,同时发出了“当局望日方觉悟”的呼吁。

  7月8日 东方快报

  由张学良出资创办的《东方快报》在“卢沟桥事变”次日发出声音:“日军徐某挑衅,炮击宛平城,炸毁卢沟桥”,详细报道了事变前后的情况,明确了激战时间和伤亡人数——“昨晨五时及晚五时猛烈轰炸,我方军民伤亡八十余人,情况惨烈!”。

  7月9日 大公报

  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这样报道了发生在卢沟桥的军事冲突——“卢沟桥中日两军冲突,日军猛烈进攻,我军沉着应付”,以事实陈述的笔法写下了“双方交涉尚无结果,日本增兵我军决心死守”的头版报道。

  7月9日 申报

  另一份在中国具有超高人气的“商业报纸”《申报》在7月9日的头版报道“华北形势突变”,详细报道了“日军炮轰宛平县城”、“两度冲突伤亡颇众”、“入晚又闻炮声”等消息。同时,报道富有感情色彩的写道:“双方对峙中,日竟要求我方军队撤退,我驻军坚决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还提及“平津戒严”和秦德纯(29军副军长)等商议应付方法,至“深夜未散”等细节。

  7月9日 京报

  民国初年,知名媒体人邵飘萍创刊的《京报》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邵飘萍去世后,他的夫人汤修慧坚持把这份报纸办到了日军攻入北平城,就在北平沦陷前的7月9日,《京报》头版报道:“卢沟桥日军大演习,突向我军炮击!围攻宛平县城我方伤亡甚众!”,同时指出“我外部已向日方提出严重抗议”。

  7月9日 辛报

  苏州才子姚苏凤,在1936年6月1日创立了《辛报》,在7月9日这天发出了“以抗战答复侵略,以热血保卫国家,我军愿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呼号。这份海派小报于1937年11月13日被迫停刊。

  7月9日 广西日报

  在桂系手中的《广西日报》也在7月9日发出声音。头版报道“日军在卢沟桥演习,前夜突向我军挑衅”,同时评论南京方面说:“政府在真相未明前不作任何表示,希望事态不再扩大,即日军停止军事行动”,还特别说明了“宋哲元已详细电蒋报告”。

  日方媒体

  同样在第一时间,日本媒体也对发生在北平的事件做出了反应。出于侵略者的立场,日方媒体将事件完全归因于中方,并借此鼓动日本国内的所谓“赤诚报国”热,为借机扩大对华战争推波助澜。

  7月8日 盛京时报

  首先发声的是总部在伪满洲国的日本报纸《盛京时报》,事变次日(7月8日)该报就发表了“对操演中之日本军,华兵横加射击”的文章。

  7月9日 朝日新闻

  日本国内媒体做出了扭曲事实的报道。7月9日的《朝日新闻》报道了“中日两军在北平郊外交战”,称“中国军队首先非法向日军射击,日军是被迫反击”很不幸的“对第二十九军解除武装”,在吃了亏之后,“中国方面要求暂时停战”。

  7月28日 民友新闻

  北平沦陷后,日本媒体《民友新闻》刊发题为《广安门外的激战》的文章,介绍了“(日军)从丰台出发,在广安门内外与中国军队激战,进入城内,在27日凌晨2时到达交民巷军营”报道还强调了除了日军伤亡外,还有“三名新闻记者负伤”。

  英美媒体

  相较之于中日当事双方,欧美媒体多数置身事外,除美国媒体做了较及时的跟踪外,英国及其他欧洲媒体均没有意识到一场未来将他们也卷入的战争正在启动。

  7月8日 华盛顿邮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Times)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刊发了美联社从东京发回的消息:中国和日本军队在此发生冲突,引发冲突的原因是日军策划的“午夜的秘密演习”,而双方在激战中的伤亡人数都很多。

  7月8日 洛杉矶时报

  7月8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中日军事冲突:北平地区附近爆发两次战斗,双方争夺战略要地》(Japan-ChinaForces Clash: Two Battles Reported in Peiping Area for Strategic Positions)简略介绍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冲突地点——位于北平西边的卢沟桥(Marco Polo Bridge)以及丰台铁路交叉口——的战略地位做了介绍。

  7月9日 泰晤士报

  与美国的主流媒体不同,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第一时间未做报道。

  《泰晤士报》在7月8日报道了日本和苏联在黑龙江-阿穆尔河的争端(Russia And Japan),根本未提华北的战事。

  7月9日,《泰晤士报》第15版以 “北京附近的战事”(FightingNear Peking)为标题,首次报道了7月7日在华北发生的军事冲突。报道认为,是中国军队错误地把日军演习当成了真正的军事进攻。

  9月10日的11版(国际新闻版)头条继续跟进(North China Clash),指出日军不断在中国军队面前进行军事演习是导致摩擦的原因所在。

  从7月9日至日军最终进占平津两市的7月末,几乎达到一天一报的频率。

 

  《泰晤士报》报道中使用的“七七事变”局势示意图。来源:"Tension in Far East." Times [London, England] 12 July 1937: 12. 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7月11日 华盛顿邮报

  7月8日,《华盛顿邮报》进行了深入报道。一篇标题为《中日在北平附近爆发冲突、损失惨重》(Sino-JapaneseClash Reported Near Peiping With Heavy Loss)的文章还引用了当天从上海发来的最新消息,跟进报道凌晨的战事,称“战斗仍在继续”。

  另外,这篇报道注意到日本以种种借口增加在华北驻军的野心:“去年2月28日以来,日本军队向北平集结,但日本军方否认在华北的兵力有所增加,宣传新到的军队只是补充兵源,有同等数量的兵力已经回国。……日本从1936年以来就在不断增加在中国华北的驻军,宣称是为保护越来越多的日本侨民。中国方面称,日本实际驻军已超过10000人。”

  7月19日 时代周刊

  事发十余天后,《时代》报道:

  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华北已在白天向北平附近调动。晚上枪声不断,据一份官方公报称:“在有人从丰台兵营朝在宛平城和卢沟桥周围出现的夜间调动的日本军队开枪后,日本军队首先开火。”所提两个中心地带立即爆发战斗,日本炮轰不牢固的防线,日方十六人、中方二百人被打死,其中一颗炸弹正好弄落在一位中国地方官员的空床上。战斗如此激烈,因此无法弄清楚在日“首先开火”之前,谁是那个向日本人开枪的“有人”,但在南京的中国政府第一次表现出它已做好与日本作战的准备。”

  随着战事升级,报道也越来越密集,并且注意到日本在经济、军事上的野心,比较详细的报道有: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37年7月14日报道:《日本欲用军队强制推进在中国华北的贸易:内阁决定采取强硬军事手段》(Japan Prepares to Use Troops To Force Trade on North China: CabinetDecides to Take Strong Military Measures)

  《华盛顿邮报》7月16日报道:《和解谈判僵持不下,日本关东军今日再袭宛平城》(Crack shock troops of Japan 's Kwantung army reportedly attackedWanpinghsien again today as negotiations for local settlement of the NorthChina crisis appeared deadlocked)

  《华盛顿邮报》7月17日报道:《日本、中国向前线调集主力军队,战争威胁升级》(Japan, China Moving Main Armies to Front As War Threat Grows),指出东京向北平附近派出10万军队。

  《华盛顿邮报》7月19日报道:《日本与中国冲突再起:日军再袭宛平城》(Japan Renews China Conflict: Troops Again Attack Town Where TroubleStarted Ten Days Ago; Negotiations for Settlement Deadlock)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