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时事时政 > 新闻报道 > 内容正文

马金辉:每个老兵,就是当年国难中的一寸山河
来源:同去   2015-08-10 11:02:01


  6年,442位老兵,从1个人到1个团队……

  一如他在寻访、记录抗战老兵这条路上,老马依然马力十足。

  “作为记录者,我们期望做到平心静气。我们希望用一种温和的途径,将“中间状态的事物”放到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不作道德判断、拒绝发泄或控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抗战老兵是如何走来,又是如何离去的。”

  2008年,源于志愿者的介绍,老马第一次接触老兵,是帮两位老兵拍遗像,后来慢慢萌发了想要去了解这些老兵做了些什么事,过着怎样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肖像一系列想法,然后就一个人从开始了记录之路。

  他放下手头其它工作,一个人开着破旧的越野车,跑遍了湖南的山野,开始寻访。

  最小84岁、最大103岁,时而记忆模糊、时而思路清晰,说着各式方言的老人,是他记录的对象,也是他21.18万平方公里抗战老兵肖像拍摄计划的一环。


  贺湘才,1939年正月初八被征入伍,炮打七里三分路,一分钟能打三十发。

  “于“生活”而言,抗战老兵不单是“幸存者”。

  “活着”,其实已充满力量。在与老兵的静心目对中,体验、欲望、想象和理解,时常会抵消人与人、此时与彼时的界限。

  因着“人的共同之处”,我们从他们的经历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自己。”

  2008年的秋天,当马金辉结束与80岁的湖南老兵朱锡初的谈话时,“你等一等,给我拍一张我跟自己的合影吧”,老人踱步走回自己光线模糊的卧室,拿出自己一副嵌在相框里的相片,端端正正的放在胸前,“你拍吧”他说。


  刘津,1939年参加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是一个记忆力超震撼的老人。记下了一个个人名和地名。

  马金辉一怔,“那分明是要拍他自己的遗像”。他端起相机,面对着老人那张历经苦难的苍老面孔开始构图,安静的空气中传来相机咔擦的声响,他给老人拍了一张“和他自己的合影”。

  后来,送到老人手里的,是他们喜欢的正面照:光线充足,坐姿端正。这些12寸、白色卡纸外加黑框的照片,是老人最后的遗像。


运久,1937年参加南昌某迫机炮连,在正式进入黄埔军校前,老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战斗。自2011年起,患心脑疾病的老人一直住在福利院。

  连续3年的时间里,马金辉给201位抗战老兵拍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遗像。

  在这6年的记录过程中,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很多很多。

  老兵们老去,死去,生活痕迹随之消失……

  “他们走得太快了,但是我们不管怎么努力,都赶不上他们自然消失的速度。他们是最后的抗战史。”

  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老马计划出一本关于老兵访谈的书,办一场老兵肖像的影像展。老马讲,做这些事算是给老兵一个交待,也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