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北8月26日电 题:留住民族滚烫的记忆——访20年不懈拍摄抗战纪录片的台湾电视人陈君天
新华社记者陈键兴 孟昭丽
台北市八德路上一幢不起眼的老楼里,“藏”着一间特殊的“抗日影像资料馆”。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一半用来摆放录影带,那是陈君天20年来在两岸和海外采访所得的“珍宝”。虽已75岁,但他仍壮心不已坚守“岗位”,要留住中华民族最滚烫的共同记忆。
陈君天还依稀记得70年前的一个午夜,震天的鞭炮声把他从梦中惊醒。那是在福州,年幼的陈君天跑到街上看热闹。“大家都在讲‘胜利了’,我还太小,其实不太有感觉。”这是老人对抗战胜利的个体记忆。
9岁,陈君天只身离开福州,辗转来到台湾。1966年,他进入电视业工作,后来成为颇为抢手的综艺节目制作人。然而,1994年的一个机缘,让他毅然放弃了“造星者”的工作,跃入历史的苍穹,将目光投向无以计数的民族群星。那年,陈君天已经54岁。
1995年,陈君天执导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台湾播出,每集30分钟,共42集。“片子拍了、播了,但我觉得还是不够。”陈君天对记者说,自己心中有种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还有很多抗战记忆没有呈现在纪录片里,他感到“很对不起”。
于是,20年间,陈君天一直在补充采访,一直在寻找新的资料,这样一部纪录片至今已改制了6个版本。
为保存全民族抗击侵略的悲壮记忆,陈君天最大的压力来自时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访问了参加过抗战的中国将士、普通百姓以及日军老兵大约七百八位,八成如今已经过世。寻访过程异常艰难,老人们都已风烛残年,找到他们并不容易,他们的家人还常以健康缘故婉拒采访,陈君天和同仁们想尽办法、费尽苦心,打动了其中许多人,才记录下“抗战当事人”的珍贵口述史。
抗战爆发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率部坚守闸北一个半月的孙元良将军是台湾知名演员秦汉的父亲。陈君天回忆说,当年工作人员在老人住家附近的面馆偶然打听到具体地址,才得以采访到这位深居简出的抗战名将。
“这还是有线索的,没有线索的就更难找了。”陈君天说,20年来能采访到这些老人家,自己的运气已是不错了。
1997年,陈君天来到大陆,继续补拍完善抗战纪录片。第一站,他就选择了平型关。讲到八路军115师取得的平型关大捷,陈君天说,那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场胜仗,全国民心士气为之一振,其意义不容忽视。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仅身临老战场,还采访到了八路军老兵。
那次,陈君天跑了大陆十多个省区,踏访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遗址。“之后,我越补越多,越补就越想到大陆去。”这些年来,他去大陆已超过20次。
“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军队不分国共,都是抗日的。”陈君天对记者说,共产党方面为抗日建功不胜枚举,尤其不要忽视共产党人在宣传动员全民抗日方面所建立的功勋。
记者注意到,陈君天办公桌后面的书架上,既有台湾整理出版的抗战史料,也有不少来自大陆的相关书籍。他右侧墙上挂着一台时钟,上方写着一行字:“岂容青史成灰”。
一路走来,尽管一直缺乏经费,陈君天不惜负债,也没有停止以影像为抗战史树碑立传的工作。如今虽年逾七旬,但他还有新的计划,眼下正构思将纪录片改编为连续剧,也在琢磨如何借助互联网,让年青一代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沧桑往事。
陈君天说自己从小听着抗战歌曲长大,如今已搜集了千余首。“不管是充满激情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是表达思念出征抗日恋人的《杜鹃花》,那些旋律会将你带回那个时代浪潮中。”说罢,他轻声哼唱起来:“记起了战场上的情郎,摘下一枝鲜红的杜鹃,遥向着烽火的天边,哥哥你打胜仗回来,我把杜鹃花插在你的胸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