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时事时政 > 新闻报道 > 内容正文

青山不语 英魂永存——重访徐州会战禹王山战场
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   2015-09-03 14:54:36

  新华网徐州电(记者孙晓铮 王绥翊 林凯)2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习近平说,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千里之外的禹王山,李修武在世时每逢清明,都会到这里点燃三支香,祭奠长眠于此的抗日烈士。

  “父亲去世前,逢年过节都要拉着我们去山上祭奠。”李修武之子、73岁的李家美说,“他当年在山上埋葬了很多战士,总是说这些人是为中国打仗牺牲的,应该被记住。”

  禹王山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距徐州市约3小时车程,离山东台儿庄约3公里。千年京杭大运河缓缓流经这里,山脚下的村庄静谧安详。

  77年前,4万多名中国将士为掩护徐州会战主力部队撤退,在禹王山上与日军激战。在抗日战争中,这场战役虽并不广为人知,却惨烈而关键。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4省之交,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企图南北对进会攻徐州,击破陇海线中国军队的防线,夺取郑州、武汉等地。时任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率部以徐州为中心,同日军展开大会战,即徐州会战。

  整场会战,以1938年3、4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此役,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在台儿庄失败之后,日军集结力量准备拿下徐州。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以利持久战,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徐州,向豫南鄂北转移。禹王山战役,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正是中国军队在禹王山的浴血奋战,成功阻击了日军,才确保了徐州会战的战略成果。

  邳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朝鸿说,埋葬在禹王山一带的抗日英烈,主要是滇军第60军。

  滇军是云南军阀龙云的地方部队。1937年8月,在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国务会议上,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主动请缨派一个军参加抗战。

  当年,滇军将士行程数千公里奔赴抗日前线。在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他们奉命在禹王山一带阻击日军。

  “20多天的战役打得非常惨烈,这支原本4万人的部队(指60军),伤亡达1万多人。大部分牺牲的将士就地掩埋,骸骨至今还在。”张朝鸿说。

  据史料记载,1938年4月21日,第60军在台儿庄附近的运河以东,就已和日军展开激战,禹王山一度被日军抢占,又被滇军将士奋勇夺回。27日起,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犬牙交错的血战,28日夜至29日,日军集中兵力,疯狂进攻滇军阵地,滇军几乎没有一个后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把大部日军消灭在阵地前。

  当时的《云南日报》报道称:“28日晨,184师(注:60军一部)在禹王山上与日军发生猛烈激战,肉搏20余次,歼敌千余。”

  虽然日军有飞机、大炮、坦克助阵,但直到5月18日滇军奉命撤至运河西岸、阻击战结束,“遭受在鲁南战役中最惨重损失”的日军也没能越过禹王山半步。

  据历史研究者统计,滇军将士阵亡13869人、受伤5000多人。战前126米高的禹王山主峰,被炮火削掉了2米。

  “记得离开时麦子还青,回来时已一片金黄。”93岁的李圩村村民李修志这样回忆那场打破村庄宁静的战斗。战后返家的村民,家家都发现了云南士兵的遗体。

  “满地都是,无处下脚。”李修志家的灶台里就有两名牺牲的云南兵,他们把灶台改造成掩体,最后牺牲在那里。“战死的将士看上去大都很年轻,有些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李家美说,父亲总是念叨很多死去的战士都是童子军,没有拖家带眷,父母老人都不知道消息。“他们没钱回去了,我父亲就给他们烧纸钱。”

  年事已高的李修志,很想对发生在身边的那场战争记忆起更多,但“很多都已记不住了”。他望着不远处的山坡,静静地像是仍在努力回忆着什么。

  徐州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李晓雷说,禹王山阻击战遗址是苏北地区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抗战遗址。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即将建成。

  他说,要广泛传播这些英烈的故事,是他们的浴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不能再让他们被遗忘在尘埃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