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以史为鉴 > 内容正文

抗战的湖南:铁壁克日寇,血性铸国魂
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   2015-09-14 15:22:27

  新华网长沙9月14日电(记者明星)九月,开学的第一天。蔚蓝的天空下,庄严的国歌声中,抗战名城长沙的中小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制作和佩戴“胜利花”,深刻感悟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喜悦,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

  起于中国北方的抗战烽火,以日寇在湖南芷江奉送降书落幕。时光飞逝,位于湖南芷江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历经风霜雨雪,在阳光下巍然耸立。它见证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也时刻昭示着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在波澜壮阔的二战东方主战场,数百万血性的三湘英烈,面对日寇的铁蹄,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屡败日军,保卫了大后方的安全,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全国抗战八载,湖南最先迎来胜利的曙光,并最早见证了百万侵华日军的投降。

  冈村宁次浩叹:“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前来芷江受降坊凭吊和参观的游客迅速增加。这座青砖水泥构筑的牌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和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

  历史在这里沉思:为什么不可一世的所谓“大日本帝国”,于此处低下了他的头颅?日军降使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表示,他来到中国,作为日本的降使,感觉是双手戴着手铐来到中国的。在这里(芷江)所看到中国军人抗战的精神,给他们一种“大和民族真正战败,无力回天”的感觉。

  以毛泽东、彭德怀、左权、罗荣桓等为代表的湘籍共产党人,卓有成效地领导军民抵抗日寇,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与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共湖南省工委相互配合,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下,使湖南形成了国共两党以及各阶层同仇敌忾、团结合作、奋勇抗日的局面。

  英勇的湖南,每一寸土地都书写了军民共赴国难、抗击外侮的悲壮历史。抗战期间,全国抗战正面战场一共进行了22次会战,其中6次发生在湖南。古城长沙先后4次被炮火笼罩,中国军队在此共歼灭日军10万余人。日军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经感叹:“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守军以一个师兵力,与来犯日军浴血奋战16昼夜,8000多官兵仅剩500余人。前来支援的部队最后收复常德,赶走日寇,但外围的战役中,彭士量、孙明瑾、许国璋三名师长壮烈殉国。

  当年参加常德会战的老兵吴淞讲述:“战斗非常惨烈,1943年12月3日,德山争夺战打响……不到一公里就死了1400多人!”6天后,中国军队收复常德。此时,固守核心阵地的“虎贲”部队仅83人生还,吴淞所在的营只有3人幸存。吴淞老人说:“遍地是死尸,房子没有一间好的。收复常德后,士兵们用竹竿把国旗升起来……这废墟中的旗帜,我至今印象深刻。”

  战史记载,常德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惨胜”日军,此战被西方国家赞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参加过常德会战和湘西会战的曾岳峰老人,对于70多年前的战斗依然历历在目。“我是1943年8月23日参军的,当时还只有16岁……母亲含着眼泪把我送上了抗日的战场。”他说,“我当时参加的是74军58师174团2营5连3排8班。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我在三叉矶乘船渡江……上游长沙城杀声震天,阵亡战士的遗体顺着江水漂游下来,鲜血染红了湘江。”

  罗斯福盛赞:盟军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据统计,湖南境内的抗战,将日寇钳制了六、七年,让日军陷于战争困境。

  1939年至1942年间,日军先后三次大规模进攻长沙。其中,第三次长沙会战,成为珍珠港事件后盟军对日军第一场重大胜利。当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美国总统罗斯福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在缅甸仁安羌作战中,出生于湖南桂阳县的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轰动英伦三岛。刘放吾麾下的湖南籍营长张琦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

  中国远征军表现出顽强而勇猛的战斗力,令傲慢的英国人一改对中国军队的偏见,意识到中国这些年独立抗日有多么艰难与悲壮。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如果日本进攻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中最惨烈的守城之战。守城的第10军官兵抗击着数倍于己的日军的轮番攻击,伤亡1.7万余人,坚守孤城47天。“此电恐系最后一电,来生再见。”1944年8月6日,时年16岁的第10军军部报务员卢庆贻,向外发出了“最后一电”,感动了二战盟国的亿万军民。

  当时在第10军当炊事员的湖南老兵吴耀仁回忆说,炮弹燃起的烈火染红了半个天空,身边不时有弹片飞过。轻伤员、马夫、炊事员全部上了火线。吴耀仁记得,战斗最惨烈时,他和战友们一天最多击退了敌人10多次进攻。“枪管都打红了,正在用水冷却的时候。日军又冲了上来,我们拿起散发着水蒸气的枪,继续战斗。”

  多位亲历过衡阳保卫战的老兵回忆,衡阳城当时只有4个野战医院,每个医院都有负伤的官兵1千多人,弹药缺乏,兵员紧张。而日军的进攻一浪接一浪,毒气、火攻、空袭轮番袭来。当时,轻伤官兵一律重新上火线,手指不能打枪,能使用手榴弹亦可。军部各处的官兵、文书、军医、看护兵等,一律编为战斗兵。伤亡的官兵和升补伤亡官长空缺的命令,每天都是一大张纸,写得密密麻麻。

  李宗仁题词:千秋战史记名城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一行,飞抵湖南芷江,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献交了在华兵力部署概要图。当时,中国尚有128万多日军。

  尽管已过去70年,回忆起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前来芷江投降的场景,89岁的刘道民老人依然充满激动和自豪。“今井武夫的降机降落后,乘坐插着白旗的降车,绕场游街示众。数千人兴奋地涌向机场,目睹日本投降代表低头认罪的表情。”

  “胜利之城”湖南芷江县,70年前见证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被彻底击败,并向中国军队乞降的全过程。从此,这座小城名震天下,并诞生了引以为豪的芷江和平文化,传承至今。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在受降地芷江建立了“受降纪念坊”,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的题词。这个牌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被誉为“中国凯旋门”。李宗仁在题词中欣然写道:“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

  从1985年开放至今,以受降旧址为核心陈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已经接待了海内外游客3000万人次。吴建宏告诉记者,也有部分日本人士前来参观和忏悔。“日军在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的视频和文字资料不仅属于中国,它还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抗击法西斯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

  最早迎来胜利曙光的湖南,是中国抗战牺牲最大的省份之一。当时湖南总人口不到3000万,抗战8年间,湖南共向中国军队输送了近200万青壮男子,平均15人中就有1人投身抗日前线。

  湖南民众还踊跃捐款捐物,筹措转运大量抗战物资,支援抗日前线。1938年7月,湖南各抗日团体和各界民众开展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1938年7月7日,全省共募款29775万元、寒衣360万套。八年全面抗战中,湖南平均每年供给军粮1000万担、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

  湖南芷江机场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芷江起飞的盟军战机,还多次直接参加远程作战,轰炸日本本土。辉煌战绩的背后,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难以忘怀,为修建、扩建芷江机场,共开挖搬运土石方77万多方,滚压面积54万多方,铺沙石面积为18万多方,而这些全部都是靠湖南百姓手工完成。

  为了祭奠包括湖南士兵在内的全体抗战阵亡将士,南岳衡山脚下修建了忠烈祠。忠烈祠中间草地上嵌有“民族忠烈千古”六个花岗岩大字,最高处的享堂内设有祭坛,中置数米高“抗日阵亡烈士总神位”。这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象征,也是连结海峡两岸的纽带。

  在忠烈祠的祭台下刻着这样一段话:“恭立忠烈祠,以祠忠烈神,我怀忠烈魂,誓继忠烈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