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河北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隆重开幕。本届研讨会以“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为主题,来自中国大陆各地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台湾的近百位学者,从理论与方法、整体考察与个案研究等多个层面对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与河北大学副校长杨学新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汪朝光研究员在致辞中说:“中国近代社会史是新兴学科,近年来迅速成长。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十年来连续举办多届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会议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交流的平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还表示,华北区域社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处于重要的位置,很值得关注;近代史所提倡、支持新兴的社会史学科,更支持与河北大学共同开展近代华北社会史的研究。
杨学新教授对参加本届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还介绍了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在学科发展、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及未来规划,希望今后与各方学者加强交流合作。
在湖北大学原副校长周积明教授主持的主题报告中,杨学新教授阐述了美国学者卜凯关于中国农场管理学的思想与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刘志琴先生探讨了地方志与中 国史学研究的关系,指出“当代史学走向民众”的方向性大转移为提升地方志的价值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台湾中研院人文社科所的刘石吉研究员对现代化理论、西方社会经济史三大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反省,探讨了新左派(新马克思学派)的学术主张对近代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意义。
刘志琴研究员作大会发言
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赵晓阳研究员主持的大会报告中,近代史所李长莉研究员从“社会文化生态”的新视角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研究的新课题。南开大学的李金铮教授在考察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高利贷”的内涵,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对“高利贷”作了新的界定。日本爱知大学的马场毅教授探讨了东京同文书院的中国留学生教育问题,以及潘佩珠等越南独立运动人士和东京同文书院的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张利民研究员分析了近代华北社会的交通变革、政府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日本金泽大学的弁纳才一教授从“粮食自给”、“贩卖剩余农产品”等角度探析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与会学者将分组报告论文,进行面对面的争鸣。
本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2篇,这些论文选题新颖、视野开阔,主要关注了如下领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与传媒,水利问题与社会变迁,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根据地、解放区,城市管理与乡村自治,政治改革与社会应对,慈善与救济,商人、商会与会馆,宗教与民间信仰,社会风俗与日常生活,中外文化交流,等等。在发掘新史料,诠释新观念,采用新视角,提出新观点上,各有所长。
本届大会不仅为中外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而且有力促进了学界对近代华北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科建设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