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来源于中国古书。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新华社发
诺贝尔奖昨日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一半奖金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85岁的屠呦呦曾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也被戏称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
发现
“523项目”中找到青蒿素
医学奖是今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北京时间昨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日本药学教授大村智以及爱尔兰的W illiam C Cam pbell三人获奖。其中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昨晚7时,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宣传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已经接到很多采访申请,但多次给屠呦呦的家打电话,电话都没有人接,所以还没有联系上屠呦呦,但她目前在国内没有外出。
接触过屠呦呦的媒体记者描述她是个低调的科学家,她曾在采访中说过,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接触并发现青蒿素较早,始于我国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时一个特殊而神秘的任务———523项目。这个抗美援朝和越南战争背景下的项目,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1969年,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14年的屠呦呦,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做实习研究员,因在中药和中西医方面的研究特长,她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并发现了青蒿素。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屠呦呦曾在采访中回忆说。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诺贝尔奖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简述了这个过程:“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美国主流媒体也曾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这种药物是消灭这种疾病的“首要疗法”。
获奖
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四年前,屠呦呦是国内媒体追逐的热门科学家,因为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罕有的收获的一次世界级大奖。
拉斯克奖的颁奖词写道:“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因为拉斯克奖一向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国内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冲击诺贝尔奖希望落空,但媒体给屠呦呦冠上了新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2010年,我也有机会被提名拉斯克奖,在回答‘你认为还有谁有资格得奖’这个问题时,我第一个写上去的就是屠呦呦”。曾参与当年青蒿素研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接受采访表示,“单以青蒿素这个学术成就就事论事地说,这个重大发现早就该得诺贝尔奖了”。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她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等都被媒体报道出来,但屠呦呦接受的专访很少,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屠呦呦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此感到自豪。
据当时报道记录显示,2011年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2015年6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官方网站公布2015年度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的授奖信息。屠呦呦因其在抗疟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此奖。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在屠呦呦一步步接近诺贝尔奖的同时,关于她作为青蒿素主要发现者的争论也开始甚嚣尘上,并在此次获得诺贝奖后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争议
发现青蒿素谁是第一功?
此前舆论关于屠呦呦的非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她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青蒿素归属之争。其中尤以最后一个最为惹人关注。
果壳网一篇署名为“粉兔子”的帖子流传较广,文中描述了归属之争始末。
当年“523项目”攻坚疟疾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从中药古方里找,在成百上千种中药里,青蒿一直表现不好,一直就不是首选。后来屠呦呦率先想到是提取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几乎达到100%。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项目”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
屠呦呦组里的一个人1972年底率先得到了“青蒿素II”结晶,另外有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所分别在1973年4月和12月得到“黄蒿素”(云南)和“黄花蒿素”(山东)。后来1974年鉴定,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一个物质,就都叫青蒿素了。
云南与山东的青蒿素做临床试验都获得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评价,可屠呦呦组的8例临床试验却在其中5例恶性疟患者身上出现1例反复、2例无效、2例心脏毒性反应的不良结果,不得不把试验停掉。“据此,云南和山东都认为屠呦呦当时所得的青蒿素II其实根本不是抗疟有效单体,所以真正的青蒿素是由他们首先提纯得到的,屠呦呦没道理成为青蒿素的唯一发现者”,果壳网文章分析说。
质疑者还来自屠呦呦的身边人。
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之前一个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在博客上发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她发现青蒿素。
“曾经有人听说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关于‘在发现青蒿素贡献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顺序问题’。我当时就认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今年会颁奖,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啦”,饶毅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在报道中,饶毅还透露说,“屠呦呦自己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有来信。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曾经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公开力挺,“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她最先发现用乙醚萃取青蒿中的有效物质,这确定了大方向,有了这一步,才有了后面的临床试验。就在拉斯克奖颁布前几天,全球最大的制药集团之一GSK也把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发给了屠呦呦。”
饶毅也在文章中指出,“很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遗憾青蒿素秘密泄露被外国抢注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青蒿素确实具备“高效、速效、低毒”三大特点,对间日疟、恶性疟及凶险型脑疟,特别对抗氯喹的恶性疟,均有突出疗效。
2011年一篇《青蒿素发现始末》的文章介绍,青蒿素按说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应予保密或是专利方面的保护。可惜那时人们不懂这些,而且1979年,一个曾在屠呦呦科研综合小组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将有关青蒿素的材料连同部分原料,偷偷地拿到国外,泄露给外国的同行。屠呦呦闻讯大吃一惊,他都拿走了什么?一查,发现连青蒿的一些种子都被那人带了出去。
青蒿素的信息泄露到海外,某国一位长期从事抗疟王牌氯喹药研究的科学家闻讯非常震惊。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启国门,这位科学家便以参加某一学术活动的名义,专程到北京,通过有关领导的安排拜见了屠呦呦。此人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顾问,当他在屠呦呦这里证实了这一事实后,他向世界卫生组织汇报中国发明了抗疟新药。
1980年1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写信给中国有关部门,“提议”在中国举行一个会议,请中国医药学家向世卫组织指派的6名西方医药专家,介绍研发青蒿素的全面情况,并对介绍人员的身份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为“探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小组帮助中国进一步发展这些化合物的可能方式”。
屠呦呦在专访文章中表示,以今日眼光看,这是一个近似荒唐的“提议”,我们的知识产权,凭什么要全面介绍给你?但在那时,这样的“提议”竟被有关部门同意了。屠呦呦反对没用,当时的人们急于向世界表白自己,显示自己。
1981年10月,国际会议“青蒿素专题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按照有关部门指令,屠呦呦被指定为首席报告人,并被强令要求将最实质性的内容和盘托出。在座的6名医药专家里,凯菲尔德上校是美国某陆军研究院实验治疗学主任,越战时他也在苦苦地研发着抗疟新药,但无结果。这样,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青蒿素,就在毫无保护的状况下流失了。
然而奇怪的是,青蒿素的秘密无偿地提供给全世界,西方一向以竞争见长的制药业反应却很迟钝,似乎并没把这一抗疟的新药放进眼里。
据法国《解放报》透露:当时的世卫组织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在北京开过“青蒿素专题报告会”后,委托美国一个亲近军方的医学实验室,对中国的研究成果做检验性的“复核鉴定”。冷战时代,美国人习惯用敌对的眼光看待中国,因此在做所谓的“复核鉴定”时,他们竟用一种类似青蒿的植物(据说此植物采集于穿过华盛顿市的波托马克河的河边)替代青蒿,其失败的结论可想而知。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承诺”没有实现,世卫组织的医药专家们对青蒿素的科学性也产生了怀疑。
2001年欧美八国峰会上,美、英等八国首脑为攻克疟疾、肺结核等世界性传染病,作出向有关基金会捐资13亿美元的决定,这消息立刻吊起了制药商们的胃口,好多药商来华寻求开发抗疟药物的合作。
据国内媒体报道,欧洲一些聪明的药商早已开始悄然行动。比如瑞士一家制药公司与中国有关部门合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在北京郊区建厂,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生产出抗疟的复方本芴醇,然后在40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法国的一家药厂也与中国某单位合作,生产出青蒿素衍生物药品,然后出口。
“屠呦呦发明了青蒿,但她没有专利,相关技术材料好多部门都有,谁都抢着和外商合作,唯独没有她的事”,《青蒿素发现始末》一文报道说,屠呦呦当时所得到的最高奖励是1979年国家发明奖中的一个二等奖,奖金5000元,分到她手中的只有200元。采写/整合:南都记者 陈显玲
对话屠呦呦
“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10月5日晚上8点18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近3小时后,记者第四次拨打了屠呦呦家的电话。
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转接的提示音,这让记者一度以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号码,但这一次,接通了。
看电视才知道得奖
“喂?”那边的声音有些低沉,不过听得出是女性的声音。
“你好,请问是屠呦呦教授吗?”一开始不觉得能直接通话上屠呦呦,总觉得这样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会有一些生活秘书啥的照料起居,接接电话吧。
“是的,你是哪位?”
“我是报社记者,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大家关注您这次得诺奖,想简单采访下您。”心里有些小激动,居然真的是本人接电话。
“哦,呵呵呵,今天已经有很多人打来电话了。”
“这里真的是屠呦呦教授家吗?您真的是屠教授吗?”有些不敢确认,这么容易就接通了采访对象的电话,想想应该全国的记者都会往这打电话吧。
“是的,我是屠呦呦。”
“那我简单问问,尽量不耽误您休息,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的?”
“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通过这几句对话能够听出来,屠呦呦虽然早早到北京工作生活,但是江浙口音的味道还是蛮容易听出来的。
对得奖不是很意外
“这次能够得奖,感觉意外吗?”
“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个十一您没有出去吗?”
“身体不太好,就在家里休息着。”
“身体哪里不舒服?”
“尿糖有些高。”
这时候,屠呦呦被一个男声叫走了。
爱人称“为国争光”
“不好意思,她单位的同事来看她了。”男声接过电话,对记者说,他是屠呦呦的爱人李廷钊,李廷钊也有江浙口音,后来查了下资料,发现他和屠呦呦是中学同学,应该也是宁波人。
“作为屠呦呦的爱人,您对她的获奖怎么看?”
“就是为国家争光嘛。”接着,李廷钊因为接待客人的关系挂断了电话。
这次电话采访的时间很短,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出来,李廷钊的中气显得比屠呦呦要足一些,身体应该更硬朗一些,两个老人都很客气,对晚上打入家中的陌生人电话,也没有一点架子。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