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望,日本都应深切地反省
日本战败投降后,经济陷入瘫痪,66个主要城市被严重炸毁,30%的人口无家可归,每个主要城市的街道上都人满为患……整个国家从成为“一等国家”的梦境中被打回现实。
而战后日本同亚洲邻国重建和发展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
日本大城市的整个经济结构已经被摧毁。……66个主要城市被严重炸毁,破坏了这些城市总计40%的地区,至少30%的人口无家可归。
———美国总统特使呈交给杜鲁门的报告
在每一个大城市里,很多家庭挤在摇摇欲坠的小席棚里,有的试图睡在过道或地铁站台,甚至人行道上。公司雇员睡在办公室里,老师们睡在教室里。
———《大阪百年史》
他们已经被彻底打败和威吓住了,在投降加于他们国家的严重惩罚面前瑟瑟发抖,这是对他们国家深重的战争罪孽的报应。———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
1945年9月2日,这一天给所有日本人留下的印象都无法磨灭。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代表团被团团包围,完全被同盟国的装备和人员的气势所淹没。直到这一天,日本战败的重大意味才真正明了。
日本一度疯狂痴迷军国主义思想,迷信它会让日本成为世界“一等国家”。然而,9月2日的投降签字仪式把日本打回了现实。战后的日本不仅沦为“四等国家”,也为发动侵略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
“一等国家”美梦惊醒
每个主要城市的街道上都人满为患:复员的士兵、战争寡妇、孤儿、无家可归者以及失业者
据《纽约时报》报道,投降仪式9天后,盟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评述说:“日本已经降到了‘四等国家’。它可能会重新作为亚洲的商业领袖出现,但绝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这种一针见血的评价,足以让日本裕仁天皇及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感到痛彻心扉。自从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强迫日本开放门户以来,日本的统治者就执迷于成为“一等国家”。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人也曾断然宣称,如果不能在亚洲建立高枕无忧的绝对统治权力,日本就会被降级到“二等”或“三等”国家的地位。就像一道被重新撕裂的伤口,“四等国家”的说法立即成了日本战后的流行语。
投降仪式之后,美国军队开始陆续进驻日本。据第一位进入东京的外国记者拉塞尔?布莱恩斯报道说:“所有的一切都被夷为平地,只有孤零零的一些建筑矗立在平地上———公共澡堂的烟囱、笨重的仓库、偶尔还有铁门紧锁的低矮建筑。”
美国总统特使小埃德温·卓克在1945年10月中旬呈交给杜鲁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日本大城市的整个经济结构已经被摧毁。东京700万人口中,500万人已离开了这座毁坏的城市……包括长崎、广岛在内,日本66个主要城市被严重炸毁,这些城市总计40%的地区被破坏,至少30%的人口无家可归。在最大的城市东京,65%的住宅被摧毁。在全国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大阪、名古屋,这一数据则分别为57%和89%。”
在日本大阪市编辑出版的《大阪百年史》一书中,记录了一位美国人描述的场景:“在每一个大城市里,很多家庭挤在摇摇欲坠的小席棚里,有的试图睡在过道或地铁站台上,甚至人行道上。公司雇员睡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老师们睡在教室里。”当然,这是极少数幸运的人。因为每个主要城市的街道上都人满为患:复员的士兵、战争寡妇、孤儿、无家可归者以及失业者。
“他们已经被彻底打败和威吓住了,在投降加于他们国家的严重惩罚面前瑟瑟发抖,这是对他们国家深重的战争罪孽的报应。”麦克阿瑟曾这样说道。
军心在一夜间垮掉
对于绝大多数士兵而言,最大的震撼莫过于自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国内,却被当作贱民对待
《资料 日本现代史》一书详细地描述了投降后,一夜间垮掉的日本军心:驻扎在日本本土的军人纷纷逃离驻地。有目击者称,不少人步履踉跄地将抢来的军工物资尽可能多地扛回家。
即使是“神风特攻队”的幸存者也参与了疯狂的物资抢夺。二战的最后数月,日本军部妄图扭转败局,命令载满炸弹的战机敢死队“神风特攻队”,以自杀式恐怖袭击与美军死拼。
一位飞行员将满载军用物品的飞机开到他家附近的一个机场,然后把物资运回家,然后再折返回去将飞机引爆。另外,军官和士兵们也都趁火打劫,有时甚至是大规模的抢掠。日本警方向政府报告担忧称,公众的厌恶会上升为对军队和政府领导人的“严重不满、不信任、憎恶”,甚至是普遍的“对军人的仇恨”。
1946年1月,一位日本士兵给《朝日新闻》写了一封典型的诉苦信,回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太平洋的一个岛屿上忍受“地狱般的饥饿”和军官对他们的虐待。这是日本二战士兵第一次公开宣泄对军国主义的不满,在日本国内引发巨大轰动。
几个月之后,《朝日新闻》关于一位施虐军官在战后被士兵死刑处死的报道引起了18位读者的回应。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并讲述了自己在军中亲历的残暴和腐败。
一位在朝鲜服役的士兵描述了军官在当地玩女人和酗酒的事。一名水兵痛苦地回忆起他们如何鞭打一位战友致死的经历。另外一名士兵表示,他经常想袭击他的军官,但怕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幸,只好一直忍着。
对于绝大多数士兵而言,最大的震撼莫过于自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国内,却被当作贱民对待。他们发现,自己被看作是没能完成使命的失败群体,经常遭到熟人和陌生人投来的谴责目光。无家可归的退伍士兵挤满了东京上野公园之类的公共场所。
女性成牺牲品
1945年8月18日,日本内务省发送秘密电报指示全国的警察局,为占领军特设专用的“设施”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之后,另一个谣言正在日本国内引发巨大冲击———“敌人一旦登陆,就会逐个凌辱妇女”。
日本内务省情报课立刻意识到这个谣言与日本军队在海外的所作所为有必然的联系。据《资料 日本现代史》记载,日本警方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那些闹得人心惶惶的人,很多都是从前线归来的军人。”城市家庭被敦促将家里的女人们送到乡下避难,妇女们被建议继续穿战争年代的衣服而非女性服饰。年轻女孩们被警告不要表现友善。
关于战后日本的女性问题文献记载,早在1945年8月18日,日本内务省就发送了一份秘密无线电报给全国的警察局,指示他们为占领军特设专用的“设施”。招募这些设施所需女性的任务由地方警察局局长调度安排。同一天,东京警视厅的高官会见了东京和横滨地区的“从业者”,并许诺了5000万日元的财政补助金。
特别设施的设立者甚至在东京市中心的银座竖起巨大的广告牌《告日本新女性书》,上面暧昧地写道:“作为国家战后处理紧急设施之一,我们寻求新日本女性的率先协力。”广告牌上还提到,“女性事务员,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下。提供住宿、服饰和伙食”。
绝大多数被广告吸引来参加面试的女性都衣衫褴褛,有的甚至光着脚。截至当年8月27日,东京共有1360名女性被征募。她们被称为R.A.A.,这是“特殊设施协会”的英文缩写。
一位日本出租车司机后来回忆说:他看到一个日本女人穿得就像歌剧里的华丽服装,在一处特别设施门外迎接一个美军士兵。她跳起来搂着美军士兵的脖子,并用带着日本腔的英语打招呼“哈罗”。这是很多日本女性当时唯一懂的一句英语。
这群女人称为“潘潘”。她们成为当时那个时代抹不去的烙印:鲜艳的口红、指甲油、时髦的服装以及妙曼的身姿,也是战后的日本记忆场景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成都商报记者 罗天综合报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