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以史为鉴 > 内容正文

古人过中秋“物事”几何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2016-09-15 09:53:34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拜月、吃月饼、燃灯、玩兔儿爷、观潮、偷葱偷菜……一个也不能少。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饼食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习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前文提到“应将胡饼邀蟾蜍”。其实,胡饼类于今天的馕。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明代流行“送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的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意。”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意”。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古人中秋常做的几件事

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讲究得多。除了拜月、吃月饼外,我们来看看古人过中秋常做的几件事。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吧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文学作品中的中秋宴会

以前的中秋宴席有什么特色?又有什么民俗习惯呢?我们特意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出了几篇,现在咱们就一同穿越回去,看看那时候的中秋宴。
 

■周密《武林旧事》:中秋宴席设水边 贵妃吹响白玉笙

古代南宋宫廷的中秋宴,从周密《武林旧事》中可以看出一些道道来。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中秋,宴席摆在格调清雅的香远堂内。这香远堂可不简单,就筑在水边,里面的御榻、屏风、器具都是用水晶做成的!连香奁也是晶莹透剔,各种上乘香料躺在明澈的匣子里,满室幽香。朝外看去,池里风荷正举,全部都是千叶白莲,好不壮观!天气晴朗,夜间一定有好月色,在这里赏月再好不过!

宴会少不了的还有乐曲。月亮初上,正是入席的时候,水池南岸已经有五十个女童奏起了清乐,北岸还有教坊乐伎二百人相和。据说除了皇室,临安(今杭州)六品以上的官员都得参加中秋宴。坐定之后,太上皇赵构点歌,让贵妃用白玉笙独吹一首《霓裳中序》助兴,声音清贵出尘,在月夜十分婉转动听。皇帝和百官们,在音乐伴奏下,一边赏月,一边享用丰盛的美食,直到深夜才结束。
 

■林语堂《京华烟云》:秋风起 蟹脚痒

中秋螃蟹正肥,家宴必不可少,吃蟹也是中国的老风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就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姚府蟹宴庆中秋”的场景。

主客都落座之后,一个上面放满螃蟹的大绿盘子,被端到桌子上来。全桌的人都惊呼了一声“啊”!随后便纷纷卷起袖子,准备开吃。吃螃蟹不同于吃别的饭那样由仆人伺候,由仆人端送,而是每个人都得自己忙,自己动。经过一阵忙乱,每一口螃蟹吃到嘴里越发觉得味美。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有人爱吃蟹黄,有人爱吃蟹肉,有人不嫌费事爱慢慢吃螃蟹腿。就和打牌一样——各人的脾气都受到试验。有人把肉吃得很干净,也有人狼吞虎咽。莫愁就笑木兰吃螃蟹就像吃白菜豆腐那样乱吞,虽然夸张了点,但特生动。

吃蟹的时候,桌子上摆着温过的酒,每人面前还有一小盘姜醋酱油调好的作料儿,这些热性的作料正好能和螃蟹的寒性互相抵消。
 

■梁实秋《雅舍谈吃》:松枝烤羊肉 边吃边赏月

在近代,对许多北方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中秋宴就是家人朋友找个饭馆,围在一起吃烤羊肉。这在梁实秋先生的著名作品《雅舍谈吃》中也有体现。

中秋时,烤羊肉上市。要说北平(今北京)的烤羊肉,正阳楼最有名,工料细致,肉切得很薄。切肉师傅还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绝技”: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以前没有冰箱,肉不是冷冻过的,所以,切肉师傅的手艺真是让人膜拜啊!

亲朋好友三五一群围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一边吃烤肉,一边喝酒赏月,十分开心。值得一提的是,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而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作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用烧饼夹着烤肉吃,也别有风味。
 

■曹雪芹《红楼梦》:围坐圆桌旁 击鼓传桂花

因为贾母的一句“赏月在山上最好”,贾府的中秋家宴便被安排在了大观园的凸碧山庄上。中秋,自然是希望人月两团圆。您瞧瞧这宴会的桌椅,形式都是圆的,取“团圆”的意思。桌椅光列在厅前的平台上还不够,还得用大围屏隔作两间!

长期在外出差的贾政回来了,儿子、孙子、重孙围坐在贾母身边,共叙天伦。不过位子可不是随便坐的,左右边坐谁,都有规矩。贾母居中,左边是贾赦家,右边是贾政家。坐定后,贾母命令折一枝桂花,一个媳妇在屏风后面击鼓,大家玩起了击鼓传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