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在二战中防空能力较弱是不争的事实,与对手美国海军根本没有可比性。但在莱特湾大海战中,却有一支日本舰队在防空作战中表现“异常”突出,在美海军航空兵四个波次的猛烈打击后依然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还击落了数十架美军战机。
莱特湾大海战前,日本海军能升空作战的舰载机已经所剩无几,强大的美军舰队势必会大量出动舰载机对日本舰队发起进攻。在战前日本方面已经料到将会有激烈的防空战,因此也做了一些准备。负责引诱美军的日军小泽舰队中有两艘由战列舰改装成的航母,分别是“日向”号和“伊势”号,指挥官是第四航空战队司令官松田千秋少将。此人曾因激进地支持国家改造观点被列为海军内部的危险分子,后被调入闲职。但他并不甘于寂寞,赋闲期间编撰的《轰炸回避法》教材被发放到海军所有部队。虽然松田千秋是一个大舰巨炮主义者,但他对于新兴的航空力量并没有采取漠然的态度,而是积极探究新的战法应对航空兵。莱特湾大海战爆发前,小泽舰队的全部航母总共也只有108架飞机,这种情况下防空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松田千秋的另类防空战术就有了用武之地。
对付飞机这种高速目标,一门炮因感测不够准和计算不够快,击中战机有很大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对空作战动用多座高炮,依据估算的火控数据,在目标飞行路径上发射时间引信控制的炮弹形成面积复盖,并连续进行此种射击方式直到飞机作出避弹机动或被击中,但这种战法在移动中的军舰上实施难度大。在松田看来,如果全舰所有防空火炮各自负责一定的角度,在有效射程内预先以标尺测算好,所有火炮根据统一的命令同时开火,就能形成一个类似“漏斗”状的弹幕。这样,比所有火炮各自为战对飞机产生的威胁要大得多,击中飞机的概率也会增加。最终根据这种战法,松田指挥的舰队将所有炮火组合起来在本舰的上空展开一张防空弹幕,这种战术被称为弹幕防空法。其作用在于能够打乱飞行员的瞄准,并用爆破弹摧毁他们攻击的意欲,使敌机不敢强行突破。
根据这种战术安排,以“伊势”号战列舰为例,其防空火力大致构成是:360毫米主炮分别负责前方以及左右15000米的空域,127毫米高射炮大致是周围8000米,机关炮是四周3500米,喷进炮的射程设为2000米。(据“伊势”号炮术长黑田吉郎回忆)
莱特湾海战恩加尼奥角战役中一共有有四艘日本航空母舰被击沉,而“日向”、“伊势”两航母虽然也遭受重创但最后死里逃生。“日向”、“伊势”能够幸存,主要是过硬的操舰技术及对弹幕防空法的运用。根据“伊势”号炮术长黑田吉郎的回忆,此战“伊势”击落美机44架,虽然日军方面的统计数字没有多高的可信度,但是这种防空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松田操舰使用的爆击回避法在最后时刻才进行转舵,实际上也有助于对空火力的发挥。美军舰载轰炸机在发现舰只移动后将失去目标,在一次性的俯冲体制下不太能够对目标作出修正。有资料记载,虽然美军空袭异常猛烈,“伊势”号还是躲过了美军第四波次攻击所有的鱼雷和炸弹。
所谓的“松田千秋弹幕防空法”不过是在技战术层面延迟了几艘舰艇的“死亡时间”。日方没有陀螺仪瞄准器单靠人工操作火炮命中率不可能过高,击落几十架美军战机已经非常幸运了。战斗如果再持续一段时间,小泽舰队的命运必然是全军覆没,“日向”、“伊势”也难逃一死。虽然弹幕防空法有成效,但改变不了制空权的归属。当哈尔西得知当面之敌只是诱饵之后迅速回援第七舰队,客观上减轻了小泽舰队的防空压力。只能说“伊势”号和“日向”号是各自捡了条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