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以史为鉴 > 解密抗战 > 内容正文

顺德93岁抗战老兵两赴南宁寻阵亡战友的墓碑
来源:广佛都市网-佛山日报   2014-09-23 10:53:36

  

昨日,志愿者曾励(右)与张近志老人通过纸笔交流。

  广佛都市网讯 佛山日报记者蒋晓敏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当天,一位93岁的老人从广西南宁东北部小镇思陇镇回到了顺德容桂。这是他两个月内第二次往返南宁和顺德,为的是前往南宁昆仑关寻找一块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的纪念碑。

  老人叫张近志,1921年出生于广西宾阳县,在南宁军医学校毕业后,以军医身份参加了1939年中日昆仑关之战。随后,张近志随军撤回广东,于1940年底进入顺德联勤104医院工作,从此在顺德扎下根来。如今,茕茕孑立的张伯决定独自前往掩埋了战友和初恋女友的战场,实现75年来与战友“再见一面”的夙愿。

  昨日,记者在张近志位于容桂容里社区的家中看到,各种杂物堆满了房间。门口的书架上,堆放着20多本关于抗战历史的书籍。自从去年8月患精神病和心脏病的妻子去世后,张伯就无亲人在旁,一年来靠喝饮料吃面包为生,除了来访的志愿者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和他说说话,儿女早已与他形同陌路。

  张伯告诉记者,1938年,他回到驻扎家乡的国民革命军64军155师师部医院任军医。1939年冬天,桂南战役打响,155师有一个团参战,而张伯当时是155师的救伤包扎队队长,领着19名队员负责为伤员包扎止血。

  昆仑关血战时,日军炮弹射中了军营,他被垮塌的房子压断了右腿。炮火暂歇后,张伯便领着队员前往战场抢救伤员,当时共有8名军医阵亡,包括她的初恋女友——时任护士长的邓志英。

  张伯记得,时任155师副师长邓鄂为阵亡的155师官兵立下了一块烈士碑,上面刻有邓志英等多位战友的名字。今年7月底,张伯将自己的证件、药物和衣物全放到一只塑料桶里,提着它从顺德辗转数百公里回到昆仑关,以期完成最后的心愿。

  张伯的执着感动了南宁的热心人士,一批志愿者陪着张伯四处寻找他描述的烈士碑。然而时代久远,烈士碑已不知去向何处。但张伯不死心,于8月底奔赴思陇镇,租了一间30元钱一天的旅馆住了20多天,四处打听这块承载着他最悲痛记忆的纪念碑。“1956年我从南宁到宾阳,曾在公路边见过它,6米高,顶部是尖的。”张伯说,他还会继续找下去。

  老兵现状

  病痛缠身 面包度日

  张伯已经背部佝偻成90度,走路跌跌撞撞,听力退化到只能靠纸笔与他人沟通。“买了一碗粥放在那里,两天后他都不知道已经馊掉还在吃。”从江门来的关爱老兵志愿者曾励说。

  张伯曾于上世纪50年代与前妻生下一双儿女,后离婚。前妻将孩子拉扯大,儿女却怪张伯没有尽到养育责任,与张伯不再往来,数十年不曾见过一面。

  后来张伯与一名身患残疾的女子成婚,未再生育。妻子去世后,张伯形单影只,无力煮饭的他每天挪动着蹒跚的脚步去买面包充饥,有时食物已经发臭他也分辨不出,依然吃进肚子。

  为了让张伯住进敬老院,曾励和容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次劝说,连养老院工作人员都上门做工作,但固执的张伯始终不肯。自认在两地都已无亲无故的他,只希望能了却最后的心愿,因此他又在谋划着下一次南宁之行。

  “张伯有退休金,就是太孤单了才要寻找过去。”隔三差五从江门过来探望他的曾励叹气道,张伯的身体不适合长途奔波,希望张伯的亲人能劝得动他住进老人院,安心养老。 (责任编辑:李敏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