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以史为鉴 > 内容正文

裕仁天皇与战争责任真相
来源:文摘报-国际先驱导报   2014-10-21 08:53:40

  二战后,美国决定在日本保留天皇制,采取君主立宪制。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也并未追究裕仁本人的战争责任。

  

  对于裕仁是否应当为战争负责,战后日本的正式说法是这样描述的:二战前的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虽位居国家权力体系的顶端,但并无真正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无法全面控制军队。因此,日本发动战争的过程不应由天皇负责。

  根据这一说法,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此后的太平洋战争,均是军部和当时日本政府的决策,裕仁只是在行使自己象征性的确认权,并没有参与决策。因此,他也就无需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当然,远东军事法庭之所以没有追究裕仁的战争责任,无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不愿再看到日本政治全面左转。在此情况下,聚拢保守势力、维系日本社会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在日本的占领统治。而在这一过程中,裕仁是维持日本保守势力的重要象征。

  

  但是,在学界、舆论界以及战争的经历者中有很多人认为,裕仁对于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因为,在二战及之前的日本,天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完全可以否定军部的决定。而且,裕仁也对战争进程有诸多推波助澜之举。

  1945年之前,明治宪法下的日本政体虽然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但实际上处处显示出浓厚的专制君主制色彩。天皇拥有极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而且自身能够掌控国家的重大决策。例如,在明治宪法下,政府和军队分别对天皇负责,政府无法干预军队军令。军队军令可以通过所谓“帷幄上奏”的形式直接向天皇汇报。这使得天皇居于权力结构的中心,而且也只有天皇才能最有效的协调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明治政体和国家神道教的双重作用下,天皇已经被神格化,在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言行足以左右政局。

  

  从现有史料看,裕仁曾对是否对英美作战、发动太平洋战争而犹豫不决,但是,他所犹豫的关键是能否“打胜”,而非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而且,最终毕竟是他在御前会议上批准了作战计划。更重要的是,在1931年开始的侵华战争中,裕仁并没有阻止军部的步步扩张,而且还时常对军队的胜利给予祝贺和奖励。这些都是裕仁难以推脱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