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最近麻烦不断,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暗示将暂缓上调消费税后,安倍内阁两位重要“女将”因丑闻而辞职。
随着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安倍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日本学者甚至将日本经济从“复苏”转为“衰退”。近期公布的系列数据显示,日本经济遭遇安倍晋三二次执政以来最严重的寒流。
今年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萎缩7.1%,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上半年贸易赤字5.4271万亿日元,创1979年来半年数值新高;国内消费需求依旧收缩,贸易失调难以逆转。
当前,“安倍经济学”越来越受到质疑。日本共同社最近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超过84%的日本民众感觉不到安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提振效果。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由内需构成,出口及相关产业仅占20%。因此,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消费和投资。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后,量化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带动了富人的消费和公共投资的增长,使日本经济看起来欣欣向荣,官方对经济形势的评价也由“缓慢复苏”升格为“复苏”。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亚洲主权评级主管小川隆平(Takahira Ogawa)周三(10月29日)表示,日本计划明年连续第二年上调消费税,倘若扼杀了经济复苏的机会,则可能将不利于日本的信用评级。
然今年4月安倍将消费税从5%提高至8%,本想借此改善严重的财政赤字,强化社会保障,助力日本经济摆脱长期萧条,却不料让刚有起色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内需严重不足,导致日本经济从“转弱”走到了今天的“潜在转折点”(衰退的边缘)。
安倍原计划将于2015年再次上调消费税,但眼下糟糕的经济表现,让他不得不暂缓实施这一计划。
目前,日本经济深陷结构性困境,但结构改革却步履维艰。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日本社会的痼疾,它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保障成本过高和创新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仅靠量化宽松和财政扩张很难实现经济的“逆向复兴”。
9月初,安倍调整自民党高层人事并改组内阁,新设“地方创生大臣”,瞄准“地方经济活力”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但这些措施为选举作秀的成分似乎更多。
由于政治资金管理不善,才上任1个多月的经济产业大臣小渊优子近日辞职。“临阵换将”对本已如履薄冰的经济复苏不啻一盆兜头冷水。
贫困的浪潮正席卷着年均收入为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8.4万)的日本中产阶层,日本的“贫困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在其经济强盛的外表下贫困层正在悄声无息地扩大。
日本划分“贫困线”为日本家庭等价可处分收入中央值的一半。有数据显示,根据该标准,日本的相对贫困率达到了16.1%,在34个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加盟国家中排名第四。此外,单从日本单亲家庭来看,其贫困率居然达到了54.6%,为世界第一。
日本劳动组合东京UNION书记长关口达矢针对现状发表看法:“虽说日本经济凭借‘安倍经济学’有了一定起色,然而这却仅限于部分富裕阶层,对于更加广泛的经济阶层而言并无实感。实际上,推进雇佣流动化的安倍政权正在效仿美国,旨在建造一个仅由1%的富裕阶层独占社会资产的高阶层分化社会。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正式员工的劳动环境早已开始动摇,中产阶层正在走下坡路。”
贫困正在向日本的中产阶层扩张,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与此同时,日本的货币政策也面临两难。现在距离日本央行既定的实现2%通胀目标仅剩半年时间,日本核心通胀率却徘徊在1.25%左右。
在员工实际工资下跌的背景下,提振物价涨幅正变得越来越难。近期市场有猜测认为,日本央行可能已经悄悄地将实现2%通胀目标的时间由此前的两年顺延为3年。
法国巴黎证券日本公司经济调查部长和首席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认为,“安倍经济学”从2013年开始,弊端已经超过了有利因素。要求追加实施货币宽松和财政支援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这一做法反而可能进一步遏制民间投资。
此外,日本还面临诸多挑战:在产业“空心化”的大趋势下,法人减税并不一定会促进企业投资回流;在福岛核污染阴影散尽之前,高端农产品难以成为出口优势产业;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要通过新设保育院等手段增加就业却面临预算的约束……
当然,还有一样东西能救日本:出口(外需)。不过,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STEPHEN S. ROACH指出,这是安倍经济学在战略上存在的最大瑕疵。
ROACH称,它并未将全球经济中可能发生的最大变化因素考虑在内。这很可惜,因为在这全球经济变化趋势——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中,日本本可以很好地定位自己。
中国似乎比美国更倾向于调结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这样的。中国新一届政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向“亲消费”转变的改革框架。
尽管美国当前仍在努力复苏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终将会再平衡。
日本承担不起浪费这种机会的后果。随着中国的增长动力由出口转向内需,还有谁享受到的利益比日本出口商们多呢?
中国本来就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随着中国消费和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日本获取额外的市场份额也似自然而然之事。
例如,日本掌握的环境治理的技术就有望为其带来好处,因为环境问题是中国未来几年亟待解决的。中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很多最棘手的问题,日本都有专家可以解决。
与此同时,日本也可能从美国经济的长期再平衡中获益。美国在复苏投资以刺激增长之时,将从过度消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转向生产性设备的采购,而机械设备无疑是日本的强项。作为全球精密设备和挖掘机产业的领导者,日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在外需方面,日本不应该忘记曾经的辉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全面出口各种机械以满足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日本成为全世界嫉妒的对象。
是时候重获往日辉煌了。如果失败了,日本将面临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的转向中被进一步地边缘化的风险。
但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平淡,可能妨碍日本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中获益。
(本文作者文昊,以上摘编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