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战》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达30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影响最广的刊物。用今天的话来说,绝对是“爆款”。
73年前的今天,我国著名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因病逝世。在其49岁的人生岁月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印记,其中在抗战时期的握笔呐喊,是韬奋精神的最深刻闪耀。2014年,在国家公布的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里,邹韬奋的名字赫然在列,而且是其中唯一既是新闻记者又是出版家、政论家的英烈。
“自九一八国难发生以来,我竭尽我的心力,随同全国同胞共赴国难;一面尽量运用我的笔杆,为国难尽一部分宣传和研讨的责任,一面也尽量运用我的微力,参加救国运动。”这是邹韬奋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笔,有时也是一种武器。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邹韬奋以笔代剑勇敢战斗在民族解放第一线。在日前举行的2017“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陈挥介绍了邹韬奋是如何用手中的笔书写抗战篇章的。
据陈挥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邹韬奋即在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上作了报道。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宁死不屈的保护国权》等一篇篇战斗檄文。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上海的入侵,上海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克服了印刷发行上的重重困难,把刊物送到了读者手里,使市民及时了解有关战争的重要消息。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刚出狱不久的邹韬奋就创办了《抗战》三日刊,在这本刊物上,他刊发了很多抗战的文章,尤其是深刻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与此同时,他全面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呼吁并尽力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当时,英美等一些西方大国,长期奉行妥协、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不认识不承认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从而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邹韬奋一方面全面阐明中国抗战与世界和平、民主和进步事业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用犀利的笔锋深刻揭露和批评了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有些短视的人在以前还认为这种妥协主义可以‘安定欧洲’,甚至因此对妥协主义歌功颂德,对张伯伦的妥协政策大加赞赏。到了今天,这种幻想可以觉醒了;到了今天,应该能看清中国的抗战应该和世界的反侵略阵线结成密切的联系。”邹韬奋积极主张中国“应主动促成国际反侵略阵线,而不应该坐等他国来‘促使’。”他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一个重要据点”。在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的同时,邹韬奋还满腔热情地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1937年9月13日,他在《世界同情》一文中,介绍了英美著名报纸支持中国抗战而发表的社论。如伦敦《新闻记事报》的社论指出:“中国军队在上海奋勇抗战,举世人士,咸表同情,从来两国战争,其中一国能得中立国人如此极大同情,如今日之中国者,殆未前有。”
1938年7月7日,《抗战》与沈钧儒、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改成《全民抗战》(三日刊),邹韬奋、柳湜担任主编,参与编辑的有沈钧儒、张仲实、艾寒松、胡绳等。《全民抗战》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对于当时的抗战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全民抗战》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达30万份,成为当时国统区影响最广的刊物。用今天的话来说,绝对是“爆款”。《全民抗战》极大鼓舞了国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多年以后,曾有人这样评价说“韬奋同志是以飞速的步伐奔赴宣传战线的最前列的”。犀利之笔铸丰碑,邹韬奋当之无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