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以史为鉴 > 解密抗战 > 内容正文

琉球和中国交往路线图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2014-12-04 11:14:2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社记者 张晓娜

  现在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琉球群岛像篱笆一样从南到北守护着。生活在琉球(现在的称呼是日本的冲绳)的人从不称自己是日本人,而是称自己是中国人。12世纪,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至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在征服北山和南山后,结束三山时代的分裂格局,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

  根据成书于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初)的《隋书》记载,琉球国的名称起源于中国的隋炀帝。

  “若虬龙浮在水面”。《隋书》中便有专门的一段记载,叫“流求传”。

  文中记载公元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到海外寻访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在今天的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海域时,只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现在海中,蜿蜒如长蛇,形状如虬龙一般,所以隋炀帝将这一片岛屿命名为“流虬”。

  虬即是龙的意思,在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也有人写成“留仇”“瑠求”“流鬼”。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最终给这里起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即我们今日使用的“琉球”。

  成书于1650年由向象贤编撰的记载琉球国史的《中山世鉴》,1725年成书的《中山世谱》对此均有记载,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世鉴》《中山世谱》与《球阳》被共同誉为琉球王国“三大国史”。在两部国史中记载此事,可见中琉传统历史关系的源远流长。

  朝贡册封之路

  明清两朝与琉球的友好关系延续了500年。期间,双方往来频繁,仅在明朝267年间琉球就来朝贡171回,平均三年来两回多,往来极其频繁。

  明清也多次派册封使到琉球,依据史书记载,中国从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到琉球,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507年间,明清两朝24次册封,共派出正、副使43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16人,前去琉球册封。

  这些册封使在回国后,会将自己在琉球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使琉球录》《琉球国志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上述书籍均已成为研究琉球国的重要史料。

  1429年,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而统一琉球的巴志与中国渊源颇深。1430年,明宣宗赐他“尚”姓,改叫尚巴志。

  以上史实在琉球三大国史之《中山世鉴》中有记载:尚巴志统一三山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宣德三年(1428年)遣内监柴山、副使阮鼎,赉诏至琉球,封为琉球国中山王,“赐王尚姓”。而“尚”字在中国古代用语中,具有管理帝王事物的含义。此后,琉球历经了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此为后话。

  事实上,在明朝时,中国借助强大的海上实力,建立了一个覆盖东南亚的海洋朝贡贸易体系。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印度、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国,统称为“不征之国”,琉球也借此机会成为中国的藩属之国。

  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琉球国》记载,朱元璋曾派使臣杨载带诏书到琉球,称“……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

  其实更早在琉球国三山时代,中山、山南、山北三王已经先后来到中国奉表朝贡。作为回敬,明太祖朱元璋还会还贡,其中一份赐给山南王的礼物包括:“《大统历》及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赐泰期衣币有差。”

  琉球使者朝贡来到中国,在明清时都住在规格很高的会同馆,吃的也不错,琉球人郑章观在《琉客谈记》说到宴请时的宴席,就用了一个词“超级好吃”。在中国的元旦、冬至、皇上生日和万寿圣节,作为藩属之国的琉球都会来中国进贡并领赏。

  现存关于琉球最早的册封使所著报告写于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册封使陈侃写了部《使琉球录》。

  此后册封使汪辑写的《使琉球杂录》更为值得一提。该书分为“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五个部分。其中“神异”记载了在琉球海沟的海上祭祀仪式。琉球海沟将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而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以及台湾岛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上,该书是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除此之外,清册封使周煌写的《琉球国志略》里还详细记载了《使琉针路图》,将这一航海路线总结和优化。清官员李鼎元所著《使琉球记》则叙述了去琉球的整个过程,其中陆上从北京到福建这段记载得非常详细。

  琉球北京之间距离超过5000里,还要辗转陆地和海洋,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封贡之路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北京到福州要走两个多月,而从福州到琉球,海上航行还要50多个时辰。

  这条路可谓千难万险,但再遥远的距离也从未能阻止中琉两国的交流。

  琉球民族曾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57个成员。它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使用中国文字,与中国水乳交融,联系紧密。

  寻求中国保护

  弱小的琉球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引来了恶邻日本的觊觎,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自保。这个时候作为藩属国向宗主国求助理所应当。那么琉球遇到了什么困难,中国又是怎样帮助琉球的?

  1609年3月4日,日本的江户幕府德川家康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岛主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装侵略琉球,4月5日,他们占领了琉球的都城首里,规定琉球王国要每年向萨摩藩输粮八千石。从此时起,琉球又同时成为日本的藩属国。

  1673年大清王朝发生“三藩之乱”,此时,日本企图让琉球王国集中全国各地所拥有的全部硫黄支持叛军。尽管琉球受到日本挟制,但仍以种种借口阻止了日本人的企图。

  1680年,“三藩之乱”评定后,为了感谢琉球国王仁义且忠心不二的行为,康熙皇帝先后两次嘉奖于他。

  然而自“牡丹社事件”后,琉球的历史进程就被改变。1871年12月,有两艘琉球王国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飓风,其中一艘船只在台湾的北瑶湾触角沉没。船员上岸后,与当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发生了冲突,结果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该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牡丹社事件”。

  借此事件,日本看到有机可乘,他们派使臣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抗议,抗议作为他们国家藩属国的琉球居民在中国遭到了非人道的行为,甚至染指台湾。

  虽然清廷姿态强硬,但为保台湾,李鸿章不得不委曲求全,中日双方于1874年10月31日在北京签订了《北京专条》。翌年,日本密令琉球作为日本治下的一部分,和清朝断绝一切外交关系,不久日本又强制琉球采用日本年号,在琉球成功设置了它的警察制度、监察制度,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的内政外交。

  1876年10月,不愿意亡国灭种的琉球国王尚泰派遣他的妹夫担任琉球王国紫巾官的向德宏以及琉球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三人乘坐一条小船,秘密前往北京求助。

  历经磨难,直到第二年向德宏三人才来到福建,见到了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国王尚泰在狱中的陈情书,祈求清政府出面与日本交涉。

  丁日昌将此上报朝廷,建议让新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来处理。何如璋写信给李鸿章说,对待琉球问题我们要争,并提出上中下三策。

  就在双方你来我往,交涉之际,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琉球王国改为冲绳县,至此,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同时日本将琉球王宫内外所有汉文的诏令、诏书、公文和账册统统销毁,以掩盖它侵占琉球的事实。

  到该年10月,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传到中国,身在中国的尚泰王的妹夫向德宏等三人,剃发化妆,来到总理衙门向李鸿章上书请愿。

  在请愿书中,向德宏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一连几天,三人向母邦求援,希望母邦“尽逐日鬼”。

  然而此时,俄国正在侵略中国的新疆,日本正在中国的福建频频制造事端,海防塞防危机重重,加之琉球距离遥远,清政府自顾不暇不愿出兵。

  1880年,林世功再度以绝食上书朝廷,请求清政府出兵,无果,遂留下一纸绝命书而去,令人唏嘘。

  如今的琉球被鹿儿岛与冲绳县一分为二,“冲绳”一词取代了原来的“琉球”称呼,曾经叱咤海上的琉球就此消失,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忆。

  (部分资料参考纪连海《琉球之谜》唐淳风《悲愤琉球》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