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12月23日,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落下了帷幕。据报道,该剧开播没多久就以恢弘的场景、大气紧凑的故事情节和慷慨激昂的抗战情怀,获得各方好评,收视稳居全国前三甲。
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激烈攻防战。历史文献记载,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激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长沙保卫战”。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
电视连续剧《长沙保卫战》就是以这3次中日长沙之战为原型,向观众展现战役的历史真相。当然,历史上还有1944年5月揭开序幕的第4次长沙会战,也就是常说的“长衡会战”。此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电视剧《长沙保卫战》没有涉及这段历史。
近年来,说到抗战题材电视剧,人们难免想到层出不穷的“神剧”。就在《长沙保卫战》播出之际,诸多卫星频道依然在播着种种像电子游戏的抗战神剧。相比较神剧而言,《长沙保卫战》没有曲折离奇的感情故事,也没有雷点满满的战争奇侠,只有中日双方的战场厮杀、中国军民对侵略者的齐心抗争。
因此,观众在《长沙保卫战》看到的是冷静的叙事、可信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国军将领行兵布阵,还是日军三番攻长沙;无论是国军高层的利益斗争,还是共产党人的热血正义,都在《长沙保卫战》中相对理性地呈现了,没有过分地贬斥谁或溢美谁,尊重了历史逻辑和艺术逻辑。
特别是剧中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表达,应该说是大胆地打破常规又不逾矩,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了一段抗日战争中被遗忘的铁血国军之悲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剧作才能带领观众“回到过去”,看到那个时代的“人”,而不是人为地设计出另一幅神剧叙事。因此,蒋介石、陈诚等人的形象多了“人”之气息,冲杀在前线的国民党将士也具有了生命感,他们是对抗外族入侵之际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某种政治符号。
应该说,《长沙保卫战》是抗战题材电视剧的突破性作品,如同此前的电视剧《亮剑》一样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后者改变了八路军的刻板形象,接近了历史的真实,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长沙保卫战》严肃地对待了“国民党正面抗战”,因为尊重了史实故而也得到认可。
相对于影视界,内地的文学界更早一些以理性的眼光对待抗战题材,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但影视剧作没有跟进,一直在神剧中兜圈子。如今,《长沙保卫战》式的“良心剧”终于问世了,我相信在此作的引导下会有更多的严肃作品问世。“良心剧”真的多了,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必然会提升,历史虚无主义也会失去市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