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以史为鉴 > 内容正文

国际先驱导报日染指南海转移钓岛压力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015-02-12 17:08:32

  由于近年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及东海问题持续紧张,日本国内部分人希望能够在南海搞出一些是非,利用南海问题的升温,转移中方注意力,牵制中方投入在东海方向上的资源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华发自北京 2月3日,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在会见记者时表示:“南中国海形势对我国安全保障的影响正在扩大,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将成为今后的课题。”他暗示,自卫队的警戒监视活动将不仅局限于当前日本周边区域,还可能扩大至南中国海。

  就在此前,美国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托马斯公开表示,美国乐见日本自卫队扩大巡逻范围,并将巡逻行动拓展至南海。中谷元的表态,正是对托马斯言论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南海本已成为地区各国关注的重点,且蕴含着各种不确定性及风险。在中国与东盟就南海问题展开各类磋商的大背景下,美国拉拢日本以军事力量进入南海,只能造成地区形势的升温与紧张。日本政府显然不会不明白这一后果,但其之所以做出上述积极反应,与其自身需求有关,美日双方在此问题上可谓是“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美日各有所需

  美国之所以怂恿日本进入南海,与美国自身遇到的问题有关。近年来,美国国内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国会给军费留出的空间日益减少,而军费中的人员支出和日常运转费用居高不下。在此情况下,美国又要同时应付东欧、中东和亚太三个战略方向,确实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美国在各个方向都希望更多倚重盟友力量,希望盟友能够凑出更多的“份子”,或站得更靠前一步,以减轻美国的压力。在东亚,美国最能指望的盟友就是日本。无论是推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还是支持安倍政府更具外向性的军事政策,都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的决策。

  从日本来看,安倍政府上台后,军事和安全政策更具外向性和进攻性。无论是提出“积极和平主义”(其实质是“积极干预主义”),还是解禁集体自卫权,或是要管“地球另一边”的事情,都体现了安倍政府的战略野心之大。此时美国进一步推动日本干预地区事务,对日本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

  此外,日方还一直有利用南海问题掣肘中国的企图。由于近年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及东海问题持续紧张,日本国内部分人希望能够在南海搞出一些是非,利用南海问题的升温,转移中方注意力,牵制中方投入在东海方向上的资源。

  因此,日方不仅在南海问题上放出各类刺激性言论,而且还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海问题相关国家对抗中国,例如向有关国家赠送巡逻舰,为有关国家的海上执法人员提供培训等。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为日本“火中取栗”,而且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赢”合作势头良好,这种深厚的共同利益基础成为南海周边形势的“缓冲器”。在此背景下,南海形势虽然有各种起伏,但并未出现日本国内有些人期待的那种局面。

  在此情况下,由自卫队亲自上阵,用展示军事存在的方式,向南海有关国家提供支持,就成为日本政府内一些人的选择。

  海上自卫队干预手段多样

  如果日本自卫队未来确实将开展在南海地区的常态化巡逻,必将成为近年来地区安全形势罕见的一次变化——在整个亚太地区海空实力排名前列的军事大国,将其力量挤入南海。

  在相关发言中,中谷元并未说明日本自卫队未来到南海巡逻的方式。但是,从自卫队既有能力来看,其可以选择的干预手段是多样化的:

  海上自卫队可能干预的手段包括水面舰艇、潜艇和巡逻机。

  水面舰艇方面,由于在印度洋常态化活动的需要,海上自卫队经常有“宙斯盾”驱逐舰和通用型导弹驱逐舰往返于中东与日本之间,因此较为熟悉南海海域情况。此外,在过去菲律宾等国发生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海上自卫队还曾派遣两栖攻击舰前往救灾。可以说,目前海上自卫队的主力战斗舰(及其乘员)并不缺乏在南海行动的经验。

  以大中型水面舰是各国海军展示存在的主要手段,也是海上威慑的重要象征。即使没有补给舰伴随,一支驱逐舰编队也可以在对方海岸线附近活动游弋长达数周。未来,以直升机航母、宙斯盾驱逐舰等在南海进行巡逻任务,可能是自卫队在南海巡逻的重要选项。但是,此举必然也具有最为强烈的刺激性,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危害性也最大。

  潜艇方面,海上自卫队一直承担着在西太平洋协助美国遏制对方潜艇的任务,因此有庞大的常规潜艇部队,其编成正在从16艘向22艘扩充。根据日本学者的计算,在完成22艘体制之后,自卫队可以有效监控和封堵北起宗谷海峡,南至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的第一岛链各进出水道。其中,如果承担监控南线监控任务的潜艇从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西进,即可很方便地进入南海。以潜艇在南海巡逻,在战时存在一定的意义,但在平时的威慑效果有限。此外,潜艇活动需要事先了解当地的详细水文情况,如海底地形、海流方向及速度、水温、盐分等,否则潜艇将无法充分发挥战斗力,甚至难以安全航行。因此,海上自卫队如派遣潜艇进入南海,势必需要进行详细的海洋考察,或从美国获得相关资料保障。

  巡逻机方面,目前海上自卫队的主力巡逻机为P-3C巡逻机和日本国产P-1巡逻机,总规模近1百架,是亚洲最大的反潜巡逻机队。未来,其整个机队将逐步全部更新为P-1。众所周知,美国驻冲绳嘉手纳基地的P-3C及其改装的EP-3电子侦察机经常长途飞赴中国南海空域巡逻,其中EP-3电子侦察机就是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的罪魁祸首。该系列巡逻机的巡逻半径达到约4400公里,而P-1巡逻机的巡逻半径还要更远。这使得此类巡逻机即使远从冲绳起飞,也可以在到达南海空域后滞留数小时之久。如果日本巡逻机开始在南海进行定期巡航,就可以大量获取中国海军潜艇活动及其它海空活动的情报,对于中方显然将构成潜在的威胁。

  航空和陆上自卫队各有“用武之地”

  相比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可用于介入南海局势的手段较少,其主力战斗机如果从冲绳起飞,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均难以进入南海纵深海域。但是,航空自卫队也并不是无牌可打,其预警机和未来装备的“全球鹰”无人机同样可能用于南海方向。

  预警机方面,航空自卫队现有E-2C和E-767两型预警机,其中E-2C航程相对较短,而后者为大型预警机,系基于波音-767飞机改装而来,因此具有极强的远程巡航能力。未来,日方可能派遣此类预警机,参与美国为首在南海组织的海空活动,并由美方飞机提供保护。E-767不仅可以成为空中的指挥预警平台,其本身也可以作为大型情报收集平台来使用,因此其进入南海后可以收集大量中方行动特别是空中行动的情报。

  无人机方面,航空自卫队正在计划进口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全球鹰无人机原本就是战略无人侦察机,可执行洲际飞行任务,其续航能力达到2.6万公里,续航时间可超过36个小时,而且由于是无人机,不必担心飞行员的疲劳和休息问题,因此可长期在任务空域飞行。如果“全球鹰”无人机未来部署于冲绳,则其飞行3小时左右即可进入南海上空,此后就能够在南海纵深空域进行活动,甚至可飞行至中国南沙群岛附近并长期活动。“全球鹰”可搭载多种侦察平台,如光电传感器、雷达、电子侦察设备等,其使用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一架“全球鹰”可以在2万米高空始终盯住一艘目标船只,并采用“伴随式”飞行,在数十个小时内,始终咬住这艘船的行踪。如果日本的“全球鹰”进入南海,这无疑也将成为其安插在当地的“战略眼睛”。

  陆上自卫队是日本最早派往东南亚国家的力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陆上自卫队就以维和行动的形式,前往柬埔寨开展活动。陆上自卫队虽然难以直接在南海开展巡逻,但其在南海相关国家的活动却日趋频繁,例如通过“扫雷业务培训”等方式培养东南亚国家军官等。今后,陆上自卫队可能更多以人道主义救援、援助冲突地区重建、参与非传统安全行动等名义,在南海相关国家开展行动。

  非理性的冒险之举

  对于日本可能进入南海之举,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多国学者已经有了相关分析,认为此举很可能升级地区局势,并蕴含着酿成冲突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略决策的传统,一直都带有“冒险性”和“非理性”的侧面。如果日本自卫队进入南海,必然给地区局势带来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

  一方面,日本近代以来的对外扩张历史往往是“以小搏大”,而“以小搏大”必然带有各种冒险行为。因此,“冒险”在日本对外决策中并不罕见。另一方面,日本的战略决策有时缺乏总体统筹和宏观平衡,有时执拗于单一目标而牺牲总体利益,因此其“非理性”的一面也时有出现。

  此外,日本国内政治因素也值得注意。当前,安倍政府已经稳住基本支持率。据称,安倍身边的一些人已开始论证修宪的具体程序,一种“理想时间表”是在2016年夏季参议院选举中,争取在参议院实现三分之二多数,此后启动针对修宪的全民公决,一旦修宪动议在全民公决中获得半数以上支持,执政联盟即利用众参两院的三分之二多数地位,正式完成修宪进程。在此过程中,为了争取民众支持,为了给修宪创造舆论环境,不排除安倍政府需要一个相对紧张的外部局势,如此才能劝诱民众接受自卫队升级为“国防军”,接受修改宪法第九条。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外交和安全政策中,还可能看到更多的“非理性”、“冒险性”以及“刺激性”之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