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以史为鉴 > 内容正文

日媒:“建设性模糊”有助中日避免冲突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5-02-26 14:27:27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日媒称,安倍政府目前面临两大重要任务:通过“安倍经济学”战胜通货紧缩,以及在安倍与习近平最近的会晤之后真正地改善日中关系。

  《日本时报》网站2月23日刊登文章称,至于第二项任务,去年11月在安倍与习近平会晤前,日中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间隙发表了“四点原则共识”。

  这一共识的第三点是,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简言之,日本和中国“同意在东海紧张局势方面存在分歧”。

  文章称,自1972年日本和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就同意搁置钓鱼岛的主权争议,“留待子孙后代解决”。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双方采取“既不妥协也不使事态升级”的搁置政策。

  文章称,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对海洋与日俱增的战略意图。中国开始认识到东海(以及南海)对于其国家利益至关重要。中国现在寻求一种长期的、咄咄逼人的海上战略,以边缘化日本、削弱日美联盟以及将美国赶出西太平洋地区。

  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通过定期在钓鱼岛附近部署船只来显示其军事存在。谁都无法保证,这种情形不会在某个时刻引发军事冲突。中国官员在2010年一个地区论坛上曾表示,中国是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这是事实。

  文章认为,这一背景之下,在日中首脑会晤前达成包括“同意双方存在分歧”在内的共识,将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是因为同意存在分歧可以带来外交上的“建设性模糊”。

  文章称,中美上海公报就是建设性模糊的典范。美国支持中国持有的立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而为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美国通过有意地使这一表述模棱两可,避免干涉台湾主权问题,从而成功地处理了与中国的关系。所有各方都认识到,让这一声明的真正意义接受考验没有任何好处。这显示了模糊的巨大效力。

  但是要想利用建设性模糊,双方必须深化他们对和平概念的共同认识。和平不是通过创造一种能够消除所有潜在威胁的基本解决方案的框架来实现的。即便无法达成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实现和平。正如挪威和平研究专家约翰?加尔通所指出的,“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将冲突转化为和平的过程已经生根”,这一进程的确立就是实现和平。所有各方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建设性模糊本身就是当各方同意存在分歧时,把问题推迟到以后解决。这种模糊会带来不稳定以及紧张局势的升级。实际上,它充其量算是“第二好”的解决办法。

  文章称,尽管如此,日本和中国领导人公开同意存在分歧这一事实向日本和中国人民发出了一个信号:双方都对东海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深感忧虑——换言之,两国领导人都感到担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