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19:25:06
首页 > 以史为鉴 > 解密抗战 > 内容正文

喜讯!松山抗战遗址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来源:春晚新闻   2018-08-10 17:22:16

  2018年8月9日,春城晚报记者从保山市统战部获悉,近日,经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同意将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这也是龙陵“抗战故地”自2014年获批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后,再次从省级“升格”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也意味着龙陵松山将进一步为海峡两岸进行民间交流、传承抗战文化、增强民族共识和扩大合作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朱昌维 摄

  据龙陵县统战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龙陵县围绕“依托边境抗战资源优势、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品牌”思路,坚持以松山战役遗址为龙头,把龙陵抗战文化纳入“文旅扬县”发展战略,重点打出宣传、纽带、活力、共赢“四张牌”,统筹推进抗战遗址遗迹资源保护开发。目前全县一批以《滇西1944》《血战松山》《我的抗战》《记忆的伤痕》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相继推出,一批以《大国之魂》《松山大战》《剑扫烽烟》等为主的专著陆续问世,龙陵抗战文化从“藏在深闺人未识”走向“星光大道”。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自2014年3月,经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设立为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来,市、县两级台办在中央和省、市委的高度重视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抗战历史文化和对台工作的地缘、商缘、人缘、血缘、亲缘等资源优势,在推动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提升认知认同、探索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的松山具体来说有4大亮点。

  ◆亮点一

  软硬件配套设施全面优化

  截至2017年底,在遵循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的《松山战役旧址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已完成项目投资3.2亿元,对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进行了修缮。

  目前,松山遗址核心区标识系统、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松山战役纪念碑、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期)等一批精品工程已建设完工。松山战役纪念馆、滇缅公路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松山体育产业园、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二期)、松山子高地遗址遗迹清理保护等工程正在推进。

  目前,松山抗战遗址已真正成为集遗址展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交流大平台。

  ◆亮点二

  影视作品持续问世有力提升知名度

  “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两岸同胞荣辱与共的纽带。”

  近年来,《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血战松山》《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大批以松山战役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以及《松山大战》《剑扫烽烟》《滇西抗日战争史集》等专著陆续问世,有力地提升了龙陵松山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5年来,台胞赴龙陵参观考察、观光旅游的累计人数4860多人次。目前,松山抗战遗址已成为两岸同胞追忆抗战历史、体验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磁点”。

  ◆亮点三

  交流交往筑牢了两岸同胞的亲情纽带

  自2014年以来,由国台办新闻局、中国记协台港澳工作部主办的“追忆中国远征军”、由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台务部等,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10多场重大交流活动先后在龙陵松山举办。

  ◆亮点四

  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工作弘扬抗战精神

  近年来,龙陵县结合实际推行“县委政府领导+统战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滇西抗战老兵互助工作机制,动员企业和社会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为抗战老兵捐款捐物,着力解决抗战老兵的“老有所医”等难题。

  2015年以来,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的龙陵县共为抗战老兵发放补助资金61.2万元。同时,协助中兴通讯公司、北京志远功臣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省内外企业(基金会)累计为抗战老兵发放互助款220余万元。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抗战老兵的生活质量,并留下很多珍贵的影视资料。

  “这是我省第四个获批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也是继腾冲国殇墓园后,保山市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通过扩大与台湾的交流,截至目前,龙陵县共批准台资项目2个,实际使用台资1700万多元(人民币)。”该负责人介绍说,此次,龙陵松山抗战遗址从省级“升格”为国家级交流基地,既是对保山近年来对台交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两岸交流交往、探索合作的有力推动,标志着龙陵必将成为继腾冲之后,在保山开展两岸民间交流、传承抗战文化、增强民族共识和深化合作的又一个大平台。

  ◆延伸阅读

  松山简介

  松山为高黎贡山余脉,位于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境内,由大小十余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267米。这里东临怒江,西连龙陵,山高谷深,地形险绝,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西方记者称之为“东方直布罗陀”。

  1942年5月日军占领该地,派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臭名昭著的第56师团的113联队主力3000余人以山顶为中心,沿滇缅公路东至惠通桥(现称为红旗桥),西至镇安街,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作为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的主要依托。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强渡怒江后,为尽快打开前进通道,在组织人力抢修惠通桥的同时,曾派第七十一军主力从正面仰攻松山。经过万余将士一个多月的强攻,先后收复了松山外围的鹰蹲山、腊勐街和竹子坡等地。后因伤亡太大改由第八军接替攻击。

  7月5日,第八军自腊勐发起攻击,通过采用炮兵集注轰击软化敌阵,步兵波浪式冲锋推进策略,逐个攻克了松山前沿的滚龙坡、大垭口、狗头坡等地。8月初围攻主峰,但因敌堡过于坚固,在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从敌堡下方150米处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TNT炸药120箱(3吨)。

  8月20日上午9时,两道药室同时引爆,巨大的爆炸将敌堡化为碎片。之后,远征军居高临下,一举扫荡了主峰后侧的马鹿塘、黄土坡、黄家水井等处敌阵,于1944年9月7日收复松山,共历时100余天。此役,日军松山(腊勐)守备队1200余人全员覆灭。中国远征军仰面强攻,以牺牲7600余人的代价,全歼松山受敌,打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前进通道。

  春城晚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郁云江 尹磊 侯云鹏 摄影报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