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祖丙全
年龄:85岁
民族:汉族
籍贯:平原县张华镇祖庄村
所在部队:平原四区游击队
担任职务:通讯兵
今年85岁的祖丙全,是平原县张华镇祖庄村人,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得知我们前来采访的消息,老人家拄着拐杖迎出院门。
1944年7月,年仅14岁的祖丙全参加了地方游击队。经历了1941年到1943年的多次“铁壁合围”,经过与日寇的反复拼杀,抗日战争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1944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也是抗战历史上关键的一年。
参军后,由于年龄太小,祖丙全成了四区游击队的一名通讯兵,家境贫寒从未进过学堂的他还学了文化。虽然局势渐渐好转,但祖丙全仍没少打仗,河北故城、济南、武城等地,都留下过他的战斗足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祖丙全所在的部队被整编为十四纵队南下,一直转战河南各地。 1949年,祖丙全随部队调到上海,在高射炮64师二营营部担任电话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祖丙全参加了抗美援朝,赴朝鲜作战。一次,抢修完电话线回连部的路上,在敌人的飞机场附近,他被敌机投掷的炮弹炸伤。 “始终没听见飞机响。 ”谈起那段往事,祖丙全懊恼地说,让他难以接受的不是在敌机轰炸中失去了两根手指,而是送自己回来的战友失去了生命。时至今日,只要电视上播出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新闻,祖丙全都会认认真真地核对上面的名字,希望能看到战友“回家”的消息。
受伤后,祖丙全回到沈阳辽阳医院疗养,那时候,他还得了结核病,病得很厉害。 1955年4月,身体逐渐恢复的祖丙全复员回家。
现在,祖丙全和老伴一起生活,老伴也80多岁了,两人一生育有4个子女,由儿子照料老两口的生活,3个女儿不时前来探望。 “孩子们听话、孝顺,国家的政策也好,民政部门的领导经常来家里看看,我是赶上好时候了。 ”祖丙全说,经历过战争的炮火,他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13岁时,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我被寄养到别人家,养父人很好,可养母精神有问题,日子过得依然紧巴,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14岁时,我的亲哥哥当了八路军,从他口中我知道了共产党、八路军,于是从家里偷跑出去当了兵。那时候,当八路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不仅是打仗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日伪军还常常到村里搜查,消息泄露了就会连累家人。我们家有两个人参加了八路军,每次“保长”带着日伪军来搜人,我的爷爷就拿着拐棍“警告”他,要是敢把我们哥俩供出来,就找他拼命。那时,日本鬼子要完蛋的消息不时传来,“保长”也不是真心实意给他们卖命,我和哥哥一直没有暴露。
参军后,我一直在四区游击队,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当地治安,枪是武城造的土枪,子弹很少,游击队员都是便衣,白天猫在老百姓家里,或是背个粪筐伪装侦查,晚上出来放哨,经常一夜跑几个村子巡逻。
我年龄小,扛不动枪,但人还算机灵,领导把我安排在大队部当通讯员,一个孩子进进出出,也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顺利完成了不少任务。
那时候,虽然比起“铁壁合围”时期形势好转了不少,我们的队伍也日渐壮大起来,但日伪军仍时常出没,到处找麻烦。一听说哪里的鬼子又出来抢粮或者抓人了,我们就马上集合起队伍往那里赶。
记得有一次,日伪军夜晚突袭河北省故城县的郑家口,到处抓劳工、壮丁,那里的老百姓人心惶惶,四处躲藏。我们接到支援郑家口的任务后,立刻赶去,路上连饭都来不及吃。来不及挖战壕,我们就背着老百姓编的柳条筐子,外面裹上用水浸透的棉被,用来当盾牌、挡子弹,终于把鬼子打出了郑家口。
有一次,游击队帮老百姓运送粮食,需要渡河。记得那是刚开春,河水冰冷刺骨,又很深,我们只能扒下棉衣用枪挑着趟过去,个子矮小的战友为了不被河水没过头顶,只能拽着马尾巴过河。
说起那时候受的罪,真是没法说。打仗不分时间地点,经常是刚渡完河就要进入战斗状态,有时候行军两天一夜没合眼,遭遇了敌人,就得马上开打。能从枪林弹雨里捡回条命,不容易。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又参加了淮海战役,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又随部队抗美援朝,赴朝鲜作战,并在战争中失去了两根手指,后来复员回乡。回到村里后,我当过大队干部,带领全村人打了40多眼机井,解决了附近村庄浇地的难题,也算是发挥了一名老兵的余热。
现在,我跟儿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们都很孝顺,国家也没忘了我们这些老兵,我知足啦!亲历了多次战争,我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更要好好珍惜。
本报记者 王倩倩 尹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芳 李静
免责声明,上传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