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面积约2500平方米左右,现只剩下三间残破老屋,当地期望尽快修复
何云烈士故居一角
何云烈士练字用过的石板(朱立元 摄)
著名抗日英烈何云的故居如今只剩下三间破烂不堪的房子,几段残壁还在,许多残砖断瓦堆在周边。昨天记者到何云烈士故乡——上虞区永和镇朱巷村采访,当地村民纷纷提出,希望尽快修复抗日英烈何云故居,让英烈故居在家乡永久保留。
何云,原名朱士翘,我国著名的红色报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42年5月28日,在日军对太行山大“扫荡”中,何云壮烈牺牲。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去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绍兴籍“红色报人”何云名列其中。
何云出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朱巷村二南堂路。朱巷村党总支书记朱大江领着记者来到何云出生的老屋前,他告诉记者,眼前这一片老旧破烂的房子都是何云家的,现在只剩下这么一个破台门的屋檐了,还有两三间破屋。记者看到,一座老旧的台门破烂,一间小阁楼被几株青藤缠绕。另一破旧的老房子已不成样子,但一扇石窗的花雕却显得很耀眼,这种红色的石窗现在已十分少见。在破旧的老台门边,还随处可见老屋的石桕。在这老屋的周边,堆砌着许多砖头和瓦片,还有几处断壁残垣,一处空旷的地方,青砖铺就的地面完好。
朱巷村87岁老人朱茂传对记者说,这些堆砌的砖头瓦片都是何云家的老房子拆的时候留下的,因为村里人都知道何云是抗日烈士,所以一直保留着不动。何云的爷爷曾是举人,所以何云家的老房子很大,已有15间被拆了。现存这些老房子痕迹的地方,大都是何云家的。老人说,何云就出生在这里。后来何家破落,这里被卖掉了,在前面10来米远的地方买了小的房子住。何云的故居是1983年拆掉的。老人说,何云故居保存这么多不容易,现在还可以修复,这里可建一个何云纪念馆。
何云家后搬至田屋路一号,离其出生地仅10多米。64岁的村民朱邦义说,田屋路一号是他的祖上买下来的。现在老砖头和瓦片也都保留着。在这里,留下许多何云的遗物,何云练字用的大石板、架子和书房门等,现在都保存完好。“有人多次要买何云练字的石板,但我一直不肯。我父亲曾告诉过我,这是英雄何云的东西,你要一直留着。在1960年前后,我们家很苦很穷,都舍不得卖掉这东西。现在只要国家建何云纪念馆,何云所有的东西我都愿意捐出去。如果要在此地恢复他的房子,我也愿意搬走。”朱邦义说。
上虞市市志办主任王志胜说,何云烈士旧居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左右,根据周边情况,修复何云故居是完全可行的,而周边村民也一直要求修复,希望让家乡永远保留英雄的遗迹。
绍兴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蔡人灏告诉记者,何云烈士是我党新闻战线上的著名人物,是抗日的英雄,他的故居和遗迹十分珍贵。至今,何云烈士的故居还没有纳入红色革命遗址之中,应尽快纳入。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何云烈士诞辰110周年,保护和修复何云故居正是时候。何云烈士的故居也应该尽快抢救性修复,使之成为何云烈士的纪念馆和陈列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闻附件
何云(1905~1942),原名朱士翘,笔名何文、王再然、露蒂,上虞永和朱胜村(现朱巷村)人。《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何云出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于1939年元旦创刊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该报被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抗战的向导”,受到朱德总司令嘉奖。1942年5月28日,何云在日军对太行山的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免责声明,上传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