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1937年7月7日的那个夜晚,永定河卢沟桥边的枪炮声,拉开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战幕。这天起,中华民族开始面临没有选择的选择:抗争,或者灭亡。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值得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纪念。为了铭记那场历时8年的抗争,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在一个个见证了血与火的战场找寻遗迹,和您一起倾听当年的慷慨战歌。
宛平城头忆烽火 卢沟桥上听狮吼(图)
如今的宛平城门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这个狮子头破了!”“那是日本兵的子弹打的!”
2015年4月,春暖花开。北京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在修葺。
卢沟桥头,一位北京的妈妈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正在数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1937年7月7日,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并向中国士兵射击,守军第29军奋起抗争。
城墙累累炮弹坑
“你看,城墙壁上有许多子弹眼。这里墙上的几个大坑,全是日本炮弹炸的。”丰台区委党史办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来到宛平城墙外。
宛平城,居永定河东岸,扼京畿咽喉要道。
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朝廷修建宛平城作为卫城,其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不同,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小时候宛平城没有现在这些菜市场,中间也基本上没有小巷子。当时这就是驻军地。”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刘德贵才9岁,家住卢沟桥西。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在此之前,日军早已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伪满洲国。1937年的北平,北、东、南三面已被日军控制,卢沟桥就成为对外的唯一通道。日军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已经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2015年4月,卢沟桥上,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扩音器里传来讲解的声音:“1937年7月7日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之后归队)‘失踪’,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严词拒绝。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城外长埋英雄冢
离宛平城不远的大枣山,矗立着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清明节前两日,一场新雨刚下不久,陵墓边摆着几束菊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
当时驻守宛平城的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及保安第1旅第2团第2营,共1400余人。守军3营,正是最让敌军发怵的大刀营。
赵登禹将军的大刀队,早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就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取得“喜峰口大捷”。这一次,赵登禹麾下的大刀营再次和日军对峙。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遭中国守军坚决反击。此后日军以协商解决为缓兵之计,暂缓攻击,7月11日后战事再次因日军炮轰升级。
1937年7月25日,日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28日上午,日军向南苑29军军部驻地发起总攻。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大刀拼刺刀”的肉搏战。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赵登禹身受重伤却不愿撤退,不幸又被炸弹炸断双腿。赵登禹醒来含泪向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举国一片抗战心
在北京市档案局馆里,新安晚报记者查到多份全国各地声援卢沟桥抗战的资料。
北大学联代表在当年7月8日早上向守城军士递呈学联慰劳函及旗帜,并表示代表全市同学誓作后盾。宛平城中军队派三十七师王参谋长接见,代表全体守城军表示:“抵抗到底,与城共存亡,绝不撤退。”
而在一份“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芦(后多写‘卢’)沟桥事变组织救护队”的资料中,说明了全国许多民众和群体都在自发支援卢沟桥。在一份“北平市商会临时救济会报告”中,决议通过,对于难民“早稠粥,晚玉米面窝头、稀饭,每人咸菜一块”。
“这些资料都说明当时全国抗战的决心,卢沟桥事变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北京市档案局馆里史料编研处处长、研究馆员梅佳告诉记者,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了全国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从那时起,全中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职业、性别、年龄,纷纷自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壮观局面。”
岱王庙前话事变
与东面赫赫有名的卢沟桥和宛平城相比,岱王庙可以说是一个低调的存在。“很多人都会忽略这里,其实这里也是重要的纪念地,我们正在申请保护资金,尽快对这里进行保护。”北京市丰台区委党史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岱王庙坐落在卢沟桥西坡下,目前这里住着十多户人家。老庙坐北朝南,二层四周有铁网围护,房顶丛生的荒草显出老庙的颓败。
郑福来老人住处距岱王庙仅一街之隔,他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
二十岁时,他成为卢沟桥镇镇长。
1936年春,29军派219团驻防卢沟桥地区,团长吉星文又让加强营三营驻防卢沟桥和宛平城,当时营部就设在卢沟桥西岱王庙内,同时十连作为营预备队驻营部。
1937年,郑福来老人只有6岁,但他对当时三营的大刀队记忆犹新:“他们经常到附近练大刀,我当时看了好心动,也从庙会上买了把木头刀,他们去训练时我就跟在后面。三营的战士多是河南人,至今我还记得他们那时经常唱的歌:‘手把锄头锄野草,锄罢野草好长苗。手握大刀杀敌寇,杀败敌寇保家乡’。”
很快战火就点燃了,“我母亲当时就叫我顶着锅盖去我五奶奶家躲一躲。记得7月7日之后的几天,到处都是枪声,而旁边小树林摆了很多盖着白布的尸体,那些尸体多是牺牲的三营将士。”
29军最终撤退后,岱王庙变成了日本的军营,郑福来目睹了中国人在日本人面前遭受的种种屈辱。“中国妇女裹小脚,日本兵就让她们光脚在砂石路上走,看着她们一瘸一拐的样子哈哈大笑。我给在地里干活的父亲送饭,路过岱王庙,他们就用枪指着我,吓唬我们小孩子。”
免责声明,上传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