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以史为鉴 > 解密抗战 > 内容正文

寻访八路军总部北村
来源:发展导报   2015-04-23 10:35:55

  1938年 10月 25日,八路军总部正式进驻北村,同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在该村驻扎了256天,直到1939年7月8日因战事需要向武乡砖壁转移。

  北村地处长治潞城市西北角,是八路军总部挺进太行长期驻扎的第一站。在北村,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创建了华北敌后根据地。在这里,还留下了“一块钱”、“一件军大衣”等等至今广为流传的八路军故事,成为北村和中国革命永远的财富。

  四月的潞城,杨柳吐翠,百花盛开,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一场乍暖还寒的春雨过后,空气就像被水洗过一般,愈加湿润清新,迎着沾衣欲湿的杏花春雨,带着淡淡的感伤,继续我们的“穿越烽火太行”之行。

  60多岁的郭建堂一早就等在了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的门口,他是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的馆长,也是北村旧址的讲解员。他告诉我们,清明节前后,来参观瞻仰的游客明显比平时要多一些。微云欲雨的天气,使总部旧址更显得古朴庄重,连陈列室的空气中都透着淡淡的肃穆。显然,在这样一个革命先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个陈列了无数革命遗物的老宅子里,每一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寄托哀思,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敬意。

  北村地处潞城市西北角,太行山脉西麓末端鹿台山脚漳水河畔,上党盆地北沿,现为长治市潞城市店上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是一个颇为典型的太行山区古村落,历史悠久,古建众多,距离潞城市约25公里,分别与长治市郊区和襄垣县接壤,是一个“鸡鸣一声三县闻”的大村庄。

  北村是八路军总部挺进太行长期驻扎的第一站。“四面环山,能退能进、较为隐蔽的地理条件成为战略要地。”郭馆长告诉我们,鹿台山脚的南村、中村、北村、东回辕和小河堡五个村庄,四周丘陵,中间低平,当地人称“五村圪倒”,最高点与最低处落差110多米。当年八路军总部为适应战事的需求,曾事先派出先遣队到附近选址。

  1938年10月25日总部正式进驻北村,同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在该村驻扎了256天,直到1939年7月8日因战事需要向武乡砖壁转移。

  北村的地理条件确实特殊,绕过几道岔路口之后,终于抵达。一进村口,便豁然开朗: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笔直向前,古色古香的八路军纪念馆典雅庄重,一栋栋灰瓦白墙的农家小楼街旁林立,村委大楼前的文化广场上,一尊朱总司令策马扬鞭上太行的巨幅雕塑巍然屹立……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富裕且历史悠久的村子。

  事实确实如此,北村曾是潞城市乃至长治市最早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首批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改革开放后,继续走集体致富的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还被民政部誉为“北方地区社会福利模范村”。

  北村人的富足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这里的寺庙遗迹众多,古建文物不少。特别是在这里,八路军总部痛击日寇、统一战线、生产自救,留下了许许多多军民鱼水情深的遗址和革命传统,更是北村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上世纪 80年代初,北村村民曾自愿集资修复八路军总部旧址,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创了我国农民自发集资保护革命纪念基地的先河。

  在北村,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与敌人顽强地进行了多次 “反摩擦”、“反扫荡”、“反围攻”斗争,创建了华北敌后根据地。在这里,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生活过、战斗过,左权与刘志兰还在此结为伉俪,在这里,还留下了“抗日瓜”、“公文包之谜”、“一块钱”、“一件军大衣”、“篮球场轶事”等等至今广为流传的八路军故事,成为北村和中国革命永远的财富。

  从“怕八路、躲八路”到“迎八路、爱八路”

  4月2日下午,天气有些阴冷,还带着些时有时无的雨点,听说要来参观,郭建堂馆长还是提早就等在了八路军北村旧址的大门口。一来,他要为我们此次采访担任讲解;二来,要与我们同行的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老师交流纪念馆布展的经验。

  可以说,在北村,没有谁比郭建堂老师更熟悉那段红色历史。教师出身的他,早年一直担任中学语文老师,职业素质与专业的养成,使他在担任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馆长后,在搜集、编写、研究资料方面更加权威。

  郭建堂有着老派知识分子特有的谦虚与严谨,他说,北村旧址都是严格按照当年的实际布展,为此他还曾专门到北京、延安等地向老八路、老革命及其后代做过详细的了解和求证。他介绍:“总部驻扎的四合院,原是当时潞城有名的大绅士杜宗铭的宅院,修建于 1938年,是北村最豪华的民居。杜宗铭深明大义,把新居主动让给了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住西楼,彭德怀副总司令住东楼,左权副总参谋长住下东房。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左权和刘志兰结为伉俪。”

  郭建堂清晰地记得:1979年农历二月初十上午,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与侄女彭钢,左权的夫人刘志兰和女儿左太北,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行几十人回到北村。面对热情的村民,朱敏说:“乡亲们,我父亲在世时,多次问太行人民好。这次重回前辈们曾经走过的地方,我妈妈反复嘱托,让我代她问太行人民好,北村乡亲好!”刘志兰走进旧址下东房,兴奋地说:“我和左权结婚就在这间屋里,我的女儿叫左太北,这是左权起的名字,意思是纪念太行山上的北村。”

  在北村村委会议室,他们与当年的老游击队员、老党员、老民兵热情地握手,忆及当年,激动得热泪盈眶。当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院子里、街道上早已站满了闻讯前来的村民们,人山人海。这是老八路时隔40年后重回北村的真实场景。

  而谁能想到,在40年前的1938年12月21日,八路军第一次进驻北村时,村子里竟空无一人,为躲避兵祸,全村人都“跑光了”。

  原来,1938年年底,整个华北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地僻偏远的北村农民却受“共产党杀人如割草,无论贫富都难逃”的谣言迷惑,听说共产党八路军要来,全村人都躲到村外的山沟里了。过了几天,村里的“大胆鬼”杜过芳悄悄溜回村里才发现:八路军都在街上生火做饭,在路边宿营。不仅没有抢粮杀猪,连村民的一个鸡蛋都没拿。消息传出,村民们才小心翼翼地返回村子。渐渐地,通过不断交往,北村百姓彻底被八路军严明的纪律优良的品格感动,纷纷主动腾出新房,把八路军请进家里,生火做饭。

  不久,村民们陆续知道了那位四川口音的老兵是朱总司令,不多言谈浓眉大眼的是彭德怀副总司令,在三教大庙亲自指挥军民合唱《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的是左权副总参谋长……

  自发修复北村总部旧址与公文包之谜

  通过郭馆长的介绍,我们认真参观了北村总部旧址。这是一座典型的晋东南风格的四合大院,大门上是杨尚昆1990年3月8日题写的鎏金匾额“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北屋正房七间,东西为上三下二共五间的厢房,大门口有屏风。七间北房是总部作战室,分别陈列着当年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及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等在北村时的230幅珍贵照片、56件实物和50余万字的资料。

  西房是朱总司令的住处,他在这里曾写下了 《太行春感》《八路军抗战两周年来的经验教训》等光辉篇章。东房北间是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夫人浦安修的住处,彭总在此发表了 《坚持河北抗战与巩固团结》《对敌作战的战术问题》等文章。这也是他同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谈判的地方。“公文包之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东房南间是左权副总参谋长的住处,他在这里发表了《伏击战术》《袭击战术》《坚持华北抗战两年中之八路军》等文章,这里也是左权将军的婚房。

  如今70多年过去了,再次走进这里,这个古朴的四合院看上去仍然相当的精致与讲究。雕梁画栋,古香古色,房顶高挑的脊兽、门窗两侧的神龛、大门上“八仙庆寿”的木雕以及墙头独具特色的石雕,至今仍保护完整。

  “知道为什么保存得这么好吗?那还得感谢院里住得 4户贫农!”郭馆长告诉大家,解放后,这座院子分给 4户贫下中农,“文革”期间,在他们的保护下,院子才没有受到毁灭性的冲击与破坏。而村中另一处明代老院子,因为居住的是成分不好的地主,则被破坏殆尽。

  虽然没受大的破坏,当时的旧址还是因年久失修,开始窗破墙残。1984年,北村全体党员和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自发集资 6万元,赎买安置原住户并修复了总部旧址,并征集了革命文物 400多件,成立了“八路军总部北村纪念馆”。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旧址题名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徐向前元帅题写了“北村纪念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还特别赠送了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塑像。此举开创了我国农民自发集资保护革命纪念基地的先河。这是至今让全村人都颇为自豪的一件大事情。

  郭建堂说,现在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里布展陈列的革命文物,件件都是珍贵的战争遗物。图片资料、作战图、电台、电话、公文包、马灯、文件等实物,全部都是支部委员们一件一件找回来的。那些老党员不会鉴别文物,没有专业的知识,就千里迢迢去北京、延安学习取经,回来再研究、琢磨,让每个房间的布置都尽量再现战争年代的场景。

  每当有人参观彭德怀和夫人浦安修的住处时,郭建堂总要和大家讲讲“公文包之谜”的故事。

  1939年的 5月 1日,在这个房间,彭老总舌战国民党冀察战区总司令鹿仲麟、97军军长朱怀冰等人,朱老总补充和总结,在他们的感召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共同执行抗日救国八大纲领,坚持华北抗战》的十项协定。谈判结束,鹿仲麟却把公文包落在了谈判桌上,后来左权将军迅速翻阅后快马加鞭送还。此事还没完,6月中旬,八路军根据公文包中获取的情报,在冀中前线消灭了日伪军3000多人。事后,大家对鹿仲麟落下公文包一事猜测不断,有人说鹿是马大哈,也有人说是其有意为之。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就成了永远的谜。

  一道墙缝与左权将军

  “公文包之谜”是个谜,总部旧址上的那道墙缝却是明明白白的,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据郭建堂讲,现在看到的北村总部旧址和中央北方局旧址,确实是当年的院落和老房子,但展品基本都是后来新补的。1984年,北村自筹资金开辟纪念馆时,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从各地征集了一批当年的旧家具和作战地图等老物件。如今看到的旧址房间摆放整齐的茶杯、摊开的军用地图以及特意摆上去的旱烟叶筛子,多属于情景化布展,想努力真实再现当年作战室里开会的情景。“陈设的东西是不是当年留下来的不重要,关键是要把游客带入当时的情境。”他说。

  但有一件例外,就是东下房外墙上的一道裂缝,是原原本本的样子。“看,就是这道墙缝!”郭建堂指着墙缝,提示我们与墙上左权将军的一张照片进行比对。

  “真是这道墙缝?真是在这里拍的!”看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秘密,郭建堂便耐心地给我们讲了左权将军与这个院子的故事。

  总部进驻北村后,因为同住一个院子,34岁的左权仍孑然一身,这让朱德、彭德怀两家始终念念不忘他的终身大事。

  1939年,2月,一个中央代表团来到晋东南巡视。在随后召开的晋东南妇女代表大会上,刘志兰代表中央妇委讲话,她面目清秀、思维敏捷、举止大方,引起了台下朱德夫人康克清的注意。后经了解,刘志兰生长在北平,曾和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一起在北平师范大学女附中读书,参加过“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她一直以来自视甚高,在与左权结婚之前从未谈过恋爱。

  后来,朱德特地找到刘志兰,向她介绍左权:“这事不用考虑啦!我看你二人彼此都不会有意见。左副总参谋长就等着你的回话。”随后又笑着补充道:“打仗,我是总司令,你听我的;找对象,你是总司令,我听你的。不要以为是总司令当介绍人,就委屈求‘权’了。”

  通过朱总司令的牵线搭桥和一段时间的相处,34岁的左权与22岁的刘志兰从相识到相恋。1939年4月16日,两人在北村总部院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1979年刘志兰回到北村时曾亲口对大家说:“4月16日晚上,就在这间屋子里,吃的是土豆、白菜、萝卜丝和热馒头,喝的就是北村的老酒。康大姐给我穿上了新做的灰军装,浦安修大姐给我和左权做了两朵大红花,在彭总的主持下,我俩结合了。”

  1940年5月刘志兰在砖壁生下左太北。郭建堂说:“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建馆前后,左太北多次来过这里,看到了墙上的这道裂缝,发现与父亲结婚时照片中的裂缝完全能对上。因为这道裂缝,左太北相信父亲确实在北村住过。”

  当时,朱德、杨尚昆、傅钟、陆定一等首长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彭德怀正在冀南工作,未能回来。婚后第四天,刘志兰就随巡视团离开北村,前往沁水、阳城等地工作去了。婚后不久,刘志兰怀孕了,早期反应很厉害。当时她住在北方局妇委,左权每天傍晚都利用休息时间骑马从总部驻地去看她,持续了两个多月。

  左权的婚礼,还有一个人没到。这就引出了一块钱的故事。

  至今在北村八路军纪念馆,还保留着这块银元。一次采访中,左太北曾告诉崔韶光:“父母结婚时,总部作战科长王政柱外出没有喝上喜酒,后来父亲给他补了一元钱的喜酒钱。王叔叔把这一元钱珍藏了50多年,后来专门捐赠给了北村八路军纪念馆。”

  走在北村,郭建堂随手一指,都能讲出一段关于八路军的故事。比如南山坡里开荒种地的“抗日瓜”,朱龙桌山上的“朱总榆”,北村小学曾是八路军总部的篮球场和练兵场,朱德带着战士们和村民们一块打篮球、跨木马、下象棋,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从 1938年 10月 25日到 1939年7月8日,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先后在北村驻扎了 256天,在这250多天里,他们率领八路军痛击日寇、统一战线、生产自救;他们与北村村民一起战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留下了大量的足迹和鲜活感人的故事。“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也先后被命名为潞城市、长治市、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团省委命名其为 “山西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国防教委命名其为“国防教育基地”,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其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多年来,北村已免费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为大家讲述八路军和总部的故事,深深地教育了几代人。他们都已成为北村和中国革命永远的财富。

  本报记者 邓国瑞 裴云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