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及时间:麻花辫子MM,2012年8月7日)
姓名及出生年月:栾德群,男,1919年12月25日
部队番号: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分校16期,兰肃军管区后防补充第一团少尉见习官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县官林镇
栾老自小8岁丧父,母亲在他9岁时再嫁,后到和桥外婆家居住并上了小学,外婆家是地主家境不错,小学六年毕业后因成绩不好就没有再上初中。16岁时到绸缎庄当了学徒,一年后抗战爆发,8.13淞沪战役时随着难民开始逃难,途中有时坐火车,有时走路。我问,逃难途中乱吗?栾老认真的说,不乱,那时的百姓都善良朴实的很。沿途隔一段都设有难民营,一般都是在祠堂和学校,可住宿也有饭吃,都是当地富裕的民众自发施粥。也有战场上撤退下来的败兵,但和难民分路走的,没有抢难民的兵。大家慢慢撤退,有时在难民营还逗留几天,看看前方战事如何,都盼望着没事了可以回去。沿途有几个教授照顾难民的生活和行程,给难民出主意,记得一个是山东大学的姓徐,还有一个是别的大学的姓方。
难民后来分成两路,一路去了汉口,一路往西北去西安,徐教授和方教授认为汉口人多不易找事做,还是去陕西比较好,栾老就跟着他们到了西安。路上走了一个多月,两位教授很照顾他,介绍他进了西北训练班(康泽任师长),在里面学习军事、数学、文学及地理历史等,士兵待遇,有零用钱发。三个多月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保送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分校,规定必须高中毕业,但西北降低条件保送前三名,可惜复试时还是没被录取,当普通兵收拢起来作为预备生学文化近一年,军校又招生,因为打南京时高中生两个纵队全部牺牲。39年底转为军校生,分批训练,有军队保送下来的军官队,栾老是学生队,步科,属第四总队,第一大队,12中队。学习了近两年半,课程分八大教练,四小教练。记得有一个同学叫张可美,同一个班的,站队列只隔着一个人,毕业后张在司令部卫戍部队当警卫连长,后来去了台湾。一个中队的还有两个同学是无锡老乡,一个叫王铼另一叫吴栋梁。
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甘肃兰州,在兰肃军管区后防补充第一团第一营二连任少尉见习官,训练新兵(百姓兵)。训练新兵时用的都是汉阳造的79口径的步枪。在兰肃军管区工作两年不到,因肺不好,也是不喜欢在那里工作了就辞职去了重庆。有个当律师的舅舅逃难在重庆,经他介绍进了中央军委铨叙厅做人事工作,主要审查各个单位人员的学历和经历,直到抗战胜利还都南京。在南京军委改为国防部,栾老继续在那里任职。
48年调到苏州202师青年军任人事参谋-科长的职务,随后调防上海。那时曾经朋友介绍认识东湖大学的一个女学生,在相处着,打算49年8月结婚。但5月份“解放”了,无奈成了散兵游勇,寄居于上海司令部小学。后政府贴出布告,报到,收容,学习改造,量才录用...(此处略有点混乱)当时的人民银行浙江分行的行长储伟修与栾老有一点亲戚关系,介绍他到杭州支行营业部会计科当了会计佐理员(22级),工级制,做了两年多。接着运动来了,土改没事,镇反,三反五反被行长保了下来没事,到了肃反就过不去了,被认定为潜伏的特务反革命,不够人民资格,不够干部资格,是历史反革命,被送到浙江余杭农场呆了两个月不到,接着就去了莲花峰石料厂,开石头,天天死人的,干了一年多,苦啊!57年,可以不做了,允许申请辞退,后去了上海做临时工。但是反右开始了,58年收到传训通知,三、五百人到了安徽宣城军天湖农场,说他们是社会渣子,老实一点,给你们就业的机会等等。在那里开始种田搞生产,一开始只有零用,12元/月,后来就做工分,有工资。农场里的指导员是个宁波人,见栾老个子小,力气也小,就让他当了保管员,就没怎么受苦。78年右派平反,那时已经60岁了,栾老离开农场返回原籍,因家乡已没有了亲人就来到无锡找事做,经在农场认识的朋友介绍,进了无锡前桥农贸市场做事,后又经朋友介绍和现在的老伴组成了家庭,老伴比他小三岁,与前夫育有三女一子,现栾老和老伴与大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大女儿小学老师退休,女婿是居委会会计,对二老很孝顺,女婿还和栾老讨论历史政治呢,感觉很亲近,家里气氛很好,栾老算是享了后福了。栾老大半生都在为生存奔波,经历坎坷波折,总算晚年生活安乐,家庭温暖。
(感谢无锡志愿者团队采访并提供稿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