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保清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属狗,应该是1922年人
籍贯:安徽省太和县(今属界首市靳寨乡)
家庭地址:安徽省界首市靳寨乡
子女情况:一子一女
婚姻状况:丧偶
身体状况:健康,说话流畅,行动自如,健忘,耳聋
经济状况:困难。居住农村,有农村养老保险金、低保金和高龄补贴
生活状况:与儿孙一起生活。儿媳癫痫,孙女脚手残疾,大脑也不正常。
部队番号:39集团军暂29师3团3营7连1排1班,步兵
参加战斗:豫中会战的陇海线战斗(山西任村阻击战)
入伍经历:杨保清老人自述弟兄二人,排行老二,19岁就结婚了。“民国三十年八月,我20岁,保长杨保恒带人把我拉走了,送到太和旧县集(注:老人家乡民国时期隶属于太和县),补了壮丁。然后不几天就往正西到了河南省的项城县(老人记不清地名了,就说是袁世凯的家乡那个地方,经我们提醒,老人才说对对对,就是项城县),入了队伍,换了军装,发了武器。军装是灰色的,一年发两次,使捷克式步枪,每月发饷十至二十元,都是纸币。吃一般的馍饭,不吃小米,经常吃不饱。我们部队是29师3团3营7连1排1班,师长姓张(不知老人说的是不是张汉全师长,他儿子补充说老人以前说过是高树勋的队伍),团长姓王,营长姓赵,连长姓刘,在任村战死,排长姓牛。先到河南禹州驻防一年左右,开始住禹州城里,给领导站岗,后又去守陇海铁路,驻张茅、硖石,是小火车站。(注:经查地图得知,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有张茅乡和硖石乡,在三门峡市以东,陇海铁路经过此地,设有张茅站和硖石驿站)”老人记忆缺失,已记不住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名了,但部队番号说的很清晰,不过我多次问是哪个军,老人也没有说出来,但他儿子回忆说老人说过是胡宗南的16军(这个可能不对)。
杨保清老人入伍后的前几年一直没有打仗,直到1944年才打。老人向我们简单讲述了他参加的两场战斗。
“第一次,是日军攻打我们防守的一个山口,我记不住什么山了,离陇海铁路很近(陇海铁路一词,老人想了好久才说出来),山很高,我们在山上,看下面的人就像小孩一样高,慢慢活动。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工事,居高临下,又有埋伏。这次打了一天,日军没有攻上来,死了不少日本鬼子,我们一个都没有死。这个山口离我们连驻地只有三四里路。天黑以后,月亮地(有月光的夜晚),一个日本鬼子爬了上来,看到我就端抢追着刺我,我扭身就跑,跑了几步,我猛然蹲在一棵树丛后,这鬼子几步就追了过来,来不及躲避,被我一枪捣掉山崖里,摔死了。”
“第二次是在山西任村打的。(老人说的是山西,我感觉应该是豫陕交界处,)任村在八万山附近,离西安很远,离潼关稍近。在任村旁边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河。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十六这天,日军在河西,我们在河东,日军坐上橡皮船,要过河东去。我们一个连坚守着,阻击日军。我们有四挺重机枪,战斗打的很惨,连长也牺牲了,战士都没有退却。后来,我军不断增兵,打退了鬼子,鬼子没有过来。这年我24岁。
“在这次战斗中,我被日军的炮弹皮崩伤了大腿,伤很重,前后换了11所医院,最后才送到渭南县吴湖后方医院治疗。这一住就是一年多。我是在住院期间得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的。”
老人还记得,他们的部队有个排炮连,使用的“迫击炮”有五六尺长,有炮台、炮板、标尺,炮口比碗口还粗。(我对武器不太懂,但我感觉老人说的好像不是迫击炮。)
老人还说,日本人的武器厉害,咱们的机枪只能打两梭子子弹,就得换地方,不然日本的炮弹就要打过来了。
老人还说,在豫西和陕西时住窑洞,他们一个连的人住了9个窑洞。
杨保清老人伤好后,已经是1946年了,他重回部队,后被分到西安第十补给处。淮海战役爆发后,杨保清在西安机场督导部队给养空运徐州的战役前线。1949年5月,西安解放,胡宗南指挥部队退往四川,他就此脱离部队,在西安跟人帮工。又过了一年,杨保清挣足了路费,就想着回家了。先是坐火车到漯河,然后再转驴车、步行,终于在农历二月份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与母亲妻子团聚。这年,杨保清已经29岁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