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损失 > 安徽抗战损失 > 内容正文

安徽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五)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安徽省抗战损失调研课题组   2017-07-02 15:49:02

  (六)结论

  根据现存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抗战期间,有据可查的安徽省人口直接、间接伤亡约为449178人;总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7月物价指数(1937年法币币值)约47.87亿元,其中直接损失〈不包括矿产、文物古迹等的损失)10.86亿元,间接损失36.96亿元,砀山县直接间接损失约0.05亿元。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资料困难等客观原因 , 我们在调研中得出的安徽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基本数据,还是限于目前资料和研究水平的尚不完整的数据,并不是最终结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本课题调研工作,以期在掌握更多资料和取得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有关数据再做出修订和补充。

  日本帝国主义当年的野蛮侵略,使安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与灾难。

  1.人口锐减,元气大伤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了安徽大量的人口伤亡。战争使人口凋敝,很难恢复,元气尽丧,加上各种灾害,农村经济衰败,这就形成了安徽人口史上的一个低谷。

  造成抗战期间安徽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日军的大量轰炸和屠杀。1944年安徽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安徽概览》对日机空袭的统计表明,日机的空袭是从不间断的,安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从1937年7月至1943年底的6年零6个月时间,日机在安徽各地投弹18779枚,平民死伤14412人,损毁房屋128351间,平均每百枚炸弹死伤56人, 毁房屋683间[1],日本侵略军在安徽进行的10—100人的屠杀有376起,100— 500人的屠杀有115起,500人以上的大屠杀有18起。这些惨案中所记载的被日军屠杀的平民达12万多人。

  第二,战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连续9年的黄灾,使安徽黄泛区人口大量减少,死亡就高达40万以上。1939年7月31日,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致电赈济委员会报告皖北水灾,略称:“今年优风甚涨,讵料黄河决口未堵,淮颍又遭横决,波涛万顷,庐舍荡然,本年水位实超出去年一公尺有余”。灾害对人口的正常发展起莫大的冲击作用,既抵制人的数量增长,更影响人的素质提高。

  第三,战争造成了大量的难民。据当时统计,仅皖北各县既遭兵燹,复而受黄灾,非赈不活之难民当在200万以上[2]。而整个安徽境内无家可归的人数达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生活艰辛,疾病流行, 许多难民不是被疾病折磨,就是在饥饿中丧生。

  2.经济急剧衰退,民不聊生

  日伪统治区占全省国土的52呢、人口的54.2%、耕地的61.6%[3]。尽管日军只能控制县城、主要集镇和交通干线,但是,仍凭其军事强制和伪政权,把侵略魔爪伸向各地,对占领区实行法西斯式的统治,给安徽的经济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如1940年日军在全椒古河一带武装走私粮食,就造成了皖东地区1941 年的严重春荒。安徽的重要城市如羌湖、安庆、合肥工商业损失严重,很长一段时间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侵略者对安徽农村的破坏也很严重,造成大量土地荒羌,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农产品产量逐年下降。20世纪40年代中期与30 年代末相比,籼粳稻的播种面积由1911.3万亩下降到1540.7万亩,下降了21.3%,总产由70.2亿斤下降到62.3亿斤,下降了 11.2%;小麦的播种面积由1963.4万亩下降到1688.8万亩,总产由31.7亿斤下降到23.4亿斤,分别下降了 14.0%和26.7%;大豆总产由14.2亿斤下降到7.1亿斤,下降了 50%;皮棉总产由15. 2万担下降到5.1万担,下降了 66.4%;烟叶的种植面积由1937年的34.5万亩下降到1945年的2.2万亩,总产也由59一 5万担下降到4一 1万担,分别下降了 93.6%和91%[4]。因日军侵略造成的皖北水灾,其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 还使河床抬高,水系混乱,埋下了 1951年和1954年大水的祸根[5]。

  由于日军的侵略和日伪政府的残酷统治,安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许多农民因丧失土地而逃离家乡。仅凤阳县逃离家乡的人口就达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6]。 1943年,阜阳县政府给省政府的报告说:”今年黄水泛滥灾情空前,沿沙、茨、柳、淝、洪、淮、泉等诸河流域,先后成灾”,“灾民们横尸街头,惨不忍睹。”报告还说,全县“实救济95310人,尚有477075人挨饿”[7]。

  3.文化教育遭受劫难,备受摧残

  省立安徽大学解体,安徽师范专科学校原校舍被日军焚毁,几乎全部省立中学和绝大多数县立中学、私立中学迁移或停办,全部省立小学和绝大多数县立小学、区立小学停办,全部省立社会教育机构停办和大多数县级社会教育机构停办或被毁,几乎使安徽省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10年间在教育中的努力和所耗费的金钱付诸东流。日军的侵略,使安徽的众多名胜古迹、文物字画、珍贵图书、文教机构或被炸,或被掠夺,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与意志,为其政治统治、军事镇压、经济掠夺服务,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灌输奴化思想。

  在安徽沦陷区18个县,日伪开办小学120所,学生12610人[8]。日军强行规定:日文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中学实行军事训练,由日本的退伍军人担任军训教官;每天清晨,各学校及伪政权的机关、单位,都要举行日本国旗和汪伪政权的所谓国旗的升旗仪式。

  伪安徽省教育厅秉承日军旨意,于1942年10月4日在蚌埠成立中日文化协会安徽分会,积极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该厅实行伪教育机关人员“连环保”。其办法是3人互相连保,如3人中发现1人违反奴化思想要求,即以“连坐法”同时处分3人,以加强对沦陷区人民奴化教育的实施,维护其殖民统治。各学校教材充满卖国投降理论,并篡改中国历史、地理事实,删除原课本中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内容,妄图以此泯灭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反抗意识。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致力于灌输这种反动思想[9]。

  日伪政权在蚌埠还通过其控制的所谓民间组织,如“大民会”、“中日文化协会”、“黎明社”、“社会运动指导委员会”、“青年模范团”、“兴亚学院同学会”等,分别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宣传形式,传播“同文同种”、“共存共荣”等思想,笼络麻醉人民,培养亲日分子[10]。

  在社会教育方面,通过“民众教育馆”、益书馆、公共体育场、“女子职业传道所”、“民众夜校”等场所,开展奴化教育,毒化民众思想。

  在新闻出版方面,汪伪安徽省政府出版的《安徽日报》、蚌埠出版的《蚌埠新报》、汪伪特工外围组织“黎明文艺社”出版的《黎明月刊》等日伪政权的喉舌,无时无刻不在大放厥词,鼓吹“武运长久”、“大东亚圣战”,一时满天乌烟瘴气[11]。

  4.调研体会

  在这个调研和统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原有的行政区划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有了一些变化,造成一些市、县无相关档案资料,给调研工作带来不便;二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一些市、县的档案资料严重匮乏,甚至没有,只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而由于人口的迁徙变化,加之年代久远,调查也很难准确统计出当年的人口伤亡数字。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我们调研和统计的这个结果,肯定无法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这次在全省大范围所开展的调研活动,毕竟是时隔60多年后全省党史工作者在这个课题上所取得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也为以后进一步的调研和统计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抗战期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曾对安徽境内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过统计,部分损失由安徽省政府秘书处编辑成《安徽概览》,1944年出版,安徽省档案馆于1986年进行翻印,成为我们此次调研活动中主要参考资料之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也进行了抗战损失的调查,上报了调查成果,但迄今未发现全省总的损失情况, 只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安徽省档案馆查到部分县的损失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史部门和政协文史部门先后组织了抗战损失的调研,发表了一些调研成果和论文,学者王鹤鸣、施立业著《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研究了抗战时期安徽遭受的经济损失,孟国祥著《大劫难一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记述了安徽遭受的文化损失情况。尽管上述的调查和一些研究成果并不全面和深入, 但为我们此次调研奠定了基础。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资料缺乏,我们的调查所得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证明日军的侵略给安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沉重的灾难。日本侵略的罪行可以被宽恕,但不可遗忘,更不可否认。我们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施昌旺、徐京、周乾、顾永俊、胡北)

  附件1:

实物折算参照值表[12]

  附件2:

抗战期间全国售物价总指数表[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安徽省政府编: 《安徽概览》, 1944 年出版, 安徽省档案馆1986 年翻印, 第320 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人口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第25 页。

  [3] 程必定主编: 《安徽近代经济史》, 黄山书社1989 年版, 第282、306 页。

  [4] 程必定主编: 《安徽近代经济史》, 黄山书社1989 年版, 第295、296 页。

  [5]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安徽水灾备忘录》, 黄山书社1991 年版, 第48 页。

  [6] 中共凤阳县委党史办公室编: 《凤阳革命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 1985 年印行, 第207

  [7]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阜阳县志》, 黄山书社1994 年版, 第80 页。

  [8] 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 《战区督导员对敌伪办理中小学校的调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全5 卷1155。

  [9] 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史》第一卷,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第104 页。

  [10]陆益谦供词: 《日伪时期蚌埠党派性的组织和麻醉青年的组织》, 1957 年3 月14 日, 蚌埠市公安局档案室藏, 汇编—12。

  [1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 《侵华日军在皖罪行录》,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第223 页。

  [12]表中“价值冶均按法币计算。

  [13]摘自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主计部统计局印: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浙江省档案馆民国图书财贸295。该指数以1937 年1 月至6 月为基期, 为各地指数之简单几何平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