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损失 > 河南抗战损失 > 内容正文

台前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上)
来源:360图书馆   2017-10-10 10:57:38

  抗日战争前台前县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台前县于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县。它位于濮阳市东北部,黄河、金堤河汇流的三角地带,地型呈犀角形伸入山东。东、南分别与山东省东平县、梁山县、郓城县隔黄河相望,北依金堤与山东省阳谷县接壤,西与范县毗邻,总面积393.97平方公里。现辖7乡2镇,共有37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耕地27万亩。台前县现辖区包括抗战时的寿张县的部分乡镇和张秋县的部分乡镇。

  台前地处中原,历史上南濒古济水,东临大清河,黄河、大运河交汇,构成水陆交通要冲,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

  清初,社会稳定,台前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增长,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后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黄河频繁决口,台前经济萎靡不振。民国之初,台前经济有所恢复。后来由于内战频繁和黄河不断决口,台前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一)抗战前后人口变化状况

  清初及民国,台前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增长,1935年,全县共有人口150788人, 1946年5月,全县共有人口145517人(包括伤病残的3289人),比1935年减少5271人。

  (二)抗战前后社会经济变化情况

  1、农业

  (1)、种植业

  台前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境内水利条件优越,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壤质土占绝大多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可以说,台前的农业条件基础还是不错的,抗日战争爆发前,虽然由于农业种植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不高,然尚能自给。抗战时期,日伪军建据点占去了大量优质土地,公路和据点虽受到我抗日武装经常破袭和炸毁,但屡毁屡建,不仅毁占我土地,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日伪军经常进行扫荡,老百姓经常离家出走,甚至流离失所,有的被日伪军杀害,大批庄稼被毁,土地荒芜,粮食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都大量减少;加之,日伪军征粮抢粮,实行“三光”政策,老百姓生活更加痛苦,饿死人的现象经常发生。抗战前,全县共有土地442008亩,抗战期间,被敌侵占损毁土地447亩,荒芜土地454亩,两项造成粮食减收901000斤;被敌焚毁抢夺粮食1959500斤,强行征收粮食63775000斤,共计损毁粮食0.666355亿斤。

  (2)、农具

  台前境内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主要是传统的耕作机具。抗战前,全县共有大车5261辆,战争损失604辆;抗战前全县共有小车11296辆,战争损失1055辆; 抗战前全县共有犁耙耧14553件,战争损失犁耙耧2332件。

  (3)、林业

  台前属黄河冲积平原,地表土层深厚,适宜各种林木生长。植桑养蚕一直为台前人民的传统产业;抗日战争爆发前,县境西南清水河乡一带,方圆数十里遍布榆树;县境中部有诸多村庄农民栽植白蜡;全县在庭院、村头、空闲地方零星栽植果树,以枣树为多,30年代,由于连年水患,果树锐减。抗战期间,日军修炮楼、建据点,林木被毁严重,尤以日伪据点附近的枣树(敌伪伐以充当鹿砦)毁坏最多。

  (4)、畜牧养殖业

  台前地处豫鲁平原的中心地带,气候条件优越,植被深厚,适宜多种动物的生长。抗战前,全县共有牲口18828头,抗战期间,损失8623头,鸡鸭鹅等家禽损失更多。

  2、工业

  清至民国,台前工业基础簿弱,县民多以务农为本,兼营棉纺、缫丝等家庭手工业和民间作坊,主要产品有土布、丝织品、白酒、麻纸、粉皮、粉条等,其产品除供家庭生产、生活需要外,少量到附近集市上销售。抗日战争爆发后,家庭手工业和民间作坊都先后停产或倒闭。

  3、商业

  台前商业,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沿运河张秋、枣包楼等村镇得水运之利,商业发达,为运河重要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清末运河淤废,商业逐渐衰落。民国时期,为沟通南北往来,台前不少农民于农闲之时,经商推拱车带红枣等物下江南,将安徽、江苏一带的桐油、茶叶、竹货等商品运回北方。?

  抗日战争前,县城内有大地主蔡如清开办的钱庄,垄断银币市场。韩家药铺生意兴隆,铺店居县城中心,药库及铺房门面数十间,西街有曹家药铺,卖药兼治病,乡下集镇均有小型药铺。还有北大街的金货棚(丝绸布匹店),东街“美中美”酒馆等较大商户30余家。乡间裴城寺集市有江西人开设的银匠炉,山西人开办的典当铺和染房店,商业一时颇盛。抗战期间,台前境内的商业更形凋敝,1942年底,全县仅存各种商号17家,资本总额仅3217元;商品交易主要在集会进行。

  4、金融、物价

  抗战前,台前境没有官办的金融机构,只有私人开设的钱庄、当铺。本县钱庄、当铺均由富商大户经营,县城及乡村均有,县城钱庄由大地主蔡如清等几家富商大户垄断经营,以发放钱票(在本地使用)、放债和兑换银两等方式获取利润。当铺分散于县城和主要集镇,专门经营贵重物品和衣物的典押业务,从中高利盘剥当户。抗战爆发后,都先后停办。抗战期间,台前县使用的货币主要有冀南币和鲁西币等。

  抗战前,本地市场物价相对稳定,涨幅较少。1912年至1926年,市场物价上涨22.7%。小麦市场价格由每石(150斤)5元(银元)上涨至12元,玉米由每石4元上涨至10元。1927年至1937年,市场物价呈坡度上升趋势。批发物价指数以1926年为基数100计算,1937年为127.5,其间又以1935年11月实行法币后涨势较猛。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受战争影响,生产萎缩,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指数以1936年为基数100,由1937年的110起,至1945年8月上升至4826442,上涨43800倍。小麦由1937年每石18元(法币)上涨至105元(中储券),玉米每石由12元涨至85万元。1945年本县市场物价月平均上涨率为174.3%。

  5、教育:

  民国前,台前只有私塾、义学等多为蒙养性质,民国时期,台前的教育有所发展,1936年,全县共有高级小学11处,初级小学169处,抗战爆发后,多数停办。日伪为实施其奴化教育,伪政权先后办起小学多处。县抗日政府于1939年8月建立后,在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创办抗日小学。1945年,全县共有抗日高小8处。

  6、卫生:

  抗战前,台前境内医药卫生事业极端落后,只有少数私人开设的诊所和小型药铺,群众缺医少药,加上水灾频患,导致疫病时常连发,有13种传染病长期流行,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台前境内裴城寺、清水河、尚岭、玉皇岭、师家集、侯家庙(今侯庙)和梁家集(今梁集村)7处古老集市,均有小型药铺和游医。1933年,清水河村乔玉光(女)进阳谷县北坡天主教医院学医,回家后即开始用西药西医给人治病。1936年,莲花池村人杨明宪从山东济南市杨玉生开办的“育生大药房”回乡,在县城内开设“济时医院”。因人才匮乏,医疗设备简陋,药品缺乏,台前境内的西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7、交通、邮电

  (1)交通运输

  台前旧时陆路交通落后。明、清两代,南北仅有两条“官路”,北通寿张、阳谷,南至郓城、梁山,且为土道,晴通雨阻。清末民初,黄河多股泛滥,陆地交通受阻,京杭运河亦淤废,南北航运中断,台前交通一度衰落。台前境内交通落后,农民多系肩挑手推,运输工具简陋,主要有土车子、土牛子,小拱车和双轮畜力大车。1930年,开通寿张沿金堤至济南客运汽车,因价格昂贵,乘客甚少。日伪时期,寿张经阳谷至聊城开通客运班车,因时逢战乱,百姓无人搭乘。抗战时期,日伪军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迫群众先后修复道路4段,总长162公里。抗日军民则对敌占区的公路进行多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破袭。

  (2)抗战前,邮政寿张县城设邮局,区镇设邮政代办所,

  有县城至阳谷、张秋、张书安邮路3条,隔日通邮一次,为步班邮政,后开通县城至裴城寺、侯庙邮路2条。抗战时期,邮路无法正常通邮。

  三、日军在台前的主要暴行

  1937年8月下旬,日军轰炸寿张县城,45人遇难。

  1938年4月4日,日军由范县沿金堤向寿张一带进犯,行至子路堤村,发现村内有红樱枪晃动,遂进村用武力把群众赶出,将长矛、刀枪收集起来捆在一起,并连人一同带走。行至村南,该村自卫队藏佃信、藏学文等23人,手执长矛、大刀奋起截击,与敌展开肉搏,激战一时许,藏佃信等23人壮烈牺牲。

  1939年3月22日,日军进攻寿张城,国民党县长冯谦光闻讯逃窜。县第一区队和县保安大队一中队据守金堤阻击,后被日军迂回包抄,死伤19人,撤退到自蜡仝一带,日军占领县城,烧杀抢劫,遇难百姓30余人。日军进犯寿张时,路经县城东北许堤村,烧杀抢掠,闯进许某宅院,将许家大儿媳、三儿媳及孙女轮奸后用刺刀剖腹,惨不忍睹。是日,又窜到北台村枪杀67岁的老汉岳修林。在东关杀死体弱多病的老实农民陈二。于城内吴家街杀死馍房主人吴景福。北街居民孟召之被抓去为其挑水一夜,天明日军撤离时又将孟杀死。

  1939年5月13日,日军再次侵占寿张城,新任国民党寿张县长王启新闻风而逃,百姓再次罹难。日军进城杀人放火,烟雾迷漫整个城区。居民大部外逃,没有逃脱的妇女不少被强奸,有的被奸后又被杀死。日军摧残一日,向梁山进犯,途中抓住东官路村民岳存新带路,后将其扔下汽车开枪打死。

  1940年3月1日,日、伪军300余人进犯抗日三区姜庄,放火烧毁民房200余间。

  1940年9月,日军由寿张城去马楼、清水河一带“扫荡”,同时闯进玉皇岭村,将群众赶到晒场里逼审,后抓走村民孙学周、王安吉、杜寅凤等7人,带到朱那里村,令其趴在地上任意踏来踏去,后剥光衣服四肢绑起仰面倒悬吊在树上,下面烧起大火,烧得浑身流油,惨叫不止。是日傍晚,日军返城时行至张庄村,将在根据地抓来的7名“八路军嫌疑人”砍头。

  1941年5月22日,日军抓来4名无辜壮年农民,绑在县城西门外4根木柱上,当作练兵刺杀的靶子。4个凶残的日本士兵各持刺刀站在10丈远的一条线上,听到指挥口令猛窜上去,端起明晃晃刺刀,刺入中国同胞胸膛,后又将刺刀抽出,插进水里涮去鲜血,反复轮刺,残无人道。

  1941年11月1日至25日,日、伪军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并在根据地中心裴城寺一带烧毁民房数百间。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对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数万抗日军民被困台前甘草固堆一带,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政治委员率部毙伤日伪军100余人,带领群众突破“铁壁合围”。日伪此次“扫荡”,抗日军民损失惨重,党政军机关和武装人员伤亡279人,被俘116人,失散813人,被抓走群众600余人。日、伪军对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时,其中一部进犯侯庙乡西部的村庄,在苗口西北大洼用机枪扫射,逃难妇女、儿童死亡100余人。行至苗口村,进村打死群众5人,临走时放起大火,烧毁民房20余间。日伪一部行至孙洼村,捉住没有逃走的村民刘建西,乱刀刺死。在邢庄村东,日军围住逃难群众30余人,用机枪扫射,死12人,其余全部负伤。9·27铁壁合围时,在清水河甘草固堆以西村庄,逃难群众被日军赶到猪圈里、土坑里强迫睡倒,谁动一下就是一刺刀,其中有4位青壮年当场被刺死。日军冲入甘草固堆村后,抓住村民陈广乾扔入大火中,活活烧死。王伯房的父亲为保护抗日人员被枪杀,王胜利祖父被打死。民兵王伯颇父女2人与日军相拼被刺死。陈广齐被日军反复灌凉水数次后杀死。野蛮的日军还将村民填入井内数人。该村农民被火烧、枪杀、填井死亡达10余人。

  在9月27日的日伪大扫荡中,县境东部张秋抗日政府工作人员和独立营被围困在夹河套,营长杨朝柄率队浴血拼杀,击毙部分日、伪军突围,而残暴的敌人在金堤一线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报复,架机枪扫射,百姓死伤40余人。又在顾庄、金庄一带施暴,用机枪扫射群众,死伤60余人 。在朱庄,邵庄茭草地里,日军对隐藏的逃难群众疯狂的射击,死伤70余人。此次扫荡日军还利用汽车强行带走群众700余人充当苦工。

  1943年10月12日,日军对根据地又进行大“扫荡”,窜到岳楼村后,群众已大部外逃,未逃出者遭到非人折磨。日军进村强奸妇女4人(其中幼女1人),有3位农民被捉住毒打后倒栽在水缸里,待饮足水再拖到地下任意脚踏,用皮鞭抽打。是日,日军一部在裴城寺“扫荡”,火烧民房,抢掠财物,返回时在米那里至曹岭村10华里地段内,一路施暴,杀死群众10余人。日军此次“扫荡”,根据地群众死伤100余人。

  四、人口伤亡情况

  本次调查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尤其是原始的“敌伪档案”,并到聊城市档案馆和山东省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同时,按照行政村和70岁以上老人走访率“两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全县9个乡镇都认真进行了调查取证。

  (一)乡村调查上报数据

  台前抗战时期共造成人员伤亡人口3455人,其中被敌人杀死474人、失踪566人、病饿死亡913人、负伤1129人、残废271人、被俘179人,抗战胜利后日军遗留的化学、细菌武器等造成45人伤亡。

  应该说,乡村调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重大事件、死亡人口姓名的调查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抗战时间过去60余年,当事人、知情人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即便健在的人,也有的失忆、有的失语,根本无法接受访问,相当一部分由于记忆力减退,只能叙述个大概,所提供的情况往往不完整,遗漏情况甚多,加之部分被调查者把人员伤亡理解成被杀、被害等直接伤亡。所以,乡村调查上来的数据应该少于实际数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