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强调,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用具体事实揭露侵华日军的在清远地区犯下的具体暴行和罪行,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与认识,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使我们当代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更加自觉地为维护人类和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8年,日军开始侵略和占领广东部分地区,邻近省会广州、地处北江两岸和粤汉铁路(新中国建立后改建为京广铁路)沿线的清远地区不但遭受日军的多次侵犯,还经常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给清远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据初步统计,抗战时期清远市域内的人口伤亡总数为9857人,其中人口直接伤亡为5650人(死亡3884人、伤1766人);人口间接伤亡为4207人(死亡170人、被俘50人、失踪21人、伤306人、不明3660人)。社会财产和居民财产共损失25165840元(国币,以1937年上半年指数计算,下同),其中社会财产损失为12927537元,居民财产损失为12238303元。
日军在轰炸过程中违反国际公约,投放有毒物品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开始经常派飞机对清远地区各县城、粤汉铁路及沿线乡镇进行大规模轰炸。
1937年7月27日,6架日机首次空袭清远,在潖江企湖塘兵工厂投弹12枚。9月至10月,先后5次轰炸该厂,共投弹50多枚。由于日机的多次轰炸,除厂内机器设备事先撤出外,建筑物几乎全部炸毁。按1937年7月的法币计,至少造成550万元的财产损失,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清远地区财产损失的最大一宗惨案。9月27日至年底,日机先后多次轰炸银盏坳、迎咀、源潭、潖江口、旧横石等铁路火车站及沿线村庄,炸死平民约200人,炸毁潖江铁桥。
1938年5月6日下午2时30分,日机18架在英德县县城的大同路警察所一带、城外东关、竹篙铺及县府左侧地方法院等处,投弹60余枚,被炸塌焚毁的有县府前座、县电话所、交通部、县电报局、法院民教馆、县城警察所及商店65间、民房25间,南门河面昌记渡满载货物大货船1艘、小艇12艘被炸,炸死市民10人,炸伤市民15人及警员5人。据曾其祥老人回忆:当时“停泊在南山的十数艘伤兵船,全被炸沉,许多伤兵被炸死、淹死。沿河的船只不少被炸沉。北江河上漂流着断肢、残尸,江水被鲜血染红。敌机惨无人道的轰炸,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就有朱日照、黄神英、熊祥有等一百多人(家),真是惨绝人寰。”
日机轰炸清远最为频繁的是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特别是广州沦陷后,日军对清远地区的轰炸更为频繁,其中1938年在清远、英德、连县共投弹3669枚(清远2143枚、英德1456枚、连县70枚),共炸死155人(清远32人、英德85人、连县38人)、伤260人(清远81人、英德59人、连县120人)、毁屋246间(清远72间、英德92间、连县82间)。
1938年10月23日上午11时,日军敌机3架在佛冈府城及石角圩各投弹6枚。此后,国民党佛冈县政府被迫搬迁到潖江北面的莲花岗附近的国恩寺(今石角镇塘二桥附近)办公。1938年11月6日,18架日机对连州城内常平社学和城外老人桥(城东)进行轰炸,投弹34枚,炸死民众85人,炸伤110人,毁房37间。这是侵华日军派飞机第一次空袭连县县城连州城,也是日军轰炸清远地区单日人口伤亡最多的一次,伤亡的人口涉及军警公职人员等各行各业。此后,居民为安全计,纷纷疏散下乡,有的朝往暮归,连州城呈现萧条冷落。1938年11月17日上午9时35分,一架日机在阳山县城投下炸弹4枚,当场被炸死2人,炸伤4人。
地处粤桂湘三省交界的连山,也不能幸免。1944年10月23日(农历润9月7日)早晨,日机3架在连山吉田公路沿线进行4次俯冲扫射,死1人、重伤1人,毁坏货车二辆、房屋小商店各1间。
日军在轰炸过程中违反国际公约,投放了有毒物品。在1938年8月5日上午10时18分,日机21架炸清远县源潭,投弹后又投许多毒棉,造成2死1伤,死者七孔流血。
当时有不少报纸,较为详细报道了因日机轰炸造成的惨案。
《中山日报》1937年10月25日报道:“廿三日上午十一点许,敌机廿二架到达英德站上空盘旋,适有客货混合车由广州开往曲江,到英德时,遇敌机来袭,乃在该站暂停,被敌瞥见,随乱投炸弹卅余枚,车站及路轨颇受损伤,死伤搭客工人十六名。”“廿三日,敌机大举轰炸粤汉路时,适有客车一列开至英德站,见敌机到袭,立即停车以避。时车上乘客男女老幼约百余人,正在夺路逃避。不料灭绝人道之敌寇,竟向列车轮回轰炸……计车厢十一辆,全被烧毁,只剩尾列之行李车。自十一时许着火,焚到下午六时,火势始杀。斯时,剩客妇孺走避不及者,死伤四五十人,由车站人员就近救护,送英德医院时,受伤毙命之妇孺已有十六人,敌人惨无人道一至于此。”
香港《工商日报》1938年3月29日报道:“查昨日敌机均袭粤汉铁路南段各站,英德清远间悉被投弹,达五十八枚……其中最惨者,敌机狂袭粤路时,不顾公法人道,竟向由广州北开韶关之客车投弹,并频用机枪扫射,计有一列车开到河头沙口之间,司机见有敌机到袭,即行停车,时为午间,车停后,车上搭客共有三百余人,各人立即下车分赴附近村野躲避,有不及走避者约一百余人,敌机此时低飞扫射后,并猛投炸弹两枚,有一弹命中车卡,车卡当即倾覆,计被炸死伤搭客共百余人,均为平民,一时血肉横飞,惨状不堪忍睹,其被炸伤者呻吟之声,异常凄切。”
香港《工商日报》1938年8月22日报道:“由去年八月卅一日被×机空袭起,至本年七月廿六日止,第二行政区所属各县市被×机空袭的一年中,其情形大要如下:…英德投弹一千零二枚,死卅余人,伤六十余人,毁民房一百零三间,商店四十余间,机关十七所;清远被投弹一千二百四十一枚,死伤百余人,毁民房一百一十余间,学校一所。”
《星岛日报》1939年5月24日报道:“二十二月以来,×机专向我非军事地区无抵抗人民肆虐,粤北各地,遭×机投弹,不下万枚,毁民屋数千间,死伤达三千余人。兹据调查所得,抗战迄今,第二行政区各县被投弹数目,计有…清远落三千一百四十九弹,死三百一十二人,伤三百八十人,毁屋八百六十二间;英德落三千三百八十三弹,毁屋三百间……阳山落二弹,死四人,伤二人……佛冈落一百二十四弹,死十五人,伤四十人,毁屋十六间。”
日机轰炸后的惨状,叫人难以想像。如,英德青塘,据当时的老人回忆,“1944年8月的一天下午,又是青塘街(圩)日,一架日机窜到青塘上空投弹轰炸,把未逃进石洞的三、四十人,炸得血肉横飞。村民陈阿安与父亲陈道房两人早上共同抬猪肉上圩卖。下午,陈道房被炸得尸首分离,肢离破碎,由其儿子一块一块拾起来,用箩筐挑回埋葬。好不惨痛!群众郑胜说:‘这对父子,上午抬猪肉赴圩卖,下午挑人肉去埋。真是悲惨哪!’”
据初步统计,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日军在清远地区共投弹7168枚,造成死亡1581人、伤1159人,炸毁房屋1500间。
上廓街德国教堂收容的妇女遭日军轮奸
日军对占领地区平民进行疯狂残杀与伤害,其中清远县、英德县和佛冈县在第一次粤北会战期间受害最为严重:日军沿途杀害清远县城乡平民1260人,受伤害女性281人。佛冈县被杀害殉难民众110人(男82人,女28人)、受伤47人(男34人,女13人)、失踪1人(男)。1939年12月30日英城沦陷一周内,兵民被杀295人(在江湾村虐杀洋高乡副乡长谭有举等人)、伤54人。
据1940年2月20日的《大光报》报道:清远县城沦陷6天时间,日军无恶不作,杀人如麻,被杀平民300多人,团队政警52人;奸淫杀害妇女35人,强奸妇女250人。“敌寇入城后,发挥兽性,滥肆奸杀,疾病老弱不及走避之民众概无幸免,事后殓埋死尸凡三百余具,店铺被其焚者已查得一百八十七间,住户四百余,而敌人奸淫我妇女其凶狼毒辣,更属骇人听闻!上廓街之德国教堂,当县城沦陷时,曾收容妇女百廿余,暴敌强行入内,轮奸五次,华籍牧师名(作者注:原文为“名”,疑为“石”之误)某之女,为敌兵瞥见,强索不得,竟迁怒其父,拖出门外枪杀。在一老人之尸旁,以血书‘此人年八十二该杀’字样,有七男尸排绑于大树之下,被斩去首级,女尸类多以木棍塞其下体,甚者枭首而置于两股之间,其残虐实非有人性者所能想像。”《中山日报》战地特派记者黄剑豪在1940年2月7日报道:“沦陷了五天的清远县城,已没有一线完整的房屋,也没有街道的存在,只有的是掩鼻欲呕的腥臭气味,和满道的死尸。”“赤裸裸的女人尸体雪白的肚皮上,被刀划了一个十字,肠脏都溢了出来,小孩子的尸首、没了腿的死猪混成一片,这是浩劫后的清远县城的缩影,也是敌寇所赐与清远县民众残酷的烙印!”
1945年1月,日军分二批由湖南江华、蓝山窜入连县,经东陂、星子、临武出坪石,所经之处,遇男子捉去作向导,不从者杀之,或用火烧死,或生埋地穴;遇女则轮奸致死;住过的房屋,不论墙壁、楼板、瓦面,或穿洞破坏,或放火烧毁;粮食和猪牛杀了吃不完,就烧掉或倒入厕所,或放毒其中;锅头水桶缸罐皆被打碎。杀害百姓28人,杀伤1人,俘虏导致失踪14人,烧毁房屋38间,杀猪139头,牛55头,抢去大米7800斤,钱款15000元(国币)、竹子100多株。
1945年4月1日(农历二月十九),一支日军由新丰的金竹园向英德青塘、新和隆、举子岩进犯,150多名农民躲进官公岩避难,1人被剖腹,17人被熏死,7名妇女被日军强奸后用木棍捅进阴道致死。
进犯日军沿途到处强暴妇女。1940年1月初,日军入侵清远县高田乡,裸囚妇女于一祠堂中,分别实施强暴,并强拖壮丁围观。当场有数人被强奸致死,还有数人羞愤自杀。
入侵日军到处烧、杀、抢,还使不少家庭破碎,不少群众流离失所。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至1943年10月,英德县、清远县、佛冈县收容难民人数分别为1851人、1164人和60人。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受伤。
日军还蹂躏劳役占领区民众。1945年1月19日,日军第5次侵占清远县城后,成立伪维持会,任命伪县长,在下滨江以南地区建立日伪政权,直到9月11日才全部撤出。被占领区的民众在日军占领间,受到非人的蹂躏,经常被日军劳役。
此外,在清远县开展抗日活动的抗日游击队战士有17人先后被日军杀害。
日军多次侵犯清远,杀害驻军官兵
1937年7月7日前,日军对清远地区没有军事行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第12集团军的62军、63军驻扎在清远县城以北地区,守卫粤北第一防线,与日军第23军对峙。
1939年1月13日,驻守在清远县龙山(现佛冈县龙山镇)的国民政府军152师阵地受到日军的猛烈进攻和轰炸,致使大批将士伤亡,副师长林英灿(湖北省黄岗周铺镇人,黄岗现为武汉市新洲区)也在战斗中殉职,他是在清远地区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国民政府军将领。
1939年12月17日,日军为策应桂南作战,调动第18师团、近卫师团之混成旅及38师团、160师团、11师团各一部约6万多人,统由安藤利吉指挥,分三路出扰广东各线,引发第一次粤北会战。其中,左翼日军104师团奉23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命令,1.5万余人沿铁路北犯,向清远银盏坳地区猛烈攻击。国民政府军第12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部62军(军长黄涛)与日军展开激战:152师在师长陈章率领下全体官兵顽强据守阵地,战斗将近一个星期,守军伤亡惨重,营长吴麟光荣牺牲。随后,62军157师师长练惕生,65军(军长缪培南)158师师长林廷华、187师师长孔可权先后率部投入战斗。守军6个团的兵力在银盏坳、伯公坳、王子山、青龙岗、源潭等处阵地、方圆10公里的区域内与敌进行反复激烈的争夺战。守卫王子山阵地的两个连,全部壮烈牺牲。在争夺伯公坳战斗中,157师940团在团长李友庄带领下顽强拒敌,其中两个营损失四分之三。营长连士英、副营长倪伟英光荣牺牲。
1939年12月24日,进犯粤北的日军以机炮掩护强渡潖江,溯北江而上,直驱英德县城。30日,日军从子贡岭经龙头圩到达南山,用燃烧弹炸毁了南山电话所和电话总机,当场炸死烧死话务员白棠、萧镜棠、李观桂、电话所所长植珍(均石尾人)、植冬戊(南岸人)和2个小孩,英德县长李辉南和身边的一名马弁黄如才被日军机枪射中殉职,另一名马弁(不知姓名)负伤,留守在英德县城文化寺的地方武装中队队长谭锦裘(附城江湾人)也中枪负伤,后在渡河中牺牲。
1944年6月至7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日军104师团主力部队于1944年6月29日开始在石角圩(清远县城南16公里)附近渡江。6月30日,日军一部队在清远东侧地区渡过北江,随即开始进攻白庙(清远县城东11公里)、石板(清远县城东北6公里)一线以北山区地带的数道国民政府军阵地。日军师团司令部于7月2日晨进驻回澜圩(清远县城西6公里),并从背后攻击大罗山(清远县城北18公里)附近的国民政府军。7月3日攻占清远县城,并在附近进行扫荡。7月3日半夜,日军104师团后续部队渡河完毕。7月4日,日军主力准备向横石塘和高田圩(横石塘西7公里)突进。7月7日晨,日军继续向连江—线挺进,师团司令部10日9时推进到大洞圩(高田圩北15公里)。此战又造成一批守军伤亡。
1945年1月21日晨,集结于源潭、迎咀、银盏坳—带的日军独立步兵第8旅团及104师团兵力共约5000人,其先头部队千余人开始向国民政府军江湾南岸狐洞山警戒阵地进犯,一部经白石坳向岭仔脚前进,另一部向桂头前进,主力则沿粤汉铁路北进。因敌众我寡,国民政府军461团在潖江南岸警戒部队退回北岸防守。当日下午3时,日军强渡潖江口,守卫尖峰顶之461团第2连之排哨的竭力抵抗,日军集中炮火向尖峰顶猛烈轰击,排哨全部牺牲。18时日军渡过潖江口,又向黄麖角、佛子坳、黑鹰岭、大松岗等阵地攻击。当晚,日军攻占大松岗阵地。22日凌晨一时,461团1营副营长率步兵两连、重机一排向大松岗阵地反攻,激战至5时,伤亡颇巨;上午9时,日军千余人由北江西岸黄洞口、峡州渡过东岸,分别向竹园围、下岳及大岭等阵地攻击。461团除以一部防守大岭外,主力转移至大岭头、网形顶之线。下午2时,日军以猛烈炮火掩护,猛攻大岭阵地,461团第9连连长黄伟强阵亡,该连李世表排全部牺牲,大岭阵地被日军占领。是晚,日军又向大岭头、网形顶阵地猛攻,次日零时40分,大岭头、网形顶阵地均被日军攻陷,守军伤亡惨重。
日军两个月烧毁清远农村房屋5057间
日军入侵清远城乡,不但到处杀人,还到处放火,烧毁百姓房屋,抢夺百姓财物,使社会财产和居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其中,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间,清远县全县农村仅这段时间被烧毁房屋5057间,县城被烧毁商店165间,按1937年7月战前币值折算,损失金额法币达810613元,此外清远县城乡还耕牛1301头、禽畜50775头、农具30456件,损失稻谷23363担、其他财物损失1262753元;英德县毁坏房屋3054间,损失牛460头,其他财物损失1301700元;佛冈县被日军毁焚房屋812间。
北江抗日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1938年10月12日,日军自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仅仅9天省府广州沦陷,国民党军政当局狼狈逃至韶关。当时军心涣散,阵脚大乱,若日军兵力充足,乘胜追击,临时省府韶关可能不保,这就是单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即片面抗战的后果。然而从1939年7月至1940年夏,北江流域的抗日烽火愈燃愈旺,国民党军政当局积极抗日,粤北各族群众踊跃支前,从而取得了“粤北会战”的初步胜利。此后尽管抗日之路异常艰难曲折,但粤北除了铁路沿线几个城镇陷落外,广大农村仍掌控在人民手中,临时省府连县没有沦陷,最终于1945年8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会问:北江抗日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当年国共双方都认识到:抗战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场决死之战。唯有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方能取胜。什么是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它是指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的抗战路线(简称洛川会议)。其内容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里,即要实行全国军事、全民总动员,结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改良民生,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进行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战,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国民党是地主资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有对立的一面的,因此共产党在坚持全面全民的族抗战路线中,必须“站在抗日的最前列,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中共北江特委在粤北各县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为贯彻党的洛川会议精神,决定在北江地区,迅速恢复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在此之前,因大革命失败,党组织的活动是不公开的。
1939年7月,中共北江特委成立(黄松坚任书记),接着进行以组织建设为中心的地方党的建设工作。至1940年春,清远、韶关市域各县党的地方基层组组织先后恢复与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勇敢地站在抗日最前列,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一)深入粤北城乡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党的地方组织为实现这一目标,派遣一大批党员与国民党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与省级群众团体相对称的抗日团体,如政工队、妇女生产工作团、军民合作站(所)、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等。深入粤北各族群众、各级政府和军队,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团结御侮,一致抗日等爱国主义思想;张贴“打倒日本侵略者”、“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标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同时,完善上述团体的战斗支前、抢救、后勤保障等功能,从而实现了北江人民抗日的总动员。
(二)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发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御侮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法宝,粤北抗日要取得胜利,党的地方组织一定要贯彻“发展进步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力”的方针,巩固本地区的统一战线。在发展进步势力方面,利用合法的“政工队”、“军民合作站”、妇女组织等,扩大党掌握的群众队伍。同时下力气把粤北各县有名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进步力量加以发展使用,并通过他们吸引更多知识界人士,加入党的抗日队伍。
在争取中间势力方面,通过支持帮助等途径,争取到国民党北江第二挺进纵队(简称“挺二”)司令莫雄,支持抗日。争取到当时国民党第四路军司令部干训班负责人陈汝棠,支持抗日等等。
在孤立顽固派方面,对党已掌握的团体和军队中的顽固分子,采取解除职务的手段礼送他处;对国民党军政当局中的个别反共分子,采取警告或活捉教育,使之回头是岸。对坚持反共媚日的顽军,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使之不敢轻举妄动。(三)自觉掌握抗日武装开拓敌后根据地。共产党要“坚持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就必须有自己的强大的武装力量,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人头落地。这是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之一。中共北江特委遵照党中央“力求继续发展,扩大武装部队”的指示,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独立自主地组建和扩大如下人民抗日武装:一是选派一批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党员去领导各县乡的抗日民众武装,通过敌后游击战锻炼,使这支队伍发展到数千人;二是通过人际关系派遣党员军事骨干邝达、杜国栋、周辉等人,打入国民党“挺二”中担任军职,使该部队变为共产党实际控制的国民党武装。其编制由2个大队发展为4个大队。三是当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挺进到北江时,一方面让地方武装融入其中,一方面动员各族进步青年参军参战,扩大正规抗日武装。
为落实党的洛川会议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指示,中共北江特委在粤北各县创建抗日根据地。主要办法是已游击战争开路,以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和发展经济为内容,以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为目标,边打边建百边巩固。1939年春至1945年底,先后建有:“以广宁四雍为中心的广(宁)四(会)清(远)怀(集)边区,以英德东乡为中心的英(德)翁(源)佛(冈)新(丰)边区,共3大块根据地,小块根据地则更多。
北江地区党组织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集中体现在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中。它如同漆黑夜晚北江上的航灯那样,照亮了抗日航船的前进方向。
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积极抗战,在正面战场上大量消耗了日军实力
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行合作抗日。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广东省府北迁韶关,日军打到清远、英德县境,国民党军政当局岌岌可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按照“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爱国传统,接受了共产党力主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
一、在军事上秣马厉兵,积极备战。1938年冬,保卫粤北的还是在惠(阳)保(安)增(城)战役中曾一触即溃的第十二集团军,司令还是余汉谋。但自1939年春起,余部开设军官训练团,对中下级军官进行军政训练,邀请政工团员和爱国人士(当中有地下共产党员),到其训练团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并在基层部队中设立政治指导员,加强对战士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整个十二集团军里还安插了600多名共产党员,600多名进步青年。为了动员广大群众抗日,余汉谋部还组织了粤北十县各族壮丁进行军训,以实现军民抗日。
二、在政府工作方面实行改良民生的财政政策。省政府把和连县作为抗日政策的试点县,并取得成效。抗战前连县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作坊,省政府机关迁来后,增加厂矿20余间,产值高速增长。农业方面,省账济会在龙坪设立了5400亩垦区,给予每户贷款3000元以解决生活问题。省建设厅设立农业实验总场,推广适合连县地区生长的稻种……据史料记载:1940年粮食产量达12639631市担,与1952年产量1298887担相近。此外公路、邮电、通讯等都有长足发展。在连县取得经验后便把它推广到各县,一度促进了粤北经济的发展。
三、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敢于与日军血战。1939年冬,以余汉谋为司令的第十二集团军及军直属队共12万人,部署在花县、清远县军田、王子山、银盏坳等军事要点上,与6-7万日军对峙。此时余军受过军政训练,士气高昂,阵地坚固,于1939年11月至1940年5月,先后3次击溃了日军,保卫了粤北。3次会战共毙伤敌官兵2万余人,俘虏敌官兵74人,毙伤伪军500多人。国民党军牺牲1万余人,伤7千余人。这就是华南抗日史上的有名战役——粤北会战。
在粤北会战中,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官兵表现了抵御外侮、不畏强暴、敢于同日寇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这是击败日军的决定性因素。如第一次会战,余军守卫银盏坳东南王子山阵地的某部两个连,为捍卫阵地与敌血战,两个连全部牺牲。在争夺伯公坳阵地中,余军两个营损失四分之三,营长连士英、副营长倪伟英英勇牺牲,但战士们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杀伤日军1000余人,阵地稳如泰山。
1939年春至1940年夏,广大官兵敢于与敌人血战,大量杀伤日寇,保卫了粤北,从而粉碎了日本企图逼迫广东军政当局投降的阴谋。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有效遏制日军主力,保住了省府所在地粤北
粤北会战后,粤北抗日后方曾一度出现高涨形势,但国民党顽固派出于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于1941年1月掀起反共高潮,中共粤北省委被破坏,一批党员干部被捕杀,地方共产党组织重新被迫转入地下,北江抗日形势急转直下。1944年7月,日本乘机发动对粤北进攻,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又不战而逃。1945年1月英德、曲江、韶关重镇失守,省府被迫迁至连县。然而此时共产党则重振旗鼓,挺进敌后,开创了抗日的新局面。
一、重新恢复党组织活动,重建党的抗日武装。中共北江特委决定于1944年秋恢复党的组织活动;把党组织隐蔽期间培养出来的一批军事人员,插入“挺二”第五、第九中队,重新发动各地民众武装,实行全民抗日;进行交通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使日伪军龟缩于若干城镇,寸步难行。
二、配合东纵北进部队扩军打仗,不断消灭日军有生力量。1945年3月,北江支队约400人于1945年3月挺进到英东鱼湾,与当地党领导的“挺二”第九中队和第五中队合并,组成清远人民抗日同盟军。截断了河头至大坑口铁路,摧毁日寇十多个据点,消灭日伪军1千多人。于1945年上半年建立了“北江东岸抗日运动委员会”和直辖14个乡的民主政权,根据地人口达20多万,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
1945年5月底西北支队约350人到达清远文洞,与清远当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合并,组成西北区人民抗日同盟军,主要是在北江京田、横石圩等地,神出鬼没伏击日军来往船只,据统计,当年六至七月共打沉、打伤日军船只20余艘,毙伤敌人四、五十人。从黎洞至白庙之间五、六十公里河段,日军的水上运输陷于瘫痪。与此同时,消灭一批伪军、顽军,于1945年2月建立了以文洞为中心清(远)英(德)边区。
以上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在北江游击战中,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原“挺二”九中队中队长共产党员赖德林,在首次夜袭清城的战斗中,勇闯虎穴,直捣日军老巢,击毙日军曹长以下数人,缴获一批军用物资。赖德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誉为抗日英雄。原北江支队野马中队中队长、共产党员陈荣畿,在青塘周屋与顽军的战斗中,为掩护主力突围,率领18位战士与敌人血战30多小时,弹尽粮绝,大多牺牲。陈等几人,最后等敌人进入阵地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被当地人民誉为抗日十八勇士。
综上所述,人们清楚地看到:广东国民党军政当局在省府北迁后,尚能接受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打了一些胜仗,抗日是积极的。但在抗战相持阶段及其之后,在日军诱降下曾一度掀起反共高潮,扼杀人民抗日力量,使当时的省府连县十分危急。与此鲜明对照的是,粤北地方共产党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以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缠住了日军主力,保卫了粤北,保卫了广东,为华南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是北江抗日的历史事实。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粤北的全面小康,为实现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而建功立业,这才是对无数先烈的最好纪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