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研究 > 抗战损失 > 广西抗战损失 > 内容正文

千古遗憾——抗战时期玉林人民忍痛拆毁古城墙
来源:广西政协玉林市委员会 作者 林玉龙   2018-04-09 15:30:27

  在整理《玉林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的历史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清朝光绪年间的《鬱林州志》,书中有张“州城内图”,可以从图中清晰看到当年玉林州城的四周有巍峨的城墙,一段关于玉林古城墙的历史在眼前徐徐展开。

  玉林是广西东南部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古称鬱林。玉林在春秋战国时为百越之地,秦时属象郡,汉平定南越国后始置鬱林郡,郡治布山县(今贵港市),唐麟德二年(665年)在石南设立鬱州,次年改为鬱林州,州治设兴业县铁城。宋至道二年(996年),鬱林州迁南流县,即今玉林城区,开始修筑城墙。

  自此以后,历任官吏不断修缉扩建,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长达千年,修筑成长约七百一十三丈,约有三层楼高的古城垣。城墙用重达一两百斤巨大长方形青石砌叠作为基脚,城墙内外均用二十斤左右的巨型城砖砌成,中间填以泥土,墙顶平面用灰砂铺过。据当年的老人回忆,城墙顶像一条小型公路,可以通汽车。城墙顶外面边缘筑有齿形墙垛,每一墙垛均开有一个巨型炮眼。每隔相当远的城段又砌有准备安放铸铁大炮的平台。此外每隔约五十米筑碉楼一座,以便对城墙外面构成侧射的交叉火网。城墙周围在东、南、西、北四向均建有拐变入口进城的石拱城门两座,城门上建有城楼碉堡一座。城门用五市寸厚的木板作门扇,并加钉厚铁板覆盖防护。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内向侧面均砌有宽约三公尺的石级,供人登临城头之用。在四个门中还建有外城墙和内城墙。城墙内每隔相当远的距离又用城砖砌有宽两市尺的简单步级,以利于巡城时中途上落。

  玉林城墙的墙基原址在现在的环城路,东起自现人民中路六路口,向北沿水电巷至现在的教育路折回汽车总站方向至宁屋角,再由宁屋角折回现在的内环西路、内环南路,由内环南路接回六路口,周长2377.3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日军大举侵华,战火从华北、华东逐步蔓延至华南。1938年11月,7架日本飞机轰炸玉林县,投弹31枚,炸毁房屋百余间,死伤十几人。之后,玉林县、兴业县、博白县不断遭受日机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日军南进战略的紧迫形势,广西省政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下令全省各地拆除城垣,并将附城及公路两旁五里内之碉堡、城堡拆卸或减矮。1939年7月12日,玉林县遵照广西省政府要求拆除城墙的命令,成立了拆城委员会。但是玉林县政府和玉林人民是极不愿意拆毁城墙,后来玉林城防司令部出面,才征集各区乡镇民工前来拆城墙,以乡村小组为单位,自带食粮、工具,限期拆完。

  经过一段时间,一座几百上千年的巍峨壮丽的城墙,就拆成了断垣残壁,最后消失在玉林大地上。据民国玉林县政府统计,1939年玉林县拆卸城墙共损失33017.46万元(国币,1945年价)。这只是物质上的损失,而玉林古城墙的历史价值损失则是无法估算的。

  一座古城墙不仅是静止的景观,也是“活”着的历史,是历史文化进程的写照。如果把玉林古城墙看作是一个历史文化块垒,那么镶嵌在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这本书历经千载,记录和包容着玉林千年来的发展史、沧桑史、苦难史,见证了玉林人民的筚路蓝缕、勤劳勇敢,记载着玉林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独特的位置……

  倘若玉林古城墙依然保存到现在,我们或许就不用去西安、南京才能看到古城墙了。我们只要加以修缮,辟为公园,不仅是市民游人的好去处,也可以直观感知历史、传承着古文化,更为玉林涂抹下一层厚重的文化色彩!

  然而,这一切已不复存在,历经百年风雨、千年沧桑的玉林古城墙,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毁于一旦,令人痛惜,给玉林人民留下了千古遗憾!

  (林玉龙)

  注:本文参考了《鬱林州志》(清光绪版)、《中国共产党玉林历史(第一卷)》、《玉林市志》、《玉林市文史资料》等资料。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