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财产损失情况
1.社会财产损失
(1)直接损失
日军侵入海南后,大量侵占占领区的社会财产,造成社会财产重大损失。由于所收集、掌握的档案、文献资料不完整,本调研报告只能对当时海南社会财产损失的一般情况作一个不完全的记述。
①矿业损失
日军侵占海南后,随即派来地质调查队和日窒海南资源调查队,对海南各地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勘察,查明石碌铁矿资源之富、品质之优为世所罕见,于是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会社”(同年改名“日窒海南兴业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并制订“三期开发计划”:第一期年产铁矿石100万吨,第二期年产铁矿石200
万吨,第三期年产铁矿石300万吨。其开采设备及配套设施为:(一)石碌矿山:采矿设备有K—120型3立方电铲4台,K—50型1立方电铲1台,Ob—1型穿孔机4台,各类凿岩机93台;运输设备有300匹马力卷扬机3台,80匹马力卷扬机2台,6000吨矿仓上部运输胶带4条(未完成),破碎厂以下运输胶带4条,汽油牵引车23台,2吨载重矿车若干台;破碎设备有圆锥破碎机1台,破碎厂系统1个(未完成);辅助生产设备有机械修理房、锻工房、铸造房、压风房、化验室、仓库等。(二)码头、铁路:八所港码头及卸矿装船设备;石碌至八所专用铁路。(三)动力设施:东方广坝7000千伏安水轮发电机厂房及输电设备;东方至石碌50公里66千伏输电线路;66/3.3万伏降压变电所;柴油发电机。日本人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重点开采石碌矿山北一主矿体下部坡积矿及北三坡积矿等几个层面。当时矿石运输系统大部分未建成,电铲设备仅用于开拓层面及公路,对于生产层面的矿石采掘及装车,全部役使劳工完成,人力装车后,用卷扬机及上部运输胶带运往矿仓,再用列车运往八所码头。
田独铁矿由“石原株式会社”投资开发,分三期进行掠夺性开采:第一期,从1939年2月至1940年6月,原计划年产30万吨,实际年产量只有169599吨。当时只有简单的机械设备,如采矿用小型凿岩机,运输用小轨车拉小矿卡,其余大量工作均由劳工手工操作。第二期,从1940年6月至1941年9月,计划年产60万吨,实际只完成计划的56%。期间增加了皮带运输设备和万吨矿仓,但生产仍以人工为主。第三期,从1942年至1943年3月,加紧对田独铁矿资源的掠夺,年产计划增加到120万吨,实际完成76.5%。期间增加电铲、推土机、胶带运输机等设备。
据日方资料,石碌、田独两处被掠夺的铁矿石数量如下(附表二、附表三)①:
附表二:
石碌铁矿生产及输出情况表
年度 | 生产数量(吨) | 对日输出数量(吨) | 备考 |
1941年 | 5000 | | 1941年3月开始 |
1942年 | 95724 | 51456 | |
1943年 | 393553 | 248012 | |
1944年 | 200997 | 110900 | 1945年1月停止 |
合计 | 695274 | 410368 | 石碌矿区贮矿7411吨 八所港贮矿219582吨 |
附表三:
田独铁矿生产及输出情况表
年度 | 生产数量(吨) | 对日输出数量(吨) | 备考 |
1940年 | 169599 | 167991 | 从1940年6月开始 |
1941年 | 355921 | 306634 | |
1942年 | 893824 | 805098 | |
1943年 | 918511 | 832214 | |
1944年 | 353436 | 304120 | 1945年1月停止采矿 |
合计 | 2691291 | 2416057 | 河口贮矿120407吨 港口贮矿152969吨 |
以上共计掠夺2826425吨。
日本人历年从海南岛掠夺的铁矿石数量占同时期从中国掠夺的铁矿石总量的比例为:1941年4.06%;1942年8.66%;1943年10.140%;1944年5.22%。按1936年海关报关单价每吨铁矿砂3.84元计算,损失价值总值为10853472元②。
除铁矿石外,被日本掠夺的还有水晶、锡矿等矿产。水晶矿位于屯昌县羊角岭。其生产和被掠夺情况如下(附表四)③:
附表四:
屯昌县羊角岭水晶矿生产和被掠夺情况
年度 | 生产数量(吨) | 对日运送数量(吨) | 摘 要 |
1942年 | 4.520 | 4.520 | |
1943年 | 23.536 | 23.536 | |
1944年 | 90.480 | 65.210 | |
1945年 | 19.815 | | |
合计 | 138.351 | 93.266 | 未运出的库藏品移交给中国政府 |
锡矿位于儋县那大,被掠走数千吨④。
注:
①日本大藏省管理局:《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海南岛篇》,第122、125—126页。
②黄菊艳:《抗战时期广东经济损失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③日本大藏省管理局:《关于日本人的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海南岛篇》,第126—127页。
④《两广工商经济特辑》(民国时期),第56—58页。
②工业损失
日军对海南地方工业的掠夺,主要在盐业方面。儋县、临高等6县战前平均每年产盐400多万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盐税收入达1000多万元。抗战时期,盐场被日军侵占或封锁,损失巨大。仅三亚盐场每年就损失盐产155.6万担,价值2676320元,以沦陷六年半计,盐产损失1011.4万担,总价值17396080元(此计算以该盐场1937年产量155.6万担为年均产值,以1936年每担售价1.72元法币为历年均价)。此外,日军还抢掠崖县原盐13万吨①,值4472000元。
抗战前,海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加工厂和手工作坊。日军侵占海南后,出于“以战养战”的需要,大量攫取海南本地资源,就地投资工业生产,开发冶金业、机械工业、电气业、化学工业、制盐业、造船业、纤维制品工业、水泥制造业、砖瓦制造业、皮革制造业、玻璃制造业、土木工程等。计有各类会社、工厂(场、所)等43家,分布全岛各地。譬如,在榆林设“大日产业株式会社造船所”,有船台3个,每年可造轮船6艘;设“日本制铁海南岛工业所水泥工厂”,月产水泥300吨;在海口设“日本油脂会社海口工场”,用以生产肥皂;设“南国烟草会社”,从事纸烟生产;在琼山设“三友殖产株式会社”,从事纺织;设“海南制纸株式会社”,用以生产新闻纸和香烟纸;设“东亚制药厂”,生产军用药品。此外,“明治制糖株式会社海南事务所”在中原、感恩,“盐水港制糖会社”在琼东、加来、白莲、龙塘,“日糖兴业株式会社”在儋县(新州)、那大,“三井农林株式会社”在藤桥等地,开办多家糖厂②。这些工厂连同矿山、铁路、港口等设施一起,构成了日军掠夺式开发的基础。海南在这方面的资源、税收和人力损失难以计数。
另外,抗战时期日军还在儋县、万宁县劫掠工业产品价值131万光洋(与1937年法币等值。下同)。
注:
①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农业志》,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6页。
②陈植编著:《海南岛新志》,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第33—43页。
③农业损失
民国建立之后,海南的华侨从海外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岛内设立了一批近代化模式的农业庄园,从事橡胶、咖啡等热带作物种植。日军侵入海南后,用各种手段夺取了这些农场。《台北帝国大学第一回海南岛学术调查报告》称:“农业的三要素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在进入(海南岛)事业会社的事业区域势力范围内的土地,在军事管制期间,尽可能地降低其条件,应该将其所有权转让给事业会社,可能的话,实现无偿转让也是可行的。如那种随意把土地所有权留在当地居民手里的办法,想来不是断然坚持的土地政策。”①如在海口台湾拓殖第一苗圃,它在海口港栈桥的近处,作为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海南岛开发试验场之一,在日军侵入海南岛不久,1939年4月29日即正式设立。该苗圃原属一南洋华侨所有,有5町步(1町步约=1公顷=15亩,约合75亩),日文资料称:“转让给”台湾拓殖,台湾拓殖又将之扩大到15町步(约合225亩)②。又如“大日本制糖”在那大的橡胶园,原来的主人是当地的天任公司,日军侵占海南岛后,该橡胶园即被转为“大日本制糖”“管理”③。
日军在海南进行所谓的农业开发,总计投资1.29亿日元。36家日本商社中④,农业25个,林业5个,牧业2个,渔业4个,遍布日军控制的海南岛沿海地区。经营的作物有水稻、番薯、蔬菜、甘蔗、烟草、水果、棉花、黄麻等,同时还引进一些品种和先进技术,强迫农民种植,以求提高产量,达到掠夺的目的,满足军需。据《海南省志·农业志》记载,日本侵占海南6年多时间共掠夺稻谷300万石,砂糖67万担,麻棉30万担,番薯9亿市斤,活牛25万头,生猪48万头⑤。日军侵略造成渔船损失1155艘,价值11550000万元(1947年币值),折合战前(1937年7月)币值为3942509元(法币)。海南各县渔船损失详情见如下(附表五)⑥:
附表五:
海南各县渔船损失统计表
县市名 | 战前渔船数(艘) | 损失渔船数(艘) | 损失价值(万元) |
琼山 | 200 | 97 | 970000 |
文昌 | 600 | 200 | 2000000 |
琼东 | 220 | 40 | 400000 |
乐会 | 150 | 50 | 500000 |
万宁 | 300 | 70 | 700000 |
陵水 | 300 | 50 | 500000 |
崖县 | 1300 | 100 | 1000000 |
感恩 | 100 | 35 | 350000 |
昌江 | 146 | 53 | 530000 |
儋县 | 500 | 200 | 2000000 |
临高 | 450 | 220 | 2200000 |
澄迈 | 120 | 40 | 400000 |
合计 | 4386 | 1155 | 11550000 |
在林业方面,为满足不断扩大的木材需求,特别是开发矿业所需,日军拟定岛内木材自给计划,组成专门企业负责木材生产。岛田、王子、台拓、大共木材等4家日本企业,共具有年采伐4.3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⑦。以此计算,从1940年到1944年,5年间其采伐量至少在20万立方米以上。《海南省志·农业志》记载为23万多立方米⑧。
注:
①台湾总督府外事部:《台北帝国大学第二回海南岛学术调查报告》第79页。
②张兴吉:《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页。转引自寺林清一郎:《海南岛的农场》,见《台湾时报》1941年10月号。
③台湾总督府外事部:《台北帝国大学第二回海南岛学术调查报告》,第79页。
④黄菊艳:《抗战时期广东经济损失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⑤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农业志》,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6页。
⑥黄菊艳:《抗战时期广东经济损失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8、288页。
⑦日本大藏省管理局:《关于日本人的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海南岛篇》,第112 —113页的记载统计。
⑧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农业志》,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5 —56页。
④交通损失
民国时期海南与外界的交通,除了外国轮船外,主要靠本地帆船。日军侵入后,对海南岛周边的交通,采取了严格的管制制度,对外的联络以及本岛内部的联系,几乎完全为日本人所控制。海南岛内的大型帆船皆被日军所没收,日军用这些帆船组织了两个航运公司——“开南航运株式会社”和“开南帆船组合”,负责海南岛与外界及周边、沿海的运输。海南岛——香港航线,用“开南帆船组合”的小火轮和帆船来运输交易的物资;海南岛——广州湾航线,用“开南船帆组合”的所有帆船来运输交易物资。在海南岛沿岸,则依靠“开南航运株式会社”和“开南帆船组合”所属的帆船来实现日本军需物资的运输。
民国初期,海南岛的汽车业已有初步发展,战前营业汽车最多时达600余辆。日军侵入后,通过“台湾拓植株式会社”对岛上原有的交通工具及一切设备加以控制。除少量汽车由海南地方政府撤人内地山区外,其他民间车辆全部被日军强行征用。“台拓海南产业株式会社”是唯一被日军特许的汽车营运公司。
为了强化统治和掠夺资源,日军于1940年6月开始建造琼山南渡江铁桥。铁桥建成通车后,由一小队日军守卫。守桥日军经常对通过桥下的民船无端射击,或者上船抢掠财物,铁桥成为过往民船的“鬼门关”。
根据此次调研资料,万宁市、儋州市交通直接损失16万光洋,海口市交通直接损失105739元(1937年法币)。
⑤邮政损失
海南抗战时期邮政方面的直接损失,仅据万宁、儋州、海口3市的统计,共计6万光洋和230元(1937年法币)。
⑥商业损失
日军占领海南岛后,对商业实行统制政策,指令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等有实力的商社派员到海口、三亚、北黎、那大等市镇开设数十家商店,通过这些商店对商品进行全面控制。日军把海南出产的鱼、盐、牛、羊、猪、鸡、椰子、甘蔗等,都列为战争物资,不许民间经营;布匹、煤油、火柴等生活日用品,也规定为专卖品,禁止私人买卖。日军仗恃武力,利用专卖权,低价收购本地产品,倾销日本工业品,致使原来比较繁华的海南商业奄奄一息,民族工商业大批破产,譬如海口原有的10间银铺,都先后停业、倒闭。及至1948年,全岛能勉强维持的公司和店商仅44家,与抗日战争前的500多家相比,下降了90%。
战后,海口涉及商业产权的法律诉讼接连不断,其主要原因是日军侵占海口期间许多商业机构被日本人侵夺,在战后接管过程中出现了所有权的纠纷。
海南的对外贸易在日军入侵期间急剧衰退,甚至中断。1938年,海口外国进出港船只645艘,83.7万吨(吨位),1939年锐减至179艘,24.4万吨(吨位);国内贸易船只从128艘18.7万吨下降至45艘7.1万吨。据井出季和太的《改订海南岛志》记载:海南岛的贸易“近来在1938年由于日支事变,支那贸易的南移及法币贬值而增加,即1938年的对外国贸易789万元,国内贸易1448万元,合计达到2265万元。可是1939年受事变的影响,对外国贸易297万元,国内贸易248万元,合计548万元,与前年相比锐减到四分之一”①。据英文版《琼海关十年报告1932—1941》的记载:1939年2月日军侵人海南岛之后,“几乎所有与外界的交通都中断了,因为地方管制,许多大宗进口商品包括煤油、汽油完全消失”。
据定安、万宁、乐东、儋州、海口5市县的统计,抗战时期商业方面直接损失50间店铺,1049.8万元(1946年国币),22万光洋。另有价值156797元(1937年法币)。
注:
①张兴吉:《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
⑦海关损失
1938年3月30日,日军轰炸海口,琼海关房屋、电台受损。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后,首先抢占琼海关,海关所属设备、物资皆被其占有。1939年2月10日至3月9日,日军从琼海关抢夺汽油30箱;2月23日抢掠清澜海关分卡“定海”缉私艇1艘;2月10日—3月8日,抢掠海口琼海关第37号运输船、帆船及其他器物。三亚榆林海关分卡、琼山铺前海关分卡都有物资被日军抢占。以上合计法币157683.91元①。此外,日军还夺取了海关缉私用武器一批,计有重机枪1挺、步枪2支、子弹2100发、弹鼓4个,合计价值法币1200元。琼海关办公楼前的铁栅栏、铁门也被日军拆掉运走,价值法币2660元②。临高、关窖尾、海口湾3处灯塔被毁,合计价值6500元(1947年价格)。海口炮台灯杆被毁,价值2952海关两③。据战后统计,琼海关被劫财产价值(原价)159472.46元(法币)④。
琼海关的税款是日军侵占的重点。据资料统计,1939年至1941年,被日军侵占的税款达1672852.53元之巨(参见附表六)。
附表六:
琼海关被日军侵占税款表⑤
时间(民国) | 税款额(国币) |
28年6月15日(截至5月31日) | 132937.58 |
28年6月30日 | 115680.87 |
28年7月31日 | 80105.76 |
28年8月31日 | 43660.87 |
28年9月30日 | 49646.26 |
28年10月31日 | 41617.24 |
28年11月30日 | 25882.82 |
28年12月30日 | 22016.09 |
29年1月31日 | 46825.47 |
29年2月29日 | 56514.39 |
29年3月31日 | 65847.92 |
续表
时间(民国) | 税款额(国币) |
29年4月30日 | 79105.78 |
29年5月31日 | 51841.96 |
29年6月30日 | 79990.65 |
29年7月31日 | 97397.42 |
29年8月31日 | 120098.02 |
29年9月30日 | 104130.78 |
29年10月31日 | 71384.85 |
29年11月30日 | 75201.25 |
29年12月20日 | 40317.86 |
30年1月31日 | 41739.46 |
30年2月28日 | 27780.79 |
30年3月31日 | 39011.98 |
30年4月3日 | 44998.44 |
30年5月31日 | 38613.39 |
30年6月30日 | 40473.31 |
30年7月31日 | 40473.31 |
30年8月31日 | 27338.80 |
合计 | 1672852.53 |
注:
①《琼海关财产损失报告单(自抗战发生之日起至二十九年四月三十日止)》,第二历史档案馆六七九 (6) —208。
②《抗战损失调查资料:海关员工及公私财产损失报表》,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四六—859。
③《海务科财产直接损失报告表》,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四六—859。
④《全国海关自九一八以来日人劫夺关产总表》,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七九(4) —864。
⑤“游击区域内各关积存正金银行各项正附税款数目表”琼海关数字,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七九(4) —863。
⑧财政损失
据万宁、儋州、海口3市的调研资料,抗战时期直接财政损失9万光洋,另
有价值188190元(1937年法币)。
⑨金融损失
战前海口有3家银行(广东省银行海口支行、中国银行琼州办事处、琼崖实业银行)和1家邮政储金汇业局。日军侵入后,这些银行和储汇局被迫撤迁或关闭,其中部分存款被日军侵夺。日本人相继在海南设立台湾银行海口支店、榆林支店,横滨正金银行海口支店。又利用华人资本的(台湾)华南银行在海口开设支店,在文昌、定安、澄迈设置分店。
日军在海南投放的军票数额逐年大幅上升。1939年70万日元,1940年330万日元,1941年659.3万日元,1942年2135.4万日元,1943年4909.4万日元,1944年11180.2万日元,1945年20617.7万日元(截至8月份),总计39902万日元①。抗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立即宣布军票不兑换,中国政府仅以200元军票兑1元法币的比例回收②。海南人民的财产无形中被日本人掠夺。
另据万宁、儋州、海口3市调研资料,抗战时期金融直接损失10万光洋,82300两白银。
注:
①日本大藏省管理局:《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通卷第29册——海南岛篇》第158页: 1985年高丽书林出版。另据黄菊艳:《抗战时期广东经济损失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的记载。1939年为70万日元,1940年达330万日元,1941年660万日元,1942年2135万日元,1943年4704万日元,1944年11180万日元,1945年达20618万日元(8月份止),总计39697万日元。
②此处的汇兑仅是汇票的兑换,并不是纸币。
⑩文化方面的损失
仅据三亚、澄迈、临高、万宁、乐东、儋州、海口7市县的调研统计,抗战时期直接损失图书1060本、清真寺4座、文物9件1处、古建筑3间、光洋30万,413107元(1937年法币)。
11教育方面的损失
海口及沿海地区各县城被日军占领后,海口所属6间中学和13间县属中学被迫停学。这些学校的校舍大多为日军占领,如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海中学、澄迈中学、临高中学均被日军占据。乐东县有2间学校被日军摧毁。仅据万宁、乐东、儋州、海口4市县的统计,教育直接损失达13万光洋、524760元(1937年法币)。
12公共事业损失
仅据儋州、海口2市的调研资料,抗战时期公共事业直接损失9万光洋、1041元(1937年法币)。
13人力资源损失
劳工问题是日军侵占海南时期的一个突出问题。日军为掠夺海南资源,在其所谓“海南岛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产开发”中使用了大量的劳工。劳工来源主要由日军用各种欺骗手段和诱惑方式从香港、澳门、上海、广东等沦陷区征募以及本岛强制征用。据陈厉刚《海南岛榆林港田独铁矿调查报告书》(民国35年4月)记载:“据调查所得,日人由外地运至海南岛之榆林三亚、北黎、石碌、八所、东方等地工人,先后68批,每批300人至500人余,合计25000人。”①《海南铁矿志》记载:“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海南矿产资源,先后从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汕头、厦门等沦陷城市欺骗和强抓来学生、失业工人共68批、25000余人,加上海南各地劳工共达4万余人,分别在矿山、电站(厂)、码头、铁路等处做苦工”②。关于石碌铁矿(包括矿山开采,电站(厂)、码头、铁路的修建)劳工人数,河野司编著《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一书记载:1943年10月,有日本人3000人,台湾人600人,广东、香港劳工20000人,海南岛当地劳工22000人,合计45600人③。该书还记载:日军在海南岛各地的占领区(石碌铁矿附近除外),每次至少强征15000人到16000人的劳工到石碌铁矿劳动,以3个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被征总人数接近数十万④。根据上述资料看来,日军开采掠夺海南矿产资源,除外运至海南的25000名劳工外,海南本地劳工被征用应在20万人次左右。在此次开展的调研工作中,全省有15个市县在调研报告中统计到劳工的数量,为116932人。这是不完全统计。《八所港史》这样记载:“从1939年8月至1942年底,共用3年时间开发了石碌矿山,建石碌——八所铁路和八所港。据老工人回忆,在这三个工程中,日本鬼子从本岛、上海、香港、广州、江门、台湾等地连抓带骗来20万劳工,以及上千名英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战俘……这些劳工中包括十岁至十二岁的童工。”⑤省课题组认为,这里所说的“20万劳工”,除了2.5万外来劳工及上千名战俘外,本岛劳工应作为“人次”来计算。水野明著、王翔译《日本军队对海南岛的侵占与暴政》记载:“昭和十八年(1943年)十月,海南岛内征用的劳工人数为22000余人。这些劳工的征用过程,据海南海军特务部北黎支部政务系主任冈崎四郎的手记,全岛由海南海军特务部作为主管,岛内各地驻屯之海军陆战队,派出分遣队强制征用劳工,以三个月为期实行交替’。由此看来,在前后延续了五年多时间的开发工程中,总共大约有数十万人次的海南岛民众被强制征用为服苦役的劳工”⑥。苏智良在所著的《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中认为“日本统治海南岛6年多时间内,10多万劳工中死亡人数在6万以上,死亡率高达60%”⑦。这些资料所记述的劳工数据与我们开展的调研数据基本一致。
注:
①陈厉刚:《海南岛榆林港田独铁矿调查报告书》(民国35年4月),第44 —45页,存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档案室,案卷号25。
②海南铁矿志编辑委员会编:《海南铁矿志》,1984年内部出版,第4页。
③河野司编著:《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1973年版,第239—240页。
④河野司编著:《海南岛石碌铁山开发志》,1973年版,第240—241页。
⑤八所港务局《八所港史》编写组编:《八所港史》,1983年版,第24页。
⑥水野明著,王翔译:《日本军队对海南岛的侵占与暴政(1939—1945)》,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96—198页。
⑦苏智良等著:《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被日军强行征用的大量劳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非人的待遇,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就非海南本地的劳工数量而言, 前引陈厉刚《海南岛榆林港田独铁矿调查报告书》资料中说到,日人外运到海 南的68批25000名劳工中, “除少数逃走外,现存七八千人,在此间惨死者 16000余人,占百分之六十有奇。本区之大陆工人,自抗战胜利后,原有2300 余名,其后一部分之死亡,资送回籍,或另谋别业外,现尚余1377名,然多属 面黄肌瘦,体质残弱之辈,据检查结果,堪能工作者,仅占百分之二十而已”①。另一资料统计,日本投降时,北黎、石碌两地合计有华工8560人,比较1943年10月的22000人,少了12000人。据1963年海南铁矿老工人回忆,“我们从汕头来5040多人,到日本投降时只剩700多人,除了20多人去当游击队,其他都饿、病死了”。“上海来的最早一批3000人。到我们来时,他们只剩30多人,其余都病死和被打死”。“我1942年第6批550人从香港来,现在除了很少数走往各地,只剩4人”②。海南本地劳工,据七差重合的维持会会长、当地黎族“奥雅”回忆:“当时我每天组织300名劳工到石碌矿山替日军劈山、开路、挖矿等,这些劳工从各村摊派,每天自带工具饭菜早出晚归,替日本人做无偿的劳役,若是劳工得了病不给治疗,还要绑起来抛到火堆中烧死火化,说是为了‘杜绝传染’。”③在艰辛的苦役中,日军以非人手段对待劳工,随意毒打、折磨、刑罚或处死。所用刑罚有:活埋、滚打、烙烧、电击、灌水、倒悬等等。广大劳工如囚徒。这种非人的待遇和超负荷的苦役,加之事故和瘟疫使劳工大批死亡。老工人郭平回忆说:“八所成立一个火葬班(60多人),平时火葬50—60人,最多一天有300人。”④石碌矿山劳工至日军投降时,原4万余名劳工幸存下来的仅有5803人。1963年海南铁矿的冯庆、纪友卿等几位老工人在回忆矿史座谈会上说,“矿山工人每天工作时间12小时(普遍性),没有衣服穿,只好去偷水泥袋和麻袋来做衣服穿(普遍性)。如果遇上大雨,水泥袋淋湿了,就只好露着身体干活。工人吃不饱,只好(一)偷农民的地瓜;(二)吃木薯叶;(三)吃野菜;(四)吃香蕉心;(五)到日本人饭堂水沟里去捞饭粒吃;(六)到日本人猪栏里去要日本人喂猪的饭来吃(符荣讲); (七)吃1公尺多长的空心菜;(八)吃猪吃的蘑菇;(九)吃饭堂不要的黄菜叶、烂菜等。日军对工人用的刑罚有:1.用电电死;2.将水用一条水胶管插进鼻内灌水,当你肚子装满了水,然后用砖压在肚子上,人上去压,水就从口里吐出来。如此重复多次,直至这个人死去为止(李洪述);3.双膝跪在一根大木上,后面关节再放一条大木,双手举起一盆水(或在背后捆着一条大木);4.断脚筋刑;5.把人捆在树上,给日本兵刺杀当练兵用(活人);6.(让工人)自己挖一个洞,约到自己胸口上,然后下去,叫另一个工人将土盖到自己胸上;7.木剑刺工人(周生述)。致工人死亡的方式有:1.打死;2.(用)刑死;3.饿死;4.病死;5.打毒针死;6.自杀死。在石碌每天最多有70多人死去,最少有20—30人,其中饿死、病死、冷死的人多。石碌河每天有10来人自杀”⑤。田独铁矿劳工的处境与石碌相似,现将田独矿区1944—1945年劳工死亡数统计如下(附表七、附表八)⑥:
附表七:
田独矿区1944年度劳工死亡数统计
月份 | 工人数 (人) | 病工数 (人) | 死亡数 (人) | 平均一日 死亡数 (人) | 死亡率 (%) | 出工率 (%) | 病工率 (%) |
5 | 7940 | 633 | 46 | 1.5 | 0.64 | 77.2 | 6.3 |
6 | 7760 | 483 | 54 | 1.3 | 0.7 | 80.1 | 6.1 |
7 | 8042 | 586 | 50 | 1.7 | 0.9 | 79.6 | 6.3 |
8 | 7962 | 524 | 72 | 2.4 | 0.6 | 76.6 | 7.1 |
9 | 8038 | 564 | 25 | 0.8 | 0.31 | 70.1 | 5.7 |
10 | 7484 | 563 | 40 | 1.3 | 0.35 | 76.9 | 3.1 |
11 | 6071 | 680 | 73 | 2.6 | 1.1 | 78.8 | 9.9 |
12 | 5792 | 670 | 83 | 2.8 | 1.5 | 70.9 | 14.1 |
合计 | | 4903 | 448 | | | | |
注:
①陈厉刚:《海南岛榆林港田独铁矿调查报告书》(民国35年4月),第44—45页,存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档案室,案卷号25。
②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档案馆:《海南铁矿劳工口述资料》,第15矿史记录本,“陈玉标、吴江洪、伍进的口述”,第17、28、39—40页。
③海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铁蹄下的腥风血雨——日军侵琼暴行实录(续)》,海南出版社1995年 版,第403—404页。
④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档案馆:《海南铁矿劳工口述资料》,第5矿史记录本,“吴昌桐的汇报”,第22页。
⑤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档案馆:《海南铁矿劳工口述资料》,第24矿史记录本,“冯庆、周生、黄元、李龙泉、纪友卿的口述”,第3—5页。
⑥《海南铁矿志》编委会编:《海南铁矿志》,1984年版,第6页。
附表八:
田独矿区1945年度劳工死亡数统计
月份 | 工人数 (人) | 死亡数 (人) | 平均一日 死亡数 (人) | 死亡率 (%) | 出工率 (%) | 病工率 (%) |
1 | 4039 | 40 | 1.3 | 0.9 | 68.6 | 16.3 |
2 | 1905 | 64 | 2.4 | 3.8 | 64.4 | 21.4 |
3 | 1921 | 60 | 2 | 3.1 | 71.1 | 24.3 |
4 | 1906 | 125 | 4.5 | 6.3 | 65.9 | 29.1 |
5 | 2052 | 267 | 9 | 1.3 | 64.2 | 27.2 |
6 | 1875 | 206 | 7 | 1.1 | 57.8 | 30.7 |
7 | 1790 | 145 | 5 | 8.1 | 56.8 | 33.2 |
8 | 1713 | 110 | 4 | 6.4 | 51.8 | 30.7 |
合计 | | 1017 | | | | |
田独铁矿开采达6年之久,田独劳工在这里受到了非人的折磨,被枪毙、活埋、烧死、打死和病饿死者达1.2万余人,其中崖县(今三亚市)本地劳工10120人,其余近2000人是岛外或岛内各县的劳工。被日军残害折磨致死的劳工全部埋在田独村边一个坑里,成为骇人听闻的“田独万人坑”①。
日军为了掠夺海南矿产资料,采取“以中国人生命换取矿产资源的‘人肉
开采’政策”②,造成了海南人力资源难于估量的损失。
注:
①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李秉新、徐新元、石玉新主编:《侵华日军暴行总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0—1161页。
②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4其他损失
据万宁、海口市调研资料,尚有未加分类的直接损失23.5万光洋和2991元。
(2)间接损失
根据各市县调研资料汇总,抗战时期海南社会财产间接损失416万光洋。
此外,还有用于战后难民救济、遣返的财物损失。日本侵占海南时期,在工农业企业中大量使用日本本土人员和中国台湾省人。同时,为弥补其兵力的不足,在日本海军海南警备府所属的5个海军陆战队下,均设有警察队(军官为日本人,士兵多为中国台湾省人)。战后统计,这两类人合计30000人左右。1946年7月前,至少还有16000人滞留在海南岛。为了遣返此类人员,总计花费约9亿元法币,折合战前(1937年7月)币值为171290元(法币)①。此外,有大约17000名外省工人滞留在海南,最初由国民政府第46军负责接收,提供粮食。到1946年还有7000余人,需要安置②。其中经济部粤桂闽区特派员办公室遣送难工2342人③。
经折算合计,抗战时期海南社会财产损失总计45816580元(法币),其中直接损失41485290元,占90.55%;间接损失4331290元,占9.45%。在直接损失中,以矿业损失和工业损失最为严重,占损失总值的将近七成。这与日军攫掠海南矿产资源作为军需补充的“开发”宗旨密切相关。实际上,还有大批水晶矿、木材等被日军攫取,由于缺乏记录,损失无法计人。日军的大肆掠夺,对于当时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海南社会,不啻于一次灾难性的打击。
注:
①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1946年7月25日《呈请速拨专款办理遣返留琼台胞由》,第二历史档案馆 21—1439。
②行政院秘书处致粤桂闽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救济海南岛失业工人案》,第二历史档案馆4 —10188。③经济部粤桂闽区特派员办公室:《为遣送海南难工案准外交部驻广东、广西特派员公署、香港办事处代电》,第二历史档案馆4—10188。
2.居民财产损失
(1)土地损失
据《关于日本人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海南岛篇》所载“日本各会社在终战时的事业概要表” (见该书第91—101页),日本会社在海南共有农场65处,占用耕地1546.2町步(1町步约=1公顷=15亩),合计23193亩。但该书第104页“水利设施施行概要”中记载:日本会社在65个地点建有水利设施,受益面积达39400英亩,依此计算,其所占耕地应为15944.32町步。另据《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第125 —126页表中记载,日本人在海南有农场62处,面积16623.46町步,约合249351.9亩。又据《海南岛新志》记载:65处水利设施的“受益面积为12000公顷”,折合日制为12000町步,折合市制为180000亩。经综合比较,省课题调研组认为《海南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辑要》所载的土地面积数字较为可信。
据《海南岛新志》,本岛耕地面积为3852700亩,以此推算,日本会社所占土地占全岛耕地总面积的6.47%。
(2)房屋损失
日军侵占海口后,其军事机构直接抢占市民商铺和住宅。如海南最大的图书出版贩卖机构——海口海南书局,在日军侵入的当日即被其军事报道部抢占,作为《海南讯报》的办公地点。日本人在海口开设店铺145家,多是占用民间企业的房屋来开办。海口市得胜沙路12号原为土产经营商“巨美合号”的一座三进店铺,被日本国际电气株式会社据为办公地点(日本人为遮掩其抢占的事实,仅给予少量房租),隔壁的得胜沙路10号也被该会社占作职员宿舍。
日军为修建机场等军事设施,强行拆毁大量民房。1940年夏天,日军修建三亚机场,将原三亚街400余户民房拆除,把居民逼迁到羊栏、妙林等地。同年4月,日军在崖县黄流镇(今属乐东县)修建南进机场,拆毁新荣、官园、赤龙等24个村庄,共拆民房6950间。9月,日军在陵水县修建后石机场,强行拆除50多户民房。
据《广东省战时房屋损失调查表》(1946年6月)记载,海南各县房屋损失数量如下(附表九):
附表九:
海南各县房屋损失数量统计
县别 | 损失屋数 |
琼山 | 2135 |
文昌 | 2274 |
定安 | 470 |
澄迈 | 465 |
儋县 | 563 |
临高 | 519 |
崖县 | 193 |
陵水 | 219 |
万宁 | 300 |
乐会 | 245 |
琼东 | 183 |
感恩 | 98 |
昌江 | 122 |
乐东 | 138 |
保亭 | 180 |
白沙 | 424 |
合计 | 8526 |
原表未注明房屋的计量单位。海南传统民宅计数,通常以“处”或“进”为单位,一般每处一进三间,大者二进六间或三进九间,以此计算,被损毁的房屋应在数万间以上。根据战后统计资料,仅琼山一县民房被毁就达38741间。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战后函件中记载,海南被敌伪焚毁房屋5.9万栋。此次调研,全省18个市县统一以“间”为单位进行统计,得出抗战时期海南房屋损失136441间的结论。省课题调研组认为,这一统计数据可以采信。
(3)树木损失
树木损失13759637株、573922立方米,其中海口市565162立方米、三亚市670株、文昌市297176株、儋州市141700株、万宁市1560000株、五指山市220株、定安县4810株、澄迈县284000株、临高县49223株、乐东县71838株、陵水县8760立方米、保亭县11350000株。
(4)禽畜损失
禽畜损失2024964头(只),其中海口市382509头(只)、三亚市3859头(只)、文昌市324799头(只)、儋州市456950头(只)、万宁市86000头(只)、五指山市325头(只)、定安县6135头(只)、澄迈县507226头(只)、临高县136848头(只)、昌江县213只、乐东县54053头(只)、陵水县688头(牛、猪)、保亭县64671头(只)、琼中县688头。
(5)粮食损失
粮食损失66346864斤、360020担、2047石,其中海口市21061772斤、三亚市123940斤(大米)、文昌市19050771斤、儋州市377000斤、万宁市360000担、定安县73500斤、澄迈县21092286斤、临高县2641471斤、乐东县1020624斤、陵水县20担(谷)、白沙县251500斤、保亭县654000斤、琼中县2047石。
(6)服饰损失
服饰损失705764件、3箱,其中海口市137008件、文昌市59024件、儋州市279000件、万宁市23502件、五指山市1470件、定安县4276件加3箱、澄迈县146871件、临高县12525件、乐东县15308件、保亭县23980件、琼中县2800件。
(7)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损失
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损失1192426件,其中海口市390691件(生产工具49568件、生活用品341123件)、三亚市10件(生活用品)、文昌市128830件(生产工具48652件、生活用品80178件)、儋州市260000件(生产工具189000件、生活用品71000件)、万宁市321840件(生产工具13640件、生活用品308200件)、五指山市750件、定安县4506件(生产工具3540件、生活用品966件)、澄迈县17336件(生产工具)、临高县5591件、乐东县17177件、白沙县30600件(生活用品)、保亭县13982件、琼中县1113件。
(8)其他损失
其他被劫掠物品92486件、猪油1050斤、渔船7艘、光洋1300元;对敌负担粮食3388097公斤、糖条610担、光洋335435元、银圆2464858元。
抗战时期海南居民财产损失总计29647590元(法币),其中房屋损失13644100元,占全部居民财产损失的将近一半,其直接原因是日军为了消灭抗日力量,多次大规模“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大量炸毁和焚毁民用房屋。此外,日军为了就地解决兵员粮食供应,大量占用土地和掠夺粮食,造成土地损失价值5298728元,粮食损失价值7391226元,使本已十分贫困的海南民众生活更加困苦。
(六)结论
1.基本结论
抗战时期,海南人口伤亡异常惨重,财产损失特别巨大。根据此次调研汇总统计,抗战时期海南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为:
人口伤亡总计565177人,其中直接伤亡217905人,间接伤亡347272人。在直接伤亡中,死亡139081人,伤53621人,死伤不分557人,失踪16786人,国民党抗战人员死亡1727人,共产党抗战人员死亡6133人;在间接伤亡中,被俘捕人员伤亡27526人(其中死亡10476人,伤4576人,失踪1844人,不明10630人),灾民伤亡196279人(其中死亡83458人,伤102555人,失踪6717人,不明3549人),劳工伤亡117016人(其中死亡93469人,伤6150人,失踪1947人,不明15450人),慰安妇5000人,另有被强奸妇女1451人。上述间接伤亡人数中,劳工伤亡仅有12个市县统计的数据,被强奸妇女为9个市县的统计数据,其他市县因缺乏资料而无法统计。
财产损失总计75464170元(法币,下同),其中社会财产直接损失41485290元,社会财产间接损失4331290元,居民财产损失29647590元。在社会财产直接损失中,矿业损失10853472元,工业损失23178168元①,农业损失3942509元,交通损失265739元,邮政损失60230元,商业损失378795元,海关损失617302元,财政损失278190元,金融损失213986元,文化损失713107元,教育损失654760元,公共事业损失91041元,其他损失237991元;还有水晶矿、木材、店铺、图书、寺庙、文物、学校等一批社会财产损失,尤其是人力资源损失难以估价。此外,日军在侵占海南的6年半中,总计发放军票399020000元(日元),战后日本政府宣布军票不予兑换,无形中劫掠了海南巨额财产。在社会财产间接损失中,13个市县抗战时期间接损失416万光洋,战后用于难民救济、遣返171290元(法币,下同)。在居民财产损失方面,土地损失5298728元,房屋损失13644100元,粮食损失7391226元,其他损失3313536元,尚有大批树木、木材、禽畜、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法折价。
注:
①这一数据不包含海口市8家汽车修理行、40余家制革作坊、3 —4家椰雕工艺品手工工场、广珍酱园酱油厂的损失(无法估算)。
2.海南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点
抗战时期海南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人口伤亡比例大,伤亡人口占1939年海南人口总数的23.42%。按当时家庭人数计,平均每户至少有1人伤亡。可谓家家都有一笔血泪账。二是自然资源遭受巨大损失,主要表现在日军为了战争需要,掠夺了海南数以百万吨计的高品位铁矿和大量的优质木材,以及水晶矿、锡矿等。三是劳工伤亡惨重。日军为掠夺海南资源,以强征和诱骗的方式招募20余万劳工从事采矿、采伐、筑路等劳役,劳工伤亡累计11万余,伤亡率高达60%。四是妇女受凌辱、摧残异常凄惨。日军在海南强奸妇女之后,往往采取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予以侮辱蹂躏(如割乳、刺下身、剖腹),然后杀戮。仅澄迈一县,被日军强奸的妇女就多达879人。日军在海南各地建立76处慰安所及遍及各地军事据点的“战地后勤服务队”,有数以千计的妇女被诱骗或强迫充当慰安妇,供日本官兵泄欲,许多人被日军奸淫、毒打致死。幸存下来的慰安妇身心蒙受巨大损伤,一生无法抚平。
3.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带来的主要影响
从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日军侵占海南长达6年半之久。为了将海南岛变成日军在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台湾式的殖民地,日军在政治上实行血腥统治,对岛内的抗日军民多次进行大规模“扫荡”,大肆屠杀海南人民,造成重大人口伤亡。由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海南曾出现整个乡乃至整个区范围内焦土遍地、尸骨遍野、荒芜人烟的“无人区”惨况。在经济上,日军进行掠夺性“开发”,疯狂攫取海南自然资源,造成海南巨大的社会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历经日本的残暴统治之后,海南社会经济面貌极度残破,人民经济生活十分困苦。以海南经济中心海口市而论,战后百业凋零,万物腾贵,猪肉每市斤从1.5元涨至5元,一般蔬菜每市斤从一两角钱涨至5角钱左右。不少居民米缸没有隔夜粮。有时交通断绝,发生全市性粮食恐慌,粮价飞涨,居民只能吃番薯或米糠度日。棉布奇缺,每十户居民每年仅有一两份布,每份三四米长。海口市居民生活尚且如此,更遑论广大乡村。
民国初期,海南社会经济建设开始缓步发展。但随着抗战的爆发和日军的侵入,原有的经济发展秩序被完全打破,海南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随之中断。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刚刚开始的海南城市发展进程完全停止。此外,刚起步的热带种植园经济也受到沉重打击,几乎所有由华侨所创建的热带作物农场都被日军占领,转移给日本会社进行所谓“开发”。虽然日本占领海南时期也有一些“经济建设及开发”的措施,并有相当数量的基础设备保存到日本人投降之后,但其“开发建设”是在军事占领的前提下,以海南的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作为日本军需资源补充为目的的“开发建设”。日军认为海南是一座“天然资源宝库”,特别是“世界良质铁矿”(含铁量57%),是“建造舰艇用最好的钢材原料”,经济战略价值非常重要,因此,在其占领期间,日本政府的支持和民间企业相结合进行的海南矿业及其他所谓“开发建设”,是为了大肆掠夺海南资源。日军为掠夺资源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是一种临时性措施,既不完备,也不牢靠,反而使海南丧失了原有正常的经济发展基础,加深了海南经济的极度动荡,延缓了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近代以来,海南历次战乱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滞作用,而其中时间最长、波及地区最广、对海南历史进程影响最大者,乃是日本军队对海南的侵略。日军的暴政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性的后果,日军的暴行给海南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其影响至今无法消弭。
执笔人:张兴吉(海南师范大学)
吴晓红(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审核人:陈 波(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