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蒲江人在延安
来源: 蒲江农林   2015-09-10 10:25:41

  

  抗战时期,蒲江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奔赴延安,探求民族救亡之真理。他们或入青年训练班,或入抗日军政大学,或入陕北公学,或入马列学院,系统学习先进的军事政治理论,聆听中央领导的谆谆教诲。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有的从事秘密工作,有的冲锋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有的投身到陕甘宁边区建设,为民族抗战之胜利奉献了自己的热血青春……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抗战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抗战的指挥中心,成为广大热血青年衷心向往的革命圣地。他们在党的号召下,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投身革命,寻求解救民族危亡的道路。

  1937年春,蒲江青年学生张黎群、董仲平获悉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招收救亡青年培养抗日干部的消息。是时,蒲江青年刘有恒已随长征胜利之红军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6月,张黎群、董仲平与肖泽宽、付承均、廖仁、廖耐难及另外五位救亡青年,经一个多月徒步千里到达延安。他们成为第一批到达延安的青年学生。在革命圣地延安,他们无限幸福地受到党中央的关怀。1937年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凤凰山麓自己居住窑洞的坝子上,摆着桌凳和茶水,亲切接见了这群的学生。是年夏,失掉党组织关系的上川南抗捐军参谋长蒲江人宋其康辗转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第二队学习并任分队长;张黎群参加西北青年救国会领导的青年群众工作,进入陕北公学十一队与马列学院一班学习;董仲平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学习完毕,张、董、宋三人被党组织派遣回川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张黎群介绍蒲江青年詹德安、李靖森、廖学贵奔赴延安。詹德安相继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分配在职陕甘宁边区留守团警备第一团工作。李靖森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廖学贵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被派回蒲江担任特支委员,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失掉党组织关系的寿安抗捐军武装分队长中共党员王步銮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经中共秘密党员张志和介绍,四川边防军参谋周鼎铭持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介绍信,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学成返川开展川军高层抗日救亡统战工作。

  1939年,张黎群介绍蒲江青年李瑾力、鲁云辉去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李瑾力在中央印刷厂、延安新华书店工作,鲁云辉在陕甘宁边区做税务工作。是年底,中共川康特委组织青年学生借报考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之名赴延安,派中共党员董仲平参加队伍任第一中队中队长,组织青年学生去延安。1939 年12月8日从成都出发,1940 年2月2日到达延安,共计57天,行程三千里。这批青年,除少数去女大、鲁艺、抗大、自然科学院等院校学习外,其余绝大部分进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

  1944年,第36集团军总部副官处处长周鼎铭将军在河南陕县抗日前线以身殉国。1950年,金沙江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政委廖学贵在米易县执行阻击胡宗南残部南逃缅甸的任务时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张黎群历任团中央常委、浙江大学党委第二书记、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中纪委教育室主任,董仲平先后在北京市公安局、中央联络部东欧研究所、社科院大气研究所工作,詹德安相继在解放军第四军政治部、华东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南方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广州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华社工作,宋其康、李瑾力、鲁云辉分别在川西公安厅、湖南省委、中央建筑部设计院工作,刘有恒授少将军衔在广州军区离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