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冒着-30℃到-40℃的低温行军作战,吃野菜、咽树皮,露宿山林荒野,爬冰卧雪,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部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诗篇。昨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聆实向记者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军史。
杨靖宇将军战斗的实景演示 实习记者 兰洋 摄
冒着-30℃到-40℃的低温行军作战,吃野菜、咽树皮,露宿山林荒野,爬冰卧雪,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部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诗篇。昨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聆实向记者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军史。
展示500余件典型文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诞生了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牵制几十万日本关东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涌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民族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部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诗篇。
《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展览于2012年底对公众开放。在省博物院2000平方米的展场内,除了400余幅珍贵照片外,还陈列着当年抗联战士使用过的手枪、战刀,穿过的服装、用过的器具,以及抗联战士们缴获的日军野战炮等500余件典型文物。
“这些珍贵的文物、照片都来之不易,1952年吉林省博物院成立后,院内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到各地抢救性征集抗联文献资料、抗联文物,同时采访抗联老战士以及知情人士。”据吉林省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聆实介绍,去年5月18日,《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在深山野林里建立密营
记者在展览的一个展柜看到,里面摆放着东北抗日联军医院使用过的药盒、饭盒、铁锅、水桶、药瓶,还有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穿过的靰鞡、羊皮大衣。在展品旁边,是两处抗联密营(场景),其中一处密营内,两个战士正在给一个伤员包扎伤口;在另一处密营内,两个抗联战士正在缝制棉衣、棉被。
“东北抗日联军生存环境极端严酷。一方面要面对数十倍武装到牙齿的日伪军警的疯狂围剿,一方面还要抵御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冒着-30℃到-40℃的低温行军作战,吃野菜、咽树皮,露宿山林荒野,爬冰卧雪,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
据赵聆实介绍,日军为了孤立抗联,集中大批兵力对东北抗联部队进行分区“讨伐”,清乡归屯,疯狂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妄图割断东北人民和抗联的联系。
1938年后,东北抗日联军转入极为艰苦的斗争阶段。抗联各军失掉了原有的游击区和根据地,转入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在深山野林里,抗日联军建起了很多秘密的宿营地,这些秘密的宿营地,被抗联战士和当地群众称之为“密营”。
他们在密营内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敌情、宣传抗日、缝制冬衣。密营,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少年英雄带自卫队巧夺枪
在展厅的角落里,一座抗日小英雄的雕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位小英雄身背战刀,两手叉在腰间,两眼目视前方。
据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小英雄的名字叫何畏,原名何永祥,黑龙江宾县人,13岁时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参加抗日活动,当选为儿童团团长,曾带领自卫队巧夺伪军10多条枪。
1936年8月,何畏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的警卫员,随同四军转战勃利、宝清、密山、富锦一带,出色地完成了通讯、联络、侦察、采购等任务。1938年春,何畏参加四军西征队伍,在五常县战斗中受伤被俘,惨遭杀害,年仅16岁。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像何畏一样的少年抗日英雄。这些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参军参战,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在对敌斗争中,他们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他们和父辈一道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记者 毕成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