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北四市党报联合采访团走进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因村子附近有一岩石形如马面,曾得名马面石。杨靖宇带领抗日联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曾与日军激战,致其伤亡巨大。在抗日联军战略转移后,日军提出强化治安,强令更名为治安村。
治安村境内多溶洞,经吉林大学专家勘测,发现天然溶洞景观多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壁流石、石幔、石帐随处可见,亦不乏潺潺流水。正是这样隐蔽性强且易守难攻的天然地貌,成就了得天独厚的军事要塞,抗日根据地据此建立起来。“杨靖宇选择这样的地理环境建设根据地,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集安市榆林文化站站长丛培仁已经考察完了治安村附近当年杨靖宇和战士们活动的8个主要洞穴,他说,杨靖宇凭借长白山天然的山地环境,声东击西,打游击战,以少胜多,使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小武装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武装力量的支柱和核心,形成了在山林作战克敌制胜的游击战术,所以杨靖宇被誉为“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
天然的屏障也保证了当时抗联战士的生活、学习。“这个洞又名‘蝙蝠洞’,也是抗联军校遗址所在地。”在治安村一处小山坡上,隐秘着一个长74米、宽14米的洞穴,站在洞口,丛培仁讲述了军校的诞生史。
1935年9月,杨靖宇从河南来到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时,只有200余名战士,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他广泛吸收民众、有志之士组成抗联部队。由于部队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为培养优秀抗联战士,杨靖宇在这个山洞建立了抗联军校。1937年抗联第一军一期192名战士在这里聆听了参谋长杨俊恒的军事课。此后3年时间里,在战斗空闲时,军校开展了6轮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抗联战士和干部。数百名抗联战士在这里接受了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革命的火种四处播撒。
离开抗联军校,沿村子走向葫芦头沟约1公里处,半山腰距地面80多米的地方,又一个天然洞穴隐藏在树丛中。丛培仁说,这里是当年杨靖宇将军和战士们的居住地。
“洞口附近较为宽敞,洞内地形复杂深不可测,并有许多分叉。”据丛培仁介绍,1936年至1938年,杨靖宇将军在开辟老岭根据地期间,曾多次率部在此隐蔽、休整,最多时曾有400名将士居住于此,直至1938年8月至9月离开集安北上。因此,当地群众亲切地将这个洞称为“红军洞”。
事实上,像这样写满故事的山洞,在村子里还有很多。丛培仁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设计出了一套红色旅游开发方案。“我们有责任让年轻的一代,在身临其境中铭记这段血泪史,并传承抗联精神。”丛培仁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