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东北抗联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中共东北党组织与东北抗战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9期 作者:王惠宇   2025-10-13 14:26:39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不甘屈辱的东北人民开始了反抗侵略的斗争。在长达14年的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党组织始终与广大东北人民站在一起,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支持、协助并参与领导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各地自发的抗日武装纷纷而起,包括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和各界人民群众,以及红枪会、大刀会、山林队等绿林队伍,这些抗日武装被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义勇军这一民众武装形式一出现,就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遣200余名党员、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参加、协助义勇军进行抗日斗争,他们在义勇军中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以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王德林部队为例,救国军刚一成立,中共汪清县委即派出一批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参加,以他们为骨干编成的别动队后来成为救国军中战斗力很强、声望很高的队伍。1932年春,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周保中打入救国军,向救国军领导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救国方略,被委任为救国军总参议和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并在救国军中建立了党支部,在部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团员,成为救国军的骨干。除了支持、协助义勇军抗战,中国共产党还直接派员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春,共产党员冯乃革、李兆麟等在辽阳小堡一带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同年8月,第二十路义勇军联合其他抗日义勇军攻打沈阳城,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中共东北地方各级党组织在义勇军中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壮大了抗日力量。

东北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于北野营

  创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还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党从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必须有自己创建和领导的武装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指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提出武装抗日的策略,并把工人、农民、士兵作为武装抗日的根本力量。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信》,指示满洲省委直接在农民中组织游击队。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指导地方组织创建抗日游击队。东北各级党组织积极贯彻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创建游击队的方针,派出许多优秀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创建游击队。先后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等地开展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创建了磐石、海龙、延吉、汪清、珲春、和龙、绥宁、饶河、巴彦、汤原等十余支反日游击队,英勇地打击日本侵略者,鼓舞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斗志。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反日游击队,虽然开始时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也很差,但队员素质好、觉悟高,有严明的组织纪律,作战勇敢顽强,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使用的胸章

  建立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根据东北抗战的形势,制定了新的对日斗争策略。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表示愿意在“停止进攻苏区和红军,保证人民自由权力,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订立停战协定,共同抗日。1月26日,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指示信根据东北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状况,首次提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5月15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决定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种力量,共同进行抗日战争。

  东北各地党组织和反日游击队在接到“一·二六指示信”和省委决议后,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开始采取和义勇军联合作战的形式,同时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年7月,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同义勇军“毛团”“马团”“赵旅”“韩团”“三江好”等部相约联合作战,并组成联合参谋处。这是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最早实践。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邀集16支抗日武装代表联合举行会议,正式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与此同时,在东满、珠河、密山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联合指挥机关,在东北形成了一致抗日的局面。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又发出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进一步提出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此后,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编成11个军、3个路军。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长白山深处抗联刻在树上的标语

  独擎抗日大旗 坚持东北抗战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在关内,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而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仍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只有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孤军奋战。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撤销,随后成立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临时省委(后改组为北满省委),分别领导南满、吉东、北满地区的东北抗日斗争。日本侵略者在军事上加紧对东北抗联的“讨伐”同时,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将抗联部队与东北人民隔绝开来,将抗日联军围困在无人区,断绝其粮食、弹药来源,然后“聚歼”。面对敌人凶恶的进攻,抗联部队人数锐减,活动地区大为缩小。鉴于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前提下,与苏联远东军建立起军事合作关系。这一时期东北抗战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中共东北党组织独立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以后,东北党组织彻底与中央失去联系。东北各省委多次向莫斯科派出代表和交通员,但都杳无音信;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数次组织西征,但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打通与红军和中共中央联系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东北党组织承担起独撑东北抗战局面的重任。1940年,在与苏联远东军建立合作关系后,苏方提出将东北抗联与中共党组织分开的“取消主义”提案,受到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人的坚决抵制。1942年9月,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又称东北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共东北委员会是东北党组织在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东北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领导着全东北的抗日斗争。

东北人民革命军与日军作战

  第二,抗联小部队一直坚持战斗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0年冬,抗联主力部队进入苏联远东地区,东北地区仍有部分抗联部队在坚持小规模游击战争,如第二路军留守部队刘雁来部、许亨植领导的第三路军留守部队。进入苏联的抗联部队,也准备在短暂休整后,分批返回东北抗日战场。1941年3月初,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部分人员和第三支队王明贵部先行返回东北。4月,第一路军第一支队也返回东北。其他越境部队也做好了返回东北抗日战场的准备。但由于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远东军要求抗联部队停止派遣。经抗联领导人与苏方交涉,同时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方同意抗联可以派遣小部队返回东北继续斗争。抗联小部队的派遣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总计达300余人次,活动范围达30多个市县。这些小部队担负着寻找失散的抗联部队、恢复各地党组织、进行群众宣传、积聚抗日力量、伺机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突袭敌人等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执行军事侦察任务。他们的侦察活动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军事情报,为后来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敌情资料,为夺取东北抗日战场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抗联主力部队进行政治军事整训,为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努力。1940年冬,抗联越境部队在苏联境内建立南北两个野营,开始进行政治、军事整训。1942年7月,正式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整训更为严格。抗联整训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等。中共东北党组织在长期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争取得到党中央的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文章,力图了解、领会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军事上,参照苏联远东军《步兵训练大纲》,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同时,结合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进行空降、滑雪等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政治、军事整训有力地提高了抗联指战员的素质,为东北抗日战争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重返东北战场 完成抗日斗争使命1945年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击溃了日本关东军,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联部队也参加到最后的对日作战中来,为完成东北抗日斗争使命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配合苏军,直接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就下达了准备对日作战的命令。东北抗联教导旅和苏联远东军共同制定了反攻东北的作战方案。中共东北委员会还拟定了政治、组织和行为《备忘录》,规范抗联指战员的行动。后来,由于战争形势的迅速变化,该作战计划没有完全实施。但原计划中随苏军先遣部队行动的抗联战士已按计划执行任务。在苏联各方面军中都派有抗联战士配合作战。当时派到苏军第一方面军中有164人,第二方面军中有80人,后贝加尔方面军中有100人。他们有的在开战前被秘密派回东北执行侦察任务,由于抗联战士熟悉东北地形地貌,大部分则在开战后担任向导或翻译,随苏军部队行动。正是在他们的准确指引下,苏军才能得心应手地行军作战。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发动群众,承担起解放东北的先锋作用。在大反攻开始以后,原来一直在东北坚持游击活动的抗联小部队也奋起战斗,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有力地配合了苏军的行动,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第二,迅速抢占57个战略要地,打击日伪残余。日本投降后,中共东北委员会和抗联制定的作战计划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东北委员会立即讨论制定了新的计划,将反攻东北改为接收东北。确定了57个战略要地,准备派员接收。在各战略点争取和组织群众,扩大党的影响,重建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武装。9月上旬,抗联指战员分四批先后进入东北57个战略要地。他们利用苏军军装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肃清日伪残余和反动武装的斗争。在此过程中,展开建党、建军、建政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抢在国民党之前进入东北,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东北14年抗战中,中共东北党组织始终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沿,领导东北人民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9期(总第293期)作者:王惠宇(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